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家乡哈达街的古寺庙宇   牛忠仁

​《忆家乡哈达街的古寺庙宇》

我出生在老哈达街,长在老哈达街。前两天在“老哈达街”群中看到@平平安安先生、@万壑松风先生、@捉光凑影先生、@一本旧书先生所发照片及@红山情先生等几位老学者老师们怀着对家乡富有高品味的文史知识方面的追忆和研究,真的是让我增长了知识,增长了见识,我看着觉得很是过瘾!刹那间勾起了我的回忆……这些内容的讨论正符合@万壑松风先生所提倡的,此群的初衷是侧重地方文史类资料的发掘分享研究和讨论。说实话看了以上诸位的讨论真的是让我感到了汗颜和内疚,看来我随然生在哈达街长在哈达街可对于我的家乡还是有好多不了解的地方,各位所提到的家乡哈达街中曾有过的“碧云寺”、“丹霞寺”等寺庙我竟然一个都不知道,更没听说过,简直是让我懵圈了!就我本身的年龄而言,在我的记忆中我只知道并且也亲自去过的几个老哈达街的寺庙向诸位说说别嫌我絮叨:(从东往西絮叨)红山根上的“龙王庙”,六十多年前小学时代的我几乎每年的端午节早上与髪小和同学都要去爬红山,(学校也曾集体组织过)顺便也到坐落在红山根的该庙院里面看看,庙的面积不大,那时该庙的院落门窗已经破落不堪,佛坛上的龙王爷的塑像早已无踪无影,但是还得承认此寺庙仍然存在着;二东街最东面,(天主教堂东)与现在的清河路交汇处是“马王庙”,该庙座东朝西,因有此庙的存在当时此处与二东街形成“丁字”路口的街型,当时还没有现在宽敞笔直的清河路,只是一条不太正规能走大马车的南北土路。南山泄洪的山水是从现在三东街路南永巨四O、五O市场对面的单桥(现在的“单桥小区”由此得名)向北右转湾先流入二东街后再流入目前的清河路的汗河之中,马王庙的南北两侧各建一个小桥可以走大马车,所以人们称之为双桥,(“双桥小区”则由此而得名)此庙我也曾经进去过,青砖灰瓦高脊一排南北筒屋,恍惚还记得靠着庙堂的东墙(此庙是座东朝西)有一排已经损毁的很厉害的不完整看不清的彩色佛的塑像,但是该寺庙的房舍和门窗当时还是完好的;现在头道街的“狗市”也就是原“制镜厂”大门口的北侧,是小小的东“九神庙”,据我所知该庙唯一的用途是谁家死了人立马去“报庙儿”,去世者多大年龄剪多少张烧纸,(剪的纸每张是相连的)用线蔴绳串起来先挂在死者居住的大门口的墙上,目的是告诉亲朋好友和前来帮忙送礼的人们此院就是死者的住处,还有一种用途是称此“纸幡”是死者的“阴魂”,第二天摘下送到该“九神庙”里面,庙的里面矮小的基本是进不去人的,我曾探头往里面看过,正面和两侧落座着体积不大的诸佛塑像,送“魂”者当然要在小庙门前上香磕头了。“送三”的晚上孝子贤孙们到该庙小心翼翼将“纸幡”取出用穿着的长孝袍兜着,嘴中小声说念叨着类似某某“别害怕,送你(或您)上西天极乐世界了”等吉祥话儿,取回后放在纸扎的车马人的车里面,车前站立一名“驭手“(赶车人),在北河套或其他野外空旷处孝子站在凳子上包括扎的车马人面朝西南方向大声朗读由“阴阳先生”拟写的“指路文书”后一火焚之。其实整套车马人都是为这串“纸幡”(阴魂)而服务的。据说当时哈达街还有一个西“九神庙”在现在六西街的“白马小区”里面,我没见过;一中街北市场东隔壁的“大仙庙”,此庙面积甚大,而入口却很小,串过一进门的过道房院内很宽敞,院落的中间靠西侧有一棵很粗的大树,整个大树的树干基本从根部就开始歪歪的生长起来,树干与地面儿形成不足45度的角儿,淘气的孩子们也非常容易地走着就能上去,给人一种特别古老苍桑的感觉。正北房是此庙的正规庙堂,遗憾的是当时的我一次也没进去过,没进去的原因是,在我的记忆中此庙香火特别盛旺,并且大人们都是抱着或领着孩子们去的该庙,我当然也是在母亲的带领下去的,因庙堂内比较小,人多大一点儿的孩子不能进门只能在院里玩耍。后来此庙是原“工商联”的办公地点,再后来变成了“大仙庙小学”;西横街的最北端则是哈达街最最热闹的“老爷庙”(又称“关帝庙”)和基本是南北相连的“鲁班庙”了,俗称的“老爷庙院子”。该寺庙面积大建筑复杂,满院的四樑八柱前出檐后出厦特别讲究的青砖大瓦房,苍松翠柏一派典型古刹之景。相比之下“鲁班庙”则比“大仙庙”显得小的多了。