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 典型出经验 经验树典型 ——会意典型经验材料的写作(上)
这段时间,“上善若水”“三生石”等好几位微友问到怎样撰写典型经验材料,有的还希望我直接提供某方面内容的样稿、范本。
我说过,“三好公文课”是课程不是资料库,旨在谈认识、讲规律、教方法、传心得,使大家运用所学去开拓自己的文路,而不是简单地重复别人走过的路。即便是我的文章和文稿提纲,也不是用作范文的,而是作为教学案例。希望朋友们记住:样稿省心一下子、最多能用一阵子,方法管用一辈子。
所以,我坚持自己的原则——只“教”不“给”,让大家学会自己去“写”,而不是依赖于“仿”甚至习惯于“抄”。下面这堂新课,依然如此。
典型经验材料的写作
选树先进典型、推广先进经验是各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推进工作、扩大影响的重要方法。运用这种方法,离不开撰写典型经验材料。这类材料是否过硬,既关系到单位的脸面和形象,也决定着典型是否树得起来、经验能否推广开来。
所谓典型经验材料,也常常被称作经验交流材料,是介绍推进工作或开展活动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的文稿,一般用于会议交流(包括大会发言和书面交流两种形式)或作为宣传稿件,在信息简报、报刊杂志上予以刊发。
工作干得好,还要材料写得好。虽然我们并不主张搞“材料政绩”,但如果实打实地做了工作、出了成绩,不善于总结经验和宣传推广总是一大缺憾。经验也是一种成果,不仅对自己对本单位今后的工作有指导作用,对别人也有学习借鉴价值。把实践成果转化为经验成果,既能扩大成果、丰富成果形式,又有利于今后多出成果。
由此看来,写好典型经验材料非常重要。这类材料究竟该怎么写?我的经验就是一句话:先把典型挑选好,再把经验总结好。下面围绕这句话展开来谈。
典型,有正面典型和反面典型。推广其经验的典型,当然是正面的,是时代的先锋、工作的样板。
所谓正面典型,就是先进代表,既具有代表性,更具有先进性。我认为,对典型经验材料中的“典型”,应该从3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
一是工作典型。就是这项工作很普遍又有难度,很多地方或单位都在抓,很多人都在做,但做得又好又快的并不多。针对大家都想做却不知道怎么才能做好的事情,抓住普遍存在却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去总结经验,这样的经验才有价值。
二是做法典型。典型经验材料中的“经验”,主要是经验性做法。做法这个东西是“两头翘”,一头连着思路,一头连着体会,所以典型经验材料也常常谈思路、谈体会。但光给思路、不教办法,材料的借鉴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体会呢,则是谁做谁知道、做了就会有,而且看材料、听介绍的多是内行,所以不必多说,适当写一些最深刻的体会就够了。撰写典型经验材料的时候,为了集中火力、控制篇幅,应该把重点放在写做法上,可以由思路带出做法,重要的做法适当向体会延伸,但没有必要把体会单独作为一块,除非是有大动作、写大材料。
那么,什么样的做法才称得上典型呢?基本标准是效果好、有特色、可复制。
一个做法好不好,从根本上说要看效果,效果最有说服力。
特色,就是创新性和差异化,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如果你的思路和做法都是“大路货”,大家都是这么做的,那就不具备典型性、先进性,就没必要写了。当然,创新不一定都是原创首创、都是从无到有,改良、完善、拓展、集成也都是创新。一位省委书记说过:“走前人没走过的路是创新,把前人走过的路修好、加宽、整平,让更多的人更快更顺利地通过,也是创新。有些问题上,我们更要提倡后一种创新。”
可复制也非常重要。经验的特点是可重复使用,其价值在于复制推广。如果你的做法好是好,但只适合自己用,别人学不来也用不上,这样的做法就算不上典型。
三是事例典型。在典型经验材料中,事例是用来支撑观点、验证做法、反映成效的。做法行不行,得靠实践检验;效果好不好,得用事实说话。典型的事例,必然具备真实、鲜活、说服力强的品质,能够以小见大、以一当十。
需要注意的是,写事例应该有点有面——有点无面,事例就缺乏说服力;有面无点,事例则缺乏感染力。
最近,我刚好写了一篇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典型经验材料,其中有这么一段:
