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书谱》等两幅书法字帖赏析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唐朝时期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大唐处于封建社会盛期,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地频繁与活跃,都给文化艺术地发展带来了新地机运,使绘画艺术形成灿烂辉煌的局面,涌现出一批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画家。

唐代绘画体裁仍以人物画为主,宫廷衙署及寺观壁画占相当比重,褒扬功勋的功臣画像仍在继续,石窟及寺观壁画较南北朝有着更大的发展,其规模之宏伟、技艺之卓绝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的。佛寺壁画中流行大型的经典题材,达到了空前的水平,穿插描绘有大量的生活场景,塑造的佛教形象中人性化的成分明显增强,甚至出现以宫娃为模特塑造菩萨形象的现象,附于佛寺壁画中的供养人占了更大壁面,这一切都展示出佛教绘画适应社会好尚而趋于世俗化的倾向。

唐代书法艺术,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初唐以继承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晋代书法的劲美。中唐不断创新,极为昌盛。晚唐书艺亦有进展。

唐代最高学府有六种,即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其中书学,专门语养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是唐代的创举。历朝名家辈出,灿若繁星。如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是书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书,李鹗的楷书和杨凝式 的“二王颜柳”余韵。

唐朝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他们都留下了极为珍贵的书法作品,楷书、草书、行书在唐朝也都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具有鲜明突出的时代特点,对后世的书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有“书至初唐而极盛”这一说法。此外,唐朝的书法教育也为唐朝书法取得非凡成就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

书法是指以文房四宝为工具抒发情感的一门艺术。工具的特殊性是书法艺术特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借助文房四宝为工具,充分体现工具的性能,是书法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文房四宝,书法艺术便无从谈起。

书法艺术的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书法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传统文化是书法赖以生存、发展的背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汉代以来的书法理论,具有自己的系统性、完整性与条理性。

这里分享孙过庭书法作品。

孙过庭(646~691),名虔礼,陈留(今河南开封)人;一作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或作富阳(今属浙江)人。历右卫冑曹,官至率府录事参军,但中年遭人陷害,卒于洛阳。曾与书家王绍宗、诗人陈子昂相友善. 孙过庭去世后,陈子昂撰《祭率府孙录事文》悼之,中有:“呜呼!堙厄贫病,契阔良时,养心恬然,不染物累。独考生命之理,庶几天人之际。”可他是蒙冤后病居江湖,虽寄意于老庄,但最后也难免客死异乡。

孙过庭的书法,开元年间书论家张怀璀对他有极高地评价:“博雅有文 章,草书宪章二王,工于用笔,俊拔刚断,尚异好奇,然所谓少功用,有天 材。真、行之书,亚于草矣……隶、行、草入能品。”《宣和书谱》也说他 “好古博雅,工文辞得名翰墨间。作草书咄咄逼羲献,尤妙于用笔。俊拔刚 断,出于天材,非功用积习所至。善临摹,往往真赝不能辨。”可见孙氏既 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又得二王之法,再加之有超凡的天分,从而形成自己独 特的书法体系。

孙过庭书法用笔的特点,唐吕总说他“丹崖绝壑”可谓一语道出精髓, 他的书法笔势坚劲,能够兼融飘逸与沉着婀娜与刚健的不同艺术特点,做到 质、妍的统一。孙氏的用笔特点是:点画之内给人以丰满圆转,轻重映带, 变化无穷的直观印象。正如他自己所云:“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他的代表作有自撰书法理论《书谱》及草书《千字文》。 《书谱》书风 浓润圆熟,有涡猊游龙之势。此中,他提出了著名的书法观:“古不乖时,今 不同弊”之说。两汉以来论书之作甚多,而此篇文思缜密,言简意赅,于 “执、使转、用”之际,多真知灼见,是中国书学史上一篇划时代的书法论著。

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书谱》赏析

孙过庭《书谱》之一

孙过庭《书谱》之二

孙过庭《书谱》之三

孙过庭《书谱》之四

孙过庭《书谱》之五

孙过庭《书谱》之六

孙过庭《书谱》之七

孙过庭《书谱》之八

孙过庭《书谱》之九

孙过庭《书谱》之十

孙过庭《书谱》卷 纸本26.5×900.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墨迹,孙过庭既得二王笔法的真谛,又有所发扬、创新。全篇开始一段用笔沉稳。速去援来,应规入矩,就象交响曲的引子,意和气平;中间写得兴起,笔势渐转放纵,点画相连,钩环牵引;到了后段,随逸兴遄飞而达到高潮,只见笔下生风,波诡云谲,尽情挥洒。

首尾三千余言,高潮迭起一气呵成,真是“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达到了“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的化境。看《书谱》的用笔,流畅婉转中极富变化,“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映带俯仰,气脉贯通。笔端或轻如蝉翼,或重若崩云,刚中显柔,柔中寓刚,飞动轻继,意趣盎然。《书谱》笔法虽源于王羲之,但比王羲之更为隽拔刚断、富于变化。