西隔壁就是哈达街最早的古香古色的“戏园子”,园内左右带有二层小楼。每逢庙会之日或是过年过节,这里特别是晚上则是人山人海,遍地都是点着“嘎石灯”的小摊小贩,香油瓜籽儿、冰糖葫芦、熏鸡香肠、茶汤、脆萝卜碗坨……拉洋片的、摔跤耍把式卖艺的、吹糖人的、龙灯秧歌旱船、高翘二鬼摔跤……吆喝声锣鼓声响成一片好不热闹。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城里的人就连四周郊区的农民们赶着大马车也得进城看一场京剧“牛郎织女天河配”。后来一场大火将“戏园子”烧毁,又重新翻盖了“赤峰剧场”。在原庙址的正面建起了老“盟医院”,它的前身是原“热河省立第二医院”,一九五六年热河省撤销,昭乌达盟盟委和公署迁往了赤峰市便改为“昭乌达盟医院”。庙的东侧和南侧的鲁班庙的原址改造成了居民住宅,因为两个庙改造的时间很早,所以我从来没见过庙里面的佛像,倒是原来庙前摆放后又挪到老盟医院门前继续摆放着的一对大“石狮子”只今仍记忆之中。(前些年听说这对石狮曾经被盗过,后经破案追回收藏于文物保护单位);“西老爷庙”,我小的时候该庙的四周是名副其实的农田庄稼地,农作物以高梁谷子为主,困难的年代我与邻居的几个髪小曾一起拿着面袋连玩带闹的去此地方薅苦麻菜,以掺入棒子面里面充饥。此庙院落和庙堂面积不太大,当年我进庙还仍然能看到关公“关老爷”手持大刀但已破损很严重的塑像,庙里已多年没有了香火,黑洞洞杂乱无章有无家可归的乞丐在此居住。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在该庙拆扒之前的好多年中,外面的西墙是一幅面积很大特别显眼的宣传画,画中一位精神抖擞的解放军战士双手拿着一把钢枪,枪前面按着的刺刀指向前方左下角地上的几个人不人鬼不鬼的小人儿,右上角大字写着:坚决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后因六西街拓宽而被拆扒;最后一寺庙是建立在哈达街五中街紧靠东面路北的“财神庙”和该庙东隔壁面积不大的“城隍庙”,说起财神庙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此寺庙是咱们哈达街面积最大建筑最壮观设施最全的一座庙宇,从四道街只有一排门面房的后面一直延伸到五道街,东西跨度也很宽,院内从北往南有宽敞的庙堂,中间是操场,旁边建有高大特别庄严的“钟鼓楼”,最南面是当年哈达街唯一的一个最大古香古色刻龙雕鳳彩色图案的大戏台。到了该庙庙会或年节纪念日及一些庆祝活动都在这里举行,尤其是庙会晚上的演出活动更为热闹,晚饭后人们甚至是举家出动奔向该寺庙而来,四道街的“财神庙胡同”人们拥挤的简直是肩擦着肩蜂拥而至,为的是站在戏台靠前的最佳位置观看演出。当年在这个舞台上参加演出的节目是很单调的,并且很有特色基本上都是哈达街中的业余演员担任演出任务,传统京剧是必须的头档节目,以赤峰街京剧名票陈永庆、徐桂生等老先生们为首的“业余京剧团”的节目最为受欢迎,还有一些爱好曲艺的业余相声快板节目穿插其中。当时像我们这样年龄成群的小孩子们则是跟着瞎凑热闹罢了。更应该说的是,为使不能亲自到现场的老弱妇孺和脱不开身子到现场观看演出的人们当年的“赤峰有线广播站”特意从大仙庙的舞台拉一根专线到三中街广播站的播音室作为“有线信号”,将演出的实况通过大街上按着的大喇叭和几乎家家都按装着的小广播喇叭播放收听。正因该庙具备这种比较齐全功能的特色,所以被开发被利用的时间更早,我便从没见过包括东隔壁城隍庙庙中的佛像。此庙先是被改造成“大仙庙小学”,红山区“第四小学”,后来是原红山区“教育房产”的办公单位。除了以上我所说的并且亲眼所见到的几个寺庙之外,我还听老人们经常说起过坐落在二东街路北的“第二小学”就是原来哈达街很有名气的“文庙”,由于我的年龄所限,又因它被“开发利用”的时间早,所以我只听说过而没见过此庙。

以上是我作为生在哈达街长在哈达街的一个古稀之人凭借着衰老的恍惚的记忆所絮叨的我所了解的历史上哈达街的几处庙宇,肯定有很多不全面不详细甚至有错误的地方,诚恳各位老学者专家老师们给于补充指教!

