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政变后,夏侯玄手握十万大军,为啥选择束手就擒?

公元249年,司马懿联合曹魏三朝老臣高柔、蒋济等人悍然发动了“高平陵政变”,此一役本来胜券在握地曹爽由于其优柔寡断的性格最终导致失败,面对曹爽的不争气,他的“智囊”桓范则是怒骂道:
“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矣!”
最终结果是曹爽家族以及其朋党将近七人被夷三族,而司马懿自此大权在握成为了魏国朝堂实际掌权者,而曹氏家族已经成为了傀儡。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司马父子从此高枕无忧了,因为在当时的地方上还有不少忠于曹氏的地方实力派,对于司马父子来说,这些才是潜在的威胁,所以在平定了曹爽之后,司马懿当时第一个对准的就是关中的夏侯玄。
当时夏侯玄在关中拥军十万,是曹魏各个都督之中的最强大的力量,而且夏侯玄和曹爽之间的关系也很亲密。即便如此,他却选择乖乖的交出了兵权,那么夏侯玄的举动是不是太蠢了?
然而这其中也有夏侯玄的苦衷,因为夏侯玄不是不想做什么,而是什么都做不了,无论是关中独立还是投奔蜀汉夏侯玄都不可能做,这是为什么?
假设当时夏侯玄拒不奉诏,挟关中独立那么其有成功的可能性吗?很遗憾地说,没有一丝可能性,而这一点就要从两点说起。
第一点就是因为关中很多都是司马懿的旧部,当年在曹休、曹真等曹氏宗亲都相继病逝之后,魏明帝曹叡当时唯一可用的人就是司马懿,在当时能够抵挡诸葛亮的也唯有司马懿。
虽然司马懿对峙诸葛亮是战绩不佳,不过诸葛亮毕竟是被司马懿活生生