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拥有说“不”的能力:如何守住自己的人际边界?

人际边界的问题,从家庭到职场,可以说遍布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好,会对一个人造成极大的内耗。同时,它也是很多心理疾病的来源所在。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人际边界是一个不那么清晰的概念,我们的传统人际关系自然也是一种边界模糊的关系。这大概是因为我们的文化觉得契约关系虽然泾渭分明,但是却太冰冷了,而"将一切关系亲情化"可以使我们从感觉上觉得温暖。

但是凡事有利有弊,享受了温暖,就不得不接受与之相伴的"黏腻感"。人际关系的模糊不清,就像一口浓痰,黏黏糊糊,将缠绕进去的人糊到窒息。

我家小区门口一共有三家卖菜的小店。最初是两家,一家在胡同口,另一家比它再往前多走几步,规模更大,生意更好。胡同口这家的老板娘常年坐在店门外,熟稔的和来来往往的人打招呼,其中也包括我。一来二去的熟悉了之后,她便开始对我买菜这件事提各种"建议"——按照心理学的语汇来说,就是她开始不断的侵犯我的边界。

比如当我拎着从隔壁菜摊买的菜路过她家时,她会向我打探菜价,然后撇嘴评论我买的豆腐不好,菜不新鲜,价格贵,当然话题最终会落实到"应该选择她家"这个主题上。

前段时间,第三家菜店开业,老板娘自己取消了自家的卖菜生意,退出了我们这片区域蔬菜行业的竞争,但即使如此,她还是在某天特别拦住了我,告诉我新开的菜铺"物美价廉",并叮嘱我"以后你就去那家店买菜"。

前两天下雨,我出门买菜,选择了中间那间最大的蔬菜店,没有去老板娘推荐我去的新店。回家路过老板娘的小卖部时,她盯着我手里拎着的菜,不快的说:我跟你说了多少次,前面那家比他家便宜又好,你怎么就这么懒,不肯往前多走几步呢。我笑着解释:没买多少,就买了几个西红柿。她依旧不依不饶:几个西红柿也得差好几块钱,你说你,怎么就那么不会过日子呢?!

我拎着袋子往家走,越想越生气。不禁暗自嘲讽自己:天天给别人讲边界,结果到了自己这里,却这么怂。

生活中,像小卖部店主这样的人很多,他们常常打着"为你好"的幌子对他人实施控制。如果在家庭中,恰巧身边的亲人是这样的人,那么可想而知被侵犯边界的人该有多么痛苦。

侵犯边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我们社会生活中最常见到的现象,而如果一个人缺少自我边界,也同样会在生活中产生很多行为的泛化,并为自己带来困扰——从情绪上,会制造压抑;从结果上,会损害自我的利益;从人际关系上,会更容易发生冲突。所以,如何确保自己的边界不受侵犯,也就成为一个人"人格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今天这篇文章,我想谈一谈有关人际边界的一些话题,尤其是如何守住自我的边界不被侵犯,这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1. 缺少人际边界:拯救、依赖和控制

人际边界,是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是指个体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权力范围,既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简单来讲,就是分清楚什么是自己的事情,什么是别人的事情,各自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有清晰自我边界的人,不会让别人来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也不会去承担不应该自己承担的责任——对别人没有越界的要求,当别人对自己提出越界的要求时也能识别和守住自己的边界。

在人际关系中缺乏清晰的边界的人常常会出现拯救、依赖和控制他人的情况。

第一,拯救。拯救,是典型的自我投射,也是典型的缺少人际边界的表现,具有想要拯救别人思想的人,一般对自己有深切的同情,并将自己的同情投射于他人。我们常看到很多"好姑娘爱上坏男孩"的故事,事实上,很多这个的故事中的"好姑娘"都有圣母情结,即认为自己有拯救别人的义务和能力,这也是自恋的一种表现形式。

第二,依赖。具有依赖型人格的人,本质上和控制型的人格是同一类人格,这类人在"关系"中,都处于"剥削"的地位。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可以说,依赖和控制,就是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依赖者,会通过"弱小的自己"来控制别人,就像曾经的婴儿用哭声来控制妈妈一样。

第三,控制。如果一个人缺少人际边界的意识,经常入侵别人的边界,从本质上说,这种"入侵"就是一种剥削的关系,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我在你的地盘上也能说了算",所以控制,是其实现剥削最本质和最常用的手段。

2. 自我边界:为什么难以把守?

