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窥思录: 八、文化交流的负效应
八、文化交流的负效应
一
翻开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相关书籍,我们看到的大多是从徐福开始的中国文日化流情况。中日文化的交流涉及科技、文化、法制、宗教等多个方面。但仔细一看恐怕就有两点感慨:一是记载我们输出的多,引进的少。二是我们自以为输出的是草,而日本得到了宝。
在武侠小说中,最神奇的武功应该属金庸笔下的“北溟神功”因为这种功夫可以吸人内力以为己用。仅次之的是而温瑞安小说中的“自在门”,据说这个门派的师傅只要把自己的一种武功传给弟子,这种武功就会从师傅身上消失。看着中日文化交流的情况时,我不由得想起,我们以往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充当了自在门“师傅”的角色,但我们既没有想到自己的东西会消失,也没有发现这些远渡重洋而来的“学生”早已练过了“北溟神功”。
二
有人说:日本因为本土文化比较弱,所以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不求甚解的态度。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日本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如果认为他们对文化不求甚解可就大错特错了!日本民族是一个具有高度辨别力的民族。他们能区分外来文化中有益的成分并将其发扬光大。在这里姑且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禅宗的思想可以说中国改造外来文化的成功范例,然而做到把禅宗思想具体化、普及化的却是日本人。在日本,禅不再是个别群体的研究对象,而是变成了一种禅意下的生活。就像铃木范久在他的《宗教与日本社会》中所描述的那样“把日常生活本身作为修行之场的思想,后来就像茶道、花道、剑道、柔道一样,把普通的技术、艺术、体育作为'道’,这就与心的磨练一体化了。另一方面,禅佛教所洗练出来的'无’的思想,对石庭、水墨画、重视古雅和幽闲的俳句、极富象征性的能乐等都产生了影响。”而且“禅”的观念,最终经由铃木大拙介绍在西方世界广为传播。这不是十分具有说服力吗?
三
以前在一个论坛上,看到一位学者很认真地总结现代汉语中来自日本的外来语,而在回帖中有很多人对这位学者的行为大加讥讽和嘲弄。这些出言讥讽和嘲弄者可能是出于爱国的目的的,也可能他们在情感上不能接受日本在文化上反输入的这个事实。而这种行为的根源恐怕是源自于中华民族历来的优越感。而我要说这种优越感并不会给我们到来好处,而且还可能是造成日本人仇视中国的原因!
中国历来以天朝大国自居,对周边国家的全都采取轻视的态度。的确我们曾经向日本输出了很多文化,但如果我们审视一下这种输出行为的动机,我们就会发现,这种行为其实更多的是炫耀,是一种带有优越感的给予。而这种“带有优越感的给予”从接受者的角度上看更像是一种“侮辱性的施舍”。也许这一点在我们的身上很难领会,但敏感而自尊的日本人却从一开始就感受到了。因此,日本人不认为“给予者”值得尊敬、不认为“取经地”值得尊敬,他们只会赞扬自己的“不耻下问”、“忍辱负重”的精神。虽然他们闭口不谈但他们绝不会忘记在学习过程中所遭受的屈辱,因此他们从来就没有真正尊敬过中国——即使在他们彬彬行礼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