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名、利,我一直认为不是坏东西
这些年我被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冯老师,你是怎么做到工作、生活两不误的?”
我至少有两件事情,二十年来一直在做:一是工作,二是写作。
在麦肯锡的工作非常辛苦,后来进了华润,薪水减了一半,工作时间还是原来那么多。在这么辛苦的工作中,我写了十六本书,用文字打败时间,怎么做到的?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工作不负生活?既入凡尘,只是尚能做到“手里有刀,心中有佛”。
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我把最重要的秘诀教给大家:
有句话说,不逼一逼,你都不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能成多大事。
我本人在过去的二十几年里,能横跨多界并小有成就,跟一再地冲破极限,榨干自己,不无关系。
说实话我开始根本没想到能写作到今天,当时只是觉得只工作我会疯的。我最长六十八个小时没有合眼,接近三天,然后睡了十二个小时。但只工作的状态是不能持续的,因为人会疯。除了人会疯,有时候效率也并不高。
“有所逼”有一个前提——管理自己的工作习惯,不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工作狂魔。
人一天需要睡七八个小时是有道理的,很多事情,如果你十二点之前停止,第二天早上迎刃而解,效率奇高。如果十二点之后还在讨论,永远结束不了。
所以有一条铁律:“晚上十二点之后不讨论严肃问题”。
事要专心
我看似“斜杠”,能管理,又能写作,又能翻译……其实能够“斜杠”恰恰因为我够专心。该做这件事的时候,就做这件事,天塌了,跟我没关系。
该酒时酒,该花时花,“逐鹿中原”的时候,就全力以赴、驰骋沙场;用文字打败时间的时候,就心无旁骛、伏案弄墨。
现在很多人都不能做到专心,一个误区是佛系,觉得一切都是落花流水。还有一种误区,是该正经的时候集中不了心力,该放松的时候放松不了,这是成事的大忌。
有一个禅宗故事,小和尚问大师怎么修佛,大师说,饿的时候吃饭,困的时候睡觉。小和尚问:“不是所有人都这么干的吗?”师父说:“不,多数人是吃饭的时候不好好吃饭,睡觉的时候不好好睡觉。”
临事静对猛虎,事了闲看落花,一段时间干一件事,干这个时间该干的事。
学要专业
培养一个爱好,要做到专业,至少半专业。
我经常说自己是业余写作,但写出来的东西不业余,背后是下了很多功夫的。我喜欢高古玉,有人就问我,如何学习古玉?我说你先看价值二十万元钱的书,再看二十个博物馆,再跟你聊下一步是什么。
哪怕是日常的琐事,比如红酒、咖啡、茶,都有大学问。产地、制作、销售、品牌、器皿等,都不可小看。别只是“我想这样那样”,先把自己变成半专业,才可以硬气地说,这个领域我知道。
沉下去,做得相对专业一点,往往越沉下去,你越有乐趣。
如果想生活、工作两不误,既要规范自己,也要规范别人。
规范是什么意思?当时在麦肯锡,我们讨论出两个内部的小行规。第一点是:彼此要交流,尊重每个人生活和工作的偏好。
比如,你可以选择一星期只干五天,周末休息两天,或者一星期干六天,周末休息一天。比如,你喜欢早上工作或者晚上工作,希望周末领导不打电话、不发微信给你……这些选择你要让自己和周围人知道并遵守。
第二点是:提前定下一个季度甚至一年的大事。比如第二季度要去看樱花,第三季度要去谈恋爱,第四季度要去北海道滑雪。把它提前定下来,让别人提前知道。
这样既规范了自己,又规范了别人,有所规划,多做计划,比眼前抓瞎强。
我之所以能写十六本书,在很大程度上是“贪”念所至。
开始写作的确是有所逼,因为想换换脑子,后来我发现,写了一本书,别人说好,说明做这件事还可以,然后又写了一本,发现没准儿还能卖点钱,最后写出了中国第一部“青春三部曲”。
钱、名利,我一直认为不是坏东西。你可以把生活中的某种爱好,变成可真正获利的途径,然后理所当然地追逐。这些慢慢会给你正向刺激,弄出点名堂。
做事要勇猛精进,处世要豁达恬淡。
手上有刀,心里有佛,用平常心处世,用进取心做事,这样才是最好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