孙过庭《书谱》之十一

孙过庭《书谱》之十二

孙过庭《书谱》之十三

孙过庭《书谱》之十四

孙过庭《书谱》之十五

孙过庭《书谱》之十六

孙过庭《书谱》之十七

孙过庭《书谱》之十八

孙过庭《书谱》之十九

孙过庭《书谱》之二十

最具有特点的是横划、长点捺,先顿笔重按,后顺笔出锋,使一笔中陡然出现两种变化,波澜跌宕,神采顿生。右环转下作弧笔时,笔画末端由精转而出细锋,锋芒咄咄,精神外耀,宛如瀑布突然受阻,流水变细,从岩隙中急转而出。藏锋、露锋、中锋、侧锋,无拘无束,自然挥洒。其笔法、意趣、气韵颇近陆机《平复帖》和王羲之《寒切帖》、《远宦贴》,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

《书谱》的墨色亦燥润参差,前半段以取妍,温雅流美;后半段燥笔居多,“若柘槎架险,巨石当路”。其结构虽以平正为基调,但疏密聚散得宜,宽窄伸缩有致,在参差错落的章法中,更见浑然天成之妙。千百年来,《书谱》博得了众多书家的赞叹和推崇,其中以孙承泽说得最为公允,他说:“唐初诸人无一人不摹右军,然皆有蹊径可寻。孙虔礼之《书谱》,天真潇洒,掉臂独行,无意求合,而无不宛合,此有唐第一妙腕”。

孙过庭《书谱》之二十一

孙过庭《书谱》之二十二

孙过庭《书谱》之二十三

孙过庭《书谱》之二十四

孙过庭《书谱》之二十五

孙过庭《书谱》之二十六

孙过庭《书谱》之二十七

孙过庭《书谱》之二十八

孙过庭《书谱》之二十九

孙过庭《书谱》之三十

初唐书论,最重要的还是孙过庭的《书谱》。这篇三千七百字的煌煌大论,内容广博宏富,涉及中国书学各个重要方面,且见解精辟独到,揭示出了书法艺术的本质及许多重要规律,从而成为我国古代书法理论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著述,标志着中国书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辉煌的阶段。这里,着重介绍《书谱》对书法艺术'表情'本质的揭示与阐发。 书法艺术的根本追求何在?书法艺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是中国书学真正成熟与自觉的表现。而孙氏主要的理论贡献,就在于他在《书谱》中一以贯之,对中国书法的'表情'本质做了科学而鲜明的揭橥与反复而深入的论述。

孙过庭《书谱》之三十一

孙过庭《书谱》之三十二

孙过庭《书谱》之三十三

孙过庭《书谱》之三十四

孙过庭《书谱》之三十五

孙过庭《书谱》之三十六

首先,孙氏在阐明由掌握篆、隶、草、章各体书写不同特征,进而上升为书写艺术时说:'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验燥湿之殊节,千古依然;体老壮之异时,百龄俄顷。'就是说,在掌握了各体书写特征之后,还要以'凛'与'温'、'鼓'与'和'等各种艺术手段,使文字的书写具有'风神'与'妍润'、'枯劲'与'闲雅'等多种相反相成的阳刚与阴柔之美,才能升华到艺术的境界;只有进入了这种艺术的境界,才能实现书法'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最终追求,书法作品也才能具有'千古依然'、'百龄俄顷(书家一生中不同时期的情怀于书作中顷刻可见)'的长远审美效验。'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就是表达、体现作者的个性与情感,即表情达性。这里,孙氏一语道破了书法艺术的根本,这是有重大意义的。情感--这一中国书学的根本命题,在孙氏以前,除去东汉蔡邕《笔论》在阐述书法创作心态时提到'欲书先散怀抱',以及南齐王僧虔《笔意赞》在阐述如何体现'神采'时提到'心手达情'之外,向来无人论及,更没有人把它视为书法创作的根本追求,而孙氏竟破天荒地、一针见血地揭示出了书法这门表现心灵的艺术的真谛,这是多么难能可贵!

'表情'既是书法创作的根本要义,那么能否在书作中充分体现创作主体的情感,自然成了衡量书家、书作的最高标准,这从孙氏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总体评骘与具体赏析中体现得很分明。他说:'但右军之书,代多称习,良可据为宗匠,取立指归。岂惟会古通今,亦乃情深调合。'他认为,王羲之之所以可以作为书法艺术的最高宗师,一是'会古通今',二是'情深调合'。所谓'会古通今',是说王氏在今文各体书法趋于成熟阶段,能够增损钟、张古法,使今文各体书法美臻于极至,从而成为万世师表。这一对王氏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定位,十分允当。而'情深调合'则是对王氏书法艺术之高卓所在的总体评鉴,即感情深厚。笔调和谐于所书写的特定内容,也就是说王氏笔下在传情。孙氏举出王氏六篇情趣卓绝的书作,指出由于文字内容中的思想情感不同而笔墨情态意趣各异:'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析。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值得注意的是,从这些评鉴中可以看出,作为一代书法创作和理论大师的孙过庭,其评骘书作的最高准则不在于单纯的技法的高明,而是书作中特定的情感体现地鲜明而充沛。