以我自己举例,大多数情况下,在我没有感觉到对方有明显恶意(攻击性)时,我都会选择隐忍——这种选择,并不是主观上的选择,而是一种潜意识的条件反射——就像荣格所说:潜意识正在操控我们的人生,而你却误以为那是命运。事实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第一反应,往往都是受到潜意识支配的反应。所以,我们对自己的自省,不能仅停留在事后的"懊恼和愤怒"上,而更应该深度觉察无法守住自己边界背后的心理动机。

到底是什么让我们难以坚守自我边界呢?这里面有几方面的原因。

① "核心自我"没有发育成熟

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说过一句话:"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一个人的核心自我,最初发源于原生家庭。在和父母的关系中,我们通过父母的反应逐渐"看见"自己,形成自我的概念。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非常需要父母为我们提供一个具有安全感和有及时情感回应的环境,这样我们才能开始真正安心地关注到自己。但如果家庭环境不够健康和安全,孩子就不得不将精力放到应付外在情况上,时间一久,ta的内心就无法建立清晰的自我意识并培养出自尊感。而人一旦缺少健康的内在生活,就会无止境地去寻求来自外部的满足和刺激,无法体验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价值以及自己的真正需求。

生活中有很多"老好人",他们不懂拒绝,任谁都可以轻易的侵犯他们的边界。这些人往往都是核心自我没有发育成熟的人,在潜意识里,他们会通过"出让"自己边界的形式,向别人示好,以换取他人的"看见"。之所以会这样,正是因为在早年和父母的关系中,他们很少被父母看见,因而他们的"自我"是不够完整的。

② 深层恐惧:害怕关系的断裂

从理智层面来说,我肯定不怕和小卖店的老板关系断裂,但是从潜意识层面来说,就恰恰相反了。

实际上,很多人无法拒绝他人的边界入侵,其深层次的心理原因是对关系断裂的恐惧。

还是要回到原始的养育环境中,当弱小的婴儿没有得到足够安全和及时的回应时,出于"全能自恋",婴儿会感觉到自己被世界抛弃了,这种植根于潜意识中的"被遗弃感"会在此后的一生影响ta。

这里面需要强调的是,被遗弃感,并不等于真正的被遗弃。它是一种感觉,而我们都知道,感觉不一定是事实。

人格发展不够完善的人,很容易固着在早年的经验当中,他们的认知没有升级迭代,还停留在早年的经验当中,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行为背后是情绪,情绪背后是需要,需要背后是认知,而认知背后是经验。

人之所以会产生心理问题,本质上说,是拿过去的经验来检验现实的生活。这一点很容易理解,但是却很难觉察,因为它们隐藏在深切的潜意识之中。

当潜意识缺少安全感时,就会对关系的断裂产生深层次的恐惧,因为一旦关系断裂,就意味着"我"又要重新回到那黑暗的恐惧之中。这种恐惧会在日后的人际关系中发生泛化,也就是不论对什么人都使用这一套模式,所以,拒绝就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人际边界的界定,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拒绝。可以说,一个不会拒绝的人,是很难有较好的人际边界的。

③ 缺少有效的行为应对模式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大部分经验都是习得的。很多人对于"树立边界"这件事是缺少有效的行为应对模式的,最常见的现象是:要么隐忍,要么爆发。

换言之,在自己可以忍耐的范围内选择忍耐,在自己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选择爆发,除了这两种基于本能的行为反应模式之外,我们没有学习到其他更有效的行为反应模式。

很多人并非毫无感觉,比如我,我对于店铺老板娘一次次的对我买菜这件事的指手画脚实际上很不舒服,但是"温和而坚定的拒绝"她的指手画脚这种方式对我来说,没那么熟悉。相比之下,我更习惯隐忍或回怼。

所谓"成为你自己",或者"活出自我",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是"行为的有效性",也就是减少内耗,用更具建设性和更有效的行为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可以说,这也是衡量一个人心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准。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首先要懂自己的问题从何而来,懂了之后,就要落实到行为上,实现知行合一。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拓展自己行为模式的丰富性,不断拓展更具建设性和高效性的方法。

手里的方法越多,意味着我们面对一个现象可选择的"武器"越多,自然,应对起来也就更游刃有余。具体到被人侵犯边界这个问题上,我们知道,除了隐忍和吵架,还可以选择拒绝。

3. 如何守住自我边界?

① 觉察自我边界受损的真实感受

虽然"钝感力"一词很流行,但是在被别人侵犯心理边界的时候,保持敏锐的觉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边界一旦被突破,就如同底线被突破一样,接下来会有很多连锁反应。

生活中,很多人的自我边界被侵犯时没有感受,这个"没有感受"并不是真实的没有感受,而是使用心理防御机制,自动化的将真实的感受压抑、隔离了。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先能对自己心理边界被侵犯有感觉,才有接下来的守卫行为。

