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法自然 ▏突然想起扯响簧……
作者 ▏人法自然
人上了年纪就容易忆旧。
这些天突然想起幼年时的扯响簧,就是那种手掌心大的一个圆盘,下面安了一个锥形的立脚,侧面看像是“丁”字形。用两根竹竿连接的线提拉起来飞快旋转,发出“吁-吁”的叫声。
北方把类似这样的玩具叫“空竹”,但是四川的这种跟竹无关,因为扯圆了后可以放到地上转,所以又叫“地转转”。
这后一个“转”字成都话说成儿化的“zuer”,注意舌头不能卷凶了,大家晓得的,卷起舌头说“er”的在下游。
这么简单的玩具费这么多口舌解说,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几乎没有见过了。我为了找寻这个东西费了脑筋,觉得川西农村的乡镇上可能还能找到,于是专门去了一趟声称是有“非遗”特色的4A级旅游古镇 —— 崇州街子镇。
要在电脑拼音输入“街子”还费了周折。成都话是“gaizi”,我没有转过弯来,紧到找不出“街”来。过了半天才醒悟没有用普通话,试着用普通话说“jiezi”自己都忍不住笑了。
好久没有到街子古镇了。这次来的时间因为介于两节之间的工作日,游人不多,仅有的一些也以高分贝的资深大妈为主。
在街子镇中心的步行街,景物大致没变,因为游人少可以慢慢观赏一下古塔、牌楼、雕塑这些静态的景观。古塔依旧,牌楼依旧,那些街心的立体塑像却让我想入非非了。
在作为旅游景区古镇,表现民俗风情的雕塑作品是可以锦上添花的,但是几个“裸女”当街沐浴的景象却是有些不伦不类。“裸女”当然也是一种艺术,但是试问在中华文化史上哪来这种在公众场合裸浴的传统?
传统的东西当然也不少,最多的无疑是川菜馆和火锅店,而我的找寻目标是民俗玩具。卖民俗用品的商家倒是有好些,但是进去后都很失望。除了一些竹编和木制小玩意儿外,大多是塑料制品了。这些在全国各旅游景点贩卖的制式产品令人倒胃。
进到店里问“有没有响簧?”(入乡随俗,我当然说的成都方言),好几个店的店主竟然回不过神来。有一个店主反应快,给我说“有'突碌’”。“突碌”是什么鬼?店主指给我看才明白她的崇州话把“陀螺”说成“突碌”了,就是成都话说的“牛牛儿”(这里“牛儿”读作“nier”)。她企图用最标准的词汇表达,却忽视了最基础的语音技术。唉,文化迁移中的误解就是这样来的。
还有的店倒是有像“响簧”的玩具,却是塑料制作的,尽管还有“轴承”什么的现代技术,看起来漂亮,但是传统的东西包含的文化不是塑料可以代替的。
终于找到一家店有传统的“响簧”了。但是那是双头圆筒的一种,我们小时称之为“提簧”,它扯起来没有“地转转”带劲,好些是女孩子在玩的。不管怎样,总算见到久别半个多世纪的老朋友了。
慢慢地跟这家店主聊了起来,他年纪也不小了,是知道“地转转”的。但是他说,制作地转转麻烦,买的人不多,赚不了钱,所以都不做了。
我指着店里的一个木制玩具摩托车说,“地转转有这个复杂吗?”
店主说,有人要买,就有做。
问题很明白,有需求才有市场。当多数人沉溺于“吃鸡”、“王者荣耀”、“和平精英”时,传统的玩具就失恋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需要物质文化来承载。文化完了,就娘希匹什么都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