明代李日华《评书》中也曾从这个视角评定王书的高卓:'(王羲之)作一段书,必别立一种意态,若《黄庭》之玄淡简远,《乐毅》之英采沉鸷,《兰亭》之俯仰尽态,《洛神》(按:传大王亦有《洛神赋》之作)之飘飘凝伫,各自标新拔异,前乎后乎,亦不相师。此是何等境界!'这里指出的不同的意境美,正是'情深调合'的体现。实事求是地说,孙氏所举的王氏书作多为小楷,同为较规整的小楷却能表现出如此不同的情态意趣,孙氏所评不免有所夸张(其实王氏书作最具情态者,《兰亭》而外,更多的是其行、草书札,如《丧乱》、《姨母》诸帖),然而孙氏鉴赏书作的着眼处确是高明而深邃的。孙氏归结说:'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这两句话引自西晋陆机的《文赋》:'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这就把书法创作的'表情'性上身到了理论的高度。'岂惟驻想流波,将贻 嗳之奏;驰神睢涣,放思藻绘之文。'孙氏又引用俞伯牙和曹丕的典故,以音乐创作和文学创作与书法类比,进一步强调,书法创作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都是作者缘事生情,有感而发,以宣泄自己情感的过程;书法作品也同其他艺术作品一样,都是作者情感体验与抒发的物化形态。这样,孙氏就从大艺术的宏观领域,找到了书法与其他艺术共通的本质。

由王氏书法的'情深调合'说到书法具有其他艺术共通的'表情'本质,孙氏意犹未尽,紧接着他又针对人们每每注重书法艺术外在体势的误解,人们春夏欢畅,秋冬凄伤,这是根据大自然的心情。这就把'情感'在包括书法艺术在内的一切艺术中至高无上的灵魂地位,揭示得淋漓尽致,无以复加。 先看上一句。《诗经》、《楚辞》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两部奠基作品,其所以伟大,就在于它们能够真实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司马迁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报任安书》)所谓'发愤'即抒发郁闷。而《楚辞》的代表作《离骚》,就是诗人在发牢骚。所谓'离骚',即牢骚。孙氏这里引据《毛诗序》中阐述《诗经》著述主旨的一句名言:'情动于中(内心)而形于言',指出一切艺术(包括书法)创作均与文学创作一样,都是作者感情激发起来的外在表现,这是孙氏对古代文学创作原理创造性的发挥。再看下一句孙氏引据汉代张衡《西京赋》上的话:'夫人在阳时则舒,在阴时则惨,此牵乎天也。'进一步阐发说:人们的喜怒哀乐之情本源于上天之心,其意是说,天尚有情,况于人乎!这里,孙氏从'天人合一'的观念出发,把'情感'之重大推崇到了至高无上的地步。总之,这两句话是孙氏对于书法'表情'本质最透辟的揭示与最热烈的赞颂,也是《书谱》中最重要、最精妙的至理名言。 当代美国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为'艺术'下过这样的定义:'艺术即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情感与形式》)法国大艺术家罗丹说得更直截了当:'艺术就是情感。'我们拿这些名言与生在1400年前的孙氏所说的这两句话相对照,不能不惊叹他对于艺术的见解具有何等高妙而深邃的睿智!

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草书 《千字文》赏析

孙过庭《草书千字文第五本卷》 白麻纸本 包首锦为宋紫钤鸾鹊谱缂丝 25.7×82.5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草书《千字文》卷纸,是孙过庭三十八岁时所作,通篇以草书写出,用笔含蓄不露,功力内在,沉着而飘逸,劲健而婀娜,一气贯注,笔致俱存,是草书学习的典范。

孙过庭《草书千字文第五本卷》之一

我们在继承古人的传统上必要有自己的风格,并且这种风格越突出,对后世的影响就越大,清代姚孟起学的欧体惟妙惟肖,终却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临出帖。而这种没有临出帖的人在古代占绝大多数,可见书法中的创新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

孙过庭《草书千字文第五本卷》之二

当然,我们并不需要因为没有临出帖而难过,临的足够好、足够像也能成为一代大家,这已经非常不错了,在元明时期,很多名留史册的书法大家虽然风格相近,近乎赵孟頫、董其昌之风,与魏晋风格类似,如柯九思、康里巎巎、唐寅、彭年等人,他们一样可以成为时代的佼佼者,一样会被后人记住。

所以学习书法一定要传承古人之经典,在临摹古人的基础尽力去创新,至于能不能创新、风格是不是足够另类,这已经不太重要了!自己应顺着个人的喜好学习书法,切不可一味最求名利,不然就背离了书法学习的本质,堕入魔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