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装备不如日军,训练也不如,淞沪会战为什么还能坚持三个月?
去年上映的电影《八佰》里面,黄晓明扮演的特派员跟留守四行仓库的中小副团长谢晋元谈话的时候说过,他现在才明白,把谢晋元率领的这个营留下来,在四行仓库坚守,其实就是一场表演,是演给全世界看的戏,他们都是政客手里的棋子而已。这个话虽然粗糙,但却说出了四行仓库之战的本质,其实也是淞沪会战的本质。
上海是冲积平原地形,虽然水网纵横,但是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并不适合进行大兵团会战,尤其是中国作为防守一方,没有可资利用的地理屏障,武器装备又明显落后于对手,几十万大军摆开,和日军进行阵地防御战,很容易变成敌人的活靶子。这在军事上是常识,国军高级将领在这一点上都非常清楚,当然也包括常公,他虽然军事水平一般,但这点常识不会也没有。
既然如此,为什么在七七事变之后,全面抗战已经爆发的情况下,常公仍然不断抽调兵力进入上海地区,与日军进行阵地防御战呢?其实就是《八佰》里黄晓明扮演的特派员说的那个说法,这场仗本来就不是一个准备撤掉消灭来犯日军的仗,而是打给国际社会看的,目的是争取国际干预,制止日本侵略。简单说就是,我们自己无力阻止日本侵略中国,但我们在租界打,影响到各国在华利益,列强就会出面干预。
当然,这也不是常公突然脑洞大开想出来的,而是之前确实有过类似的成功操作。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之后,1932年就发生了一二八淞沪抗战,国军十九路军在上海奋起抵抗来犯日军,死战不退,列强最后出面干预,进行调停,达成了停战协议。但这个协议本身对中国非常不利,除了丧权辱国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个协议规定,中国在上海不能驻军,但日本却可以,因为日本在上海有租界,需要保护。简直岂有此理!
正因为有过这样的成功操作,所以在一二八抗战结束后,十九路军被调往福建参加围剿中央苏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仍然秘密制订了一个防御作战计划,其基本要点是,在日军发动侵华战争之后,中国军队要秘密进入上海,消灭上海地区的日军,控制港口,防止日军在上海登陆。并且,中国还在无锡到嘉兴一线修筑了大量国防工事,计划在上海抵抗失利之后,转入第二线的国防工事,继续抵抗。
所以,在七七事变之后,常公一方面发表庐山谈话,号召全国地无分南北,人不分老幼,都要奋起抗击日本侵略,但另一方面却一直把希望寄托在列强干预上,不断通过德国进行调停,希望能通过列强干预来制止日本侵略。在华北地区的抵抗被日军逐步击破之后,华北沦丧已经无法通过军事的方式来挽回,常公就决心在淞沪地区主动进攻,迫使日军在上海地区与中国开战,来吸引列强的关注。
也是因此,淞沪会战刚一开始,进入上海的实际上只有87师和88师这两个师,也就是当时国军能拿出来的装备最好的两个师,正在西安驻防的宋希濂36师也被随后调来参战,同时也不断抽调十八军等其他中央军部队进入战场参战,但因为常公微操,一再贻误战机,所以没能按照原计划在短时间内消灭上海的日军,日军随即也开始向上海增兵,这就让淞沪会战变成了双方不断增兵的添油战术,规模也越打越大。
正因为双方在淞沪战场都是临时抽调兵力参战,所以双方一开始就陷入了阵地战的僵持,一点一点地争夺阵地,日军始终没有形成优势,国军这边也看不到什么机会,这场仗才持续了三个月。一直到十月下旬的时候,国军这边能赶来的部队都已经上场了,仍然无法改变战局,被寄予厚望的桂军也临阵拉垮,才不得不开始考虑放弃上海的阵地,向后转移。但这时候九国公约又准备开会了,所以又死撑了一下。
日军不断增兵之后,也逐步形成了优势,于是开始寻找侧后迂回包围的机会,企图把参战国军部队直接一锅烩了。最终,日军在杭州湾的金山卫登陆成功,直插国军战线后方,国军不得不放弃上海阵地,全线撤退。但这时候已经无法有组织地撤退,部队建制也基本上乱了,实际上变成了溃退,也就没有能够顺利转移到第二线阵地,继续抵抗,直接逃到了南京,进行南京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