敦,大也;煌,盛也
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东汉应邵注《汉书》时,将字面之意解释为:“敦,大也;煌,盛也”,取盛大辉煌之意,寓繁荣昌盛之愿。
有人说,人这一生,一定要去一次敦煌,看看莫高窟的信仰,看看沙与泉的两厢厮守,看看玉门关的春风不度,看看曾经的汉唐。风在大漠戈壁上,吹了千年,梦从天国净土,梦了千年,只期待在莫高窟临摹菩萨,用那佛法,笑拈天下。
敦煌作为亚洲的心脏地带,曾是古代中西方交通的要道,中国、古印度、古希腊、中亚文明四种古老的旋律,在这里汇成千古绝唱。
1900 年,一把芨芨草捅开了这个沉睡千年的藏经洞。然而敦煌附近的官绅和士大夫们,没人对这些经书感兴趣,有些官僚甚至认为,这些古代写经的书法还不如自己写得好。
而相比之下,匈牙利人斯坦因,却不远万里,苦等数月,终于劫得宝藏。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纪录片,从敦煌的传奇发现讲起,描摹了敦煌莫高窟迷人的艺术杰作和文化宝藏,诉说了敦煌从繁盛到浩劫的曲折历史,也记叙了几代中国人对敦煌文化的保护与弘扬。
以下 CCTV 十集敦煌纪录片,带您一起走进敦煌。
— 第 1 集 —
探险者来了
当这个英国人第一次展示他在中国搜集的文物时,当地官员只是淡淡地问了一句,他叫斯坦因。有人说他是那一代最惊人的探险者、考古学家,也有人说他是盗贼、是骗子,是丝绸之路上的魔鬼。
— 第 2 集 —
千年的营造
他叫彭金章,今年 70 岁,1963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49 岁时来到敦煌,开始了一段与莫高窟为伴的考古生涯。
他时常往返于大泉河两岸,河的另一边绵延 1600 多米的崖壁上,大小不一排列着 735 个洞窟。如此大规模的窟群因何而来,又是如何建造的,一直是他考古研究的目标。
— 第 3 集 —
藏经洞之谜
敦煌,这个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曾经风云际会,见证了古老的中华帝国和广袤辽阔的中亚地区,无数的历史变迁和盛衰荣辱。当朔风与黄沙蚀尽最后一丝荣光,敦煌也无法跳出盛极而衰的宿命。
衰落的敦煌被人渐渐遗忘,直到公元 1900 年,道士王圆箓夸张地描述了,他在敦煌莫高窟发现藏经洞的过程,也因此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数年之内藏经洞内的典籍书画,被各国探险者割裂瓜分,流散到世界各地。
— 第 4 集 —
无名的大师
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著名的绘画大师,但他们的作品却极少流传到今天,战乱、毁灭、流失和野蛮的破坏,将他们绝大多数伟大的创造,永远埋葬在了历史深处。
直到我们发现了敦煌莫高窟,这个隐身在大漠里的美术馆,从公元 4 世纪到 14 世纪,一千多年间 45000 平方米的壁画,在这里保留了下来,这是历代无名大师们为我们留下的艺术珍宝。
— 第 5 集 —
敦煌彩塑
公园 935 年的五代晚期,已有 600 年历史的敦煌莫高窟,仍然在开凿建造之中。而那些从北凉时期就伫立在各个洞窟的彩塑佛像,安静地记录着这里曾经开创的辉煌。
然而此时的莫高窟,其繁盛程度已经大不如前了。战乱让敦煌这个曾经连通东西方各国的枢纽,变成了浩渺沙漠里的一叶孤舟。
— 第 6 集 —
家住敦煌
本期介绍了在敦煌居住的人们。阿龙,是敦煌城中一个小康家庭的少妇,丈夫和儿子的突然辞世,改变了阿龙安宁的生活。
一个吐谷浑人,强占了阿龙的土地和水源,阿龙的生活从此不得不与这场土地官司,纠缠在了一起。寡妇阿龙地产纠纷案,是敦煌法制文书中,内容保存十分完整的案卷。
— 第 7 集 —
天涯商旅
— 第 8 集 —
舞梦敦煌
这是一群年轻时尚的孩子,她们在学习着一种有着三道弯特色的舞蹈。熟悉它的人们会知道,这与敦煌画中 S 型舞蹈造型异常相似。
这样一群从小听流行音乐长大的孩子,怎么会去学习这些早已失传的舞蹈呢?也许她们每个人心中都有梦想,但一定有些梦想是跟敦煌有关的。
— 第 9 集 —
敦煌的召唤
留下这些文字的人叫常书鸿,后来被称为“敦煌守护神”。1943 年 3 月 24 日,一支 6 人的驼队来到敦煌,他们来自重庆和兰州,是国民政府教育部派来筹备敦煌艺术研究所的工作人员。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群来自中国的年轻美术家,聚集在艺术之都巴黎。他们与同时代的徐悲鸿、刘海粟等,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西洋绘画艺术的先驱群体。常书鸿就是其中之一,并与敦煌发生了不解之缘。
— 第 10 集 —
守望敦煌
这段影片记录了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告投降后,那个令人陶醉的夜晚。多少中国人尽情地流淌着,他们压抑了 8 年的欢笑和泪水,在这些蹦跳的人群里,就有国立重庆艺术专科学校的高材生段文杰。
相关阅读: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