当别人入侵我们的边界时,我们的第一感觉肯定是不舒服的。觉察自己微小的"不舒服"很重要。而在觉察到自己的不舒服之后,为什么会习惯性的选择压抑?往往是因为在我们过去的经验中,这些不舒服的感受是不被允许的。比如说,妈妈过度的控制孩子,连孩子今天要不要穿秋裤都要干涉,实际上这种行为就是入侵了孩子的边界,剥夺了ta作为独立个体的真实感受。而如果孩子提出反抗,妈妈很可能会愤怒,并以"我还不是为你好"的道德绑架来约束孩子的反抗。所以,我们再遇到类似不舒服的感受时,可能就习惯了压抑。

所以,现在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我们作为一个成人,应该被他人侵犯边界的行为有所觉察,并且有接受自己真实感受的能力,换言之,我们"允许"自己不舒服。面对这种不舒服,我们不是要否定它的存在,而是要觉察到,它在为我们预警:通知我们边界被人入侵。所以,这种感觉不但不应该压抑,反而应该得到保护和特别的注意。

② 破除不合理认知

之前我们说过,很多人不敢(不会)拒绝的深层心理是恐惧关系的断裂。所以,这里面就包含一个不合理信念:拒绝真的会带来关系的断裂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关系断裂,只是一种感觉,而不是真正的事实。事实上,很多人的入侵也是无意识的,他们因为自身人格的不健全,会无意识的通过入侵别人边界的方式来增强自我掌控感。所以,如果我们能拒绝他们的入侵,对他们自己来说,也是一个成长的机会。

害怕关系断裂往往是自己的投射,而不是真正的事实。我们需要树立这个新的认知的过程中反复验证——验证,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咨询技术。当我们拒绝别人的时候,我们可以验证结果是否真的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多数时候是不会的。

也许有人会问,万一我拒绝别人,她从此真的和我断裂关系怎么办?就像那个小卖部老板娘,如果我真的告诉她:在哪买菜是我的自由,请她以后不要再干涉我,也许她真的会很气愤,觉得我这个人好坏不分,那因此而再也不理我,怎么办?

答案是:如果一个人入侵了你的私人边界,在你提出拒绝之后怀恨在心,那说明这个人的心智非常不成熟,从某种意义上说,和这样的人断裂关系也不是一件坏事,否则你很可能需要不断的花费时间和精力对抗ta的入侵。

真实的情况往往是:当你不含敌意的拒绝对方之后,对方也许会有短暂的愤怒,但是大多数时候,他不但不会和你断裂关系,反而会因为你的真实,而对你刮目相看。

③ 不含敌意的拒绝:真实表达技术

很多人缺少说"不"的能力,所以遇到难受的时候,也只能忍着。有调查显示,婴儿小时候说话,说的最多的就是"不",这说明,一个人从小的时候就有为自己树立边界的能力,只是这种能力在后天被阉割了。

科胡特曾用"不含深情的诱惑,不含敌意的坚决"描绘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事实上,我们为自己树立边界时,也需要使用这种不含敌意但很坚决的态度。

真实表达,是心理学在沟通方面常用的技术。我们除了隐忍或争吵之外,还应该学会使用真实表达的技术,真实而不压抑的说出自己的感受,并为自己树立边界。

比如,我遭遇的小卖部老板娘对我的入侵,如果用真实表达的技术,我可以这样回应她:我看你的好意是担心我买到性价比不高的蔬菜,谢谢你的好意,但是我自己能够挑选自己满意的菜,所以以后你不用为我操心了。如果对方下一次再继续,可以继续以这样的态度回复她,告诉她:买菜是我自己的事,谢谢你的好意。

比如妈妈让孩子必须穿秋裤的事,如果孩子使用真实表达技术,可以跟妈妈说:我知道你怕我冷,但是我自己的感觉是我不冷,不需要穿秋裤,请你尊重我自己的感受。如果妈妈坚持,只要孩子能保持这种态度,一般最后妈妈就会明白孩子的边界在哪里。

简单的说,真实表达技术的核心是尊重基本的事实(不扭曲事实),但同时驳回对方的情绪,并坚定的表达自己的态度。当我们能够温和而坚定的表达清楚以上这些内容的时候,就能够做到确立自己的边界,守护自己的边界。

④ 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拥有自我意识,为自己负责

事实上,很多时候,入侵和被侵,往往是一对"互相配合"的产物。一方进,另一方退,这个入侵的过程才能完成。所以,对于别人的入侵,我们无法干涉,但是我们却可以选择自己面对入侵时的态度,守护好自己的边界。

生活中,入侵人际边界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对边界意识不那么看重的大环境下,更是比比皆是。很多父母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人产物,对孩子实施控制或包办,这是在严重的侵犯孩子的心理边界,剥夺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感受。很多情侣夫妻,以爱为名,要求必须查看对方的手机、隐私,要求两个人做到绝对的毫无隐私的暴露,这也是一种心理边界的入侵。在朋友和同事之间,有时候"太不把自己当外人",肆意打探别人的秘密,对别人的生活品头论足,指手画脚,这些都是在侵犯他人的边界。