我省深入开展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在2016年投入6亿元的基础上,2017年继续投入7.5亿元,全省共确定试点县101个,54个贫困县全部纳入试点范围,确定项目村450个。试点工作带动市县两级纷纷加大投入,2017年省、市、县三级用于试点工作的财政总投入达8.32亿元,××、××等县不仅集体经济扶持资金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所有行政村2017年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2万元。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引导支持下,许多村采取支部引领、村社合作、村企合作等模式,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实现了从“空壳村”“薄弱村”向“明星村”“示范村”的转变,出现了不少集体经济收入数十万、上百万的富裕村。比如,××市××区××镇亚平村2017年集体经济收入88.5万元,村民人人享受分红;××市××县××镇新寨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6年的1万元跃升为2017年的52.5万元,成功摘掉了贫困村的“穷帽子”; ××县××镇全镇18个村2017年集体经济收入均达2万元以上,11个村达到5万元以上,3个村超过百万元;×县××镇近七成的村子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万元,带动1.2万多名群众、130多户贫困户创业就业。
这段话,就是有点有面的典型写法。面,有全省的面,也有一个县、一个乡镇的面。点,这里指的是亚平村、新寨村,这两个村子的特点一个是收入比较高,一个是增幅比较大。与全省相比,一个县、一个乡镇也可以看作是点,这是比较大的点。
与树典型相比,出经验更重要。有典型无经验,就是沽名钓誉的假典型;写材料出不了经验,就是在玩文字游戏。
所谓经验,就是经过实践检验、确实行之有效的做法以及从实践中得来的认识。作为典型经验,“做法”前面要加上“创新性”,“认识”前面要加上“规律性”,创新性做法和规律性认识是典型经验材料中的精髓,是最有价值的内容。
经验从哪里来?我的体会是:源于实践,发于思考,成于总结。
源于实践,就是做过了、做对了、做好了的工作才能出经验,出的经验才有含“经”量,才可信可学可用。闭门造车、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的东西,以及属于规划、设想、打算之类的东西,不能作为经验。凡是没有付诸实施、取得实效的做法,再精彩也不是经验。现实中,那些“兵马”未动、“材料”先行,把说的当成做的、把计划当成现实、把思路当作成绩,想出来、编出来、造出来的经验,都属于“伪经验”,躲不过内行人士的“火眼金睛”,更经不起实践、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发于思考,就是抓工作不能蛮干、傻干、闷着头干,而要动脑筋、想办法、使巧劲,这样才能出经验。经验的本质是认识论和方法论。认识事物、掌握方法离不开实践,更离不开思考,而且需要有一个过程、有一定时间。经验的形成不是一锤子买卖,它需要有事前的谋划,有事中的观察和必要的调整、改进,以及事后的总结、提炼。只有把思考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想清楚再干、边干边琢磨、琢磨清楚了再往下干,经验才出得来、靠得住。
成于总结,就是要把总结经验作为完成任务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努力从实践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做到感性认识理性化、零散经验系统化。早在1965年,毛泽东同志与程思远谈话时就说过,“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善于总结经验。经验是实践的总结、认识的升华、智慧的结晶。总结经验的过程,就是在头脑这个加工厂里,对实践中获得的方法和认识进行深加工的过程。对经验产品,我们应该加以“打磨”“抛光”“提纯”,适度“美化”“包装”也是可以的,但决不能搞华而不实甚至弄虚作假的“材料政绩”。
写好典型经验材料,前提是有典型,关键在出经验。我们既要善于凭经验去发现典型,又要善于从典型中去发掘经验。
后面这句话看起来、听起来有点儿“绕”,似乎是故弄玄虚。我先不解释,而是用实例说话。
先举一个凭经验发现典型的例子,还是以前面说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为例。
这段时间,我们正在筹备召开全省的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工作现场会。开好这个会,选好典型至关重要。我们的考虑是选一个县区作为办会地点,这个县区应该是“典型中的典型”。
全省有上百个县区,到底该怎么选?