另外,我因学识浅薄,从没涉猎过“佛学”方面的知识更谈不上对佛学方面的研究,本着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还有以下几个问题我想了解和知道虚心地向诸位请教。比如“龙王庙”里面供奉的是“龙王爷”无可非议,人们供奉的目的是祈求“老人家”保佑民间“风调雨顺”年年都有个好收成;“鲁班庙”里供奉的是“鲁班爷”,这是木匠、瓦匠师傅及统称为所有“工匠”们所崇拜的“祖师爷”所以供奉;“灶王爷”乃一家之主,“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财神爷“则顾名思义不需解释了。我非常想知道的是:“马王庙”中供奉着的“三只眼的马王爷”、“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爷和城隍奶奶”、头道街的“大仙庙”里面供的是什么“仙”或是几位“仙”?他们所负责的“义务或职责”是什么?或者说是哪些“阶层”的人崇拜并要供奉他们?这几个问号敬请有识之士为我解答一下我则不胜感谢!我的絮叨结束,让诸位见笑了谢谢!

(0)

相关推荐

  • 赤峰记忆——哈达街的古寺庙

    赤峰记忆--哈达街的古寺庙 牛忠仁 我出生在老哈达街,长在老哈达街.老哈达街有很多寺庙,我大多都去过,虽然时间久远,记忆还非常清晰. 红山根上的"龙王庙",六十多年前小学时代的我几 ...

  • 灯市口二郎庙

    东单北大街到东四南大街之间往西是灯市口大街.东起灯市东口西至灯市西口.现在把原来的奶子府(乃兹府)也称灯市口西街了,这里说的是灯市口这条街. 清代的<燕都游览志>载:"前明灯市口 ...

  • 牛忠仁辨析老照片

    ​看了几位先生学者老师们对此照片的讨论我也掺合一把,恕我直言,我同意@平平安安和@捉光凑影二位的观点!七十年前的我就居住在咱们老哈达街的二中街的路北,张家"杠房"东隔壁原" ...

  • 赤峰记忆——哈达街发电厂创始人丁子清

    赤峰记忆--哈达街发电厂创始人丁子清                        羁文 丁子清(1861~1931),又名文选.树森,生于今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一个没落地主家庭.丁子清清光绪二十年(1 ...

  • 鄢张雅 | 忆家乡

    2020"富春山居·味道山乡"杯青少年主题征文大赛获奖作品 忆家乡 三等奖作品 浙江宏达学校  七(4)班 鄢张雅  指导教师:张利荣 有一个地方装着我的回忆,有一个地方住着我的亲 ...

  • 赤峰记忆——哈达街的老司机们

    赤峰记忆--哈达街的老司机们              牛忠仁 当今社会提起汽车驾驶员,不论是专业或是私家持有驾照的人则是比比皆是,不论男女老少,甚至是在校的大学生,离退休的大爷.大妈们即便没车,为追 ...

  • 口述历史——哈达街记忆

    口述历史--哈达街记忆 讲述 王英烈  整理 梁树春 我已经八十多岁了,解放前我家在南园子西边种园子.南园子在哈达街中段以南,当年除了种菜,也种火烟.南园子种的火烟因为质量好,不仅能卖个好价钱,还卖得 ...

  • ​​赤峰记忆——哈达街朱老三

    赤峰记忆--哈达街朱老三 梁树春 这是大清朝的事了,山东的三个小青年和河北的两个小青年来赤峰买卖家"住地方",他们义结金兰自称"口里五义"."住地方& ...

  • 赤峰记忆——哈达街立春县官劝农桑

          赤峰记忆--哈达街立春县官劝农桑           万壑松风       今天立春,于是想起咱赤峰清末民初立春的习俗:       立春之前,县衙在接官厅(现女人街南走)搭了席棚,掛了彩 ...

  • 哈达街的武林旧事

    哈达街的武林旧事 羁文 或许在旧时代赤峰是关外重要的商埠,贸易繁盛,因而当年本地几乎所有的武林人士都出自镖局.据一些资料记载,清末民初之时,赤峰街有锦元.元成.隆泰.德和和德泰几家镖局.这些镖局都没有 ...

  • ​赤峰记忆——哈达街的青楼旧梦

    赤峰记忆--哈达街的青楼旧梦                 羁文 清末民初,随着哈达衔商业的繁荣,外地客商渐有日益增多的趋势,这些长年奔波在外的商人,羁旅寂寞,长夜难捱,从而催生了当地娼妓业的诞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