面对这样林林总总的情况,我们要做的是:拥有自我意识,有独立的自我,知道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同时,要了解充分的自己,知道我是谁,我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知道什么是自己的责任,什么又是别人的责任。

一个人越不了解自己,越容易人际界线不清,而一个人越了解自己,就越清楚自己和别人的界线在哪里。

自我成长和人格完善,实际上也是一个不断的认知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尊重自己的边界,再由此及彼,尊重他人的边界。

(0)

相关推荐

  • 在人际交往中,成熟的人能适当地掌握好“边界感”

    文/唯晨 俄罗斯作家邦达列夫说:"人类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缺乏边界感."人与人之间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拥有舒适的关系. 人只有明确了边界才能处事得体,没有边界感的人不仅会让对 ...

  • “为什么我越爱你,你越逃”| 交往中你所忽视的“心理距离”

    我曾经接待过一位来访者,这姑娘刚刚失恋,痛诉与前男友交往中的各种付出,比如帮他买早点.洗衣服(包括内衣).做ppt.拉他健身,等等.而男友撂下一句"和你在一起,我觉得喘不过气来"决 ...

  • 敏感的人,如何在人际关系中保护自己?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苦恼? 在关系里发生冲突.受了委屈时,常常话在嘴边,但就是开不了口告诉别人: 如果说出来会不会显得自己太敏感,太小题大做?而且,要是直接表达不满,会不会破坏关系? 可不说出来,憋在心里 ...

  • 情感随笔‖想要过得舒心,先守住自己的边界!

    我越来越喜欢和那些有边界感的人交往,因为边界感可以很好的保护彼此,而且也可以感受到对方的善意. 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有多少人,把粗鲁当做了直率,把无礼当做了坦诚,把冒犯当做了亲密:很多人在与人相处的 ...

  • 掌握这套操作流程,不敢保证赚几百万,但拥有赚百万的能力

    苐一篇:建立个人副业盈利框架 苐10集:产品来源 我把产品来源拿出来单独作为一个流程环节分解,因为很多讲师,自媒体四处传播,今天卖产品已经不赚钱了,不要被误导,我们要正确的理解对方说的话. 创业的本质 ...

  • 孩子拥有这八种能力,比成绩更重要!现在社...

    孩子拥有这八种能力,比成绩更重要! 现在社会日益竞争,小时候比吃饭,读书比学习,比结婚,比工作,比经济,比地位!但是有些能力并不是学习成绩好就可以获得. 这8种能力每个人在18岁时就应具备的能力,也许 ...

  • “国民奶奶”尹汝贞:最高级的活法,是拥有重启人生的能力

    知乎上有个问题:"那些70多岁还在工作的人,是为了什么?" 下面有一个回答:"也许对于他们来说,生命这样过会更有意义."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70多岁的年龄,已经 ...

  • 大脑拥有无限的适应能力(九)

    大脑拥有无限的适应能力:如果你足够多地练习做某件事情,你的大脑会改变某些神经元的用途,以帮助完成那件任务 但是每当我们去做一些我们之前从来都没有做过的事情时,我们并不能做的很好,会害怕失败,会担心被人 ...

  • 愿你拥有一个快乐的阳光心态

    心 态 决 定 一 切 心态是指人们对事物发展变数的本能反应和理解而表现出不同的思想状态和观点.心态有很多种,我们大致把它分成两类:一类是积极的,心里能渗透出乐观.沉着.镇静.自信.安详.坚定.感恩. ...

  • 什么是直觉,直觉靠谱吗?如何拥有超强的直觉能力?

    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一书告诉我们:大多数人做决策的时候都不够理性,因此会犯下各种错误.在做思考和一些重要决策的时候,要进行理性分析,不能依靠感性或直觉.要想作出一个好的决策,关 ...

  • 到了30岁才明白,拥有这5种能力的人才能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活着

    我是用文字温暖你的夕言,点击上方蓝色按键关注我哦. 我觉得,30岁是一个很妙的年龄,这时候的我们还拥有年轻人的活力,思想却不再那么幼稚,有了一定的能力,能够担负起自己想要的生活,也非常明白自己想要的是 ...

  • 一个女人真正的底气,是拥有这四种能力

    一个真正活得好的女人,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不管是性格还是心态,或者是生活方式,她们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而这些是一个女人的底气,也是一个女人最大的魅力所在,当一个女人有了底气之后,她们就会在生活中更自信 ...

  • 孩子拥有了“失败”这项能力,父母的教育才算成功

    文 | 少年商学院新媒体部 学院君说:抗挫力是一种积极走出困境的恢复能力,培养孩子的抗挫力能完善孩子的品格.今天我们分享著名作家刘墉之子,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刘轩的成长故事,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