我先让各市推荐,每个市推荐1—2个这方面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县区,既要提供名单,也要对照标准写出推荐理由。我提出的推荐标准主要是:工作力度大,有点有面、成效明显,做法有特色,经验可复制。
各市推荐上来后,我通过看材料,初步筛选出10个县区,然后成立了4个调研组,每个组到2—3个县区进行实地调研,之后再碰头商议。
我自己带了一个组,跑了3个县,其中2个县是市里重点推荐的。经过实地调研,我偏偏看中了另外那个县。
为什么我对另外那个县情有独钟?因为我发现这个县做到了“三个全覆盖”:一是资金全覆盖。所有行政村都得到了专项扶持资金。二是项目全覆盖。该县积极整合资金,把投资额在50万元以下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小型水利项目全部下放给村集体经济组织来实施,这个做法也覆盖了所有行政村。另外,该县的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养鸡,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覆盖了全县98个村中的96个(这些村除了养鸡,还有别的集体经济项目,但另外2个村的集体经济项目完全是自选的),也接近全覆盖,形成了较大规模。三是达标全覆盖。所有行政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了省里提出的2020年标准,属于提前完成任务。
这“三个全覆盖”,不是市里县里说出来的,而是我一路看一路问,了解到相关情况以后总结概括出来的。据了解,全省做到这3条的县区,只有独一个。
后来,我在有关会议上对现场会的选点情况作了汇报。毫无悬念,我重点推荐的这个县顺利“中榜”。
再举一个从典型中发掘经验的例子。
我在高校工作的时候,有一年,上级部门了解到我所在的高校党员发展工作做得很不错,就让学校上报一篇这方面的典型经验材料。有关同志草拟的初稿,题目叫《完善制度、采取措施、落实责任,积极在青年教师和大学生中发展党员》。文章写了四段,分别介绍如何坚持标准、完善制度、强化措施、落实责任。
领导让我对材料进行把关。我看了以后,觉得初稿可以说是“放之高校而皆准”,既没有特色,又因为面面俱到,篇幅下不来。我在思考如何修改的时候,发现高校的党员发展工作普遍存在“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教师党员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偏低;学生党员集中在高年级,毕业生一走,比例就掉得厉害。在解决这个问题上,我们学校有措施也有成效。
于是,我聚焦这个问题,重写了一稿,题目叫《重视在青年教师和低年级学生中发展党员,不断优化高校党员队伍的整体结构》。后来,这篇稿子不仅入选全省会议交流,还发表在省级教育部门主办的刊物上。
带着问题找经验,是最聚焦、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法。问题是经验的出发点,或者叫逻辑起点,经验就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解决得了问题的好思路好做法才能成为经验。我们在发掘某方面工作经验的时候,首先要想到做这个工作普遍存在什么困惑、问题和困难,然后顺藤摸瓜去寻找答案。如果找到了满意的答案,这里面就必然有经验可挖、可写。
上面两个故事说明:典型和经验密不可分,是典型就得出经验,有经验才能当典型。一方面,我们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才善于发现典型,就像在万花丛中,一眼就能看出哪朵花最漂亮、最特别、最有价值,哪朵花是自己最喜欢、最想要的。当然,此经验非彼经验,我们的工作经验与先进典型创造的经验不是一回事儿。但你所认可的先进经验,与你的工作经验之间必然会有相通点,这个相通点就是对工作规律的准确把握。另一方面,有了好的典型,还要善于从中发掘最有价值的经验。很多时候,经验被纷繁复杂的现象掩盖着,或者静静地躺在大量信息、众多材料的深处,甚至还只是毛胚、半成品,需要我们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眼力,还要下一番千淘万漉、精雕细琢的功夫,这样才能发现深藏着的经验宝石。套用一句大家非常熟悉的话来说,就是世界上从来不缺少典型和经验,缺少的只是发现。(未完待续)
成文老师:副厅级老秘,机关文稿写作27年实战经验+26年教学经验
课程特色:100%原创,以我手写我心,寓心法于故事,传心得于案例,好听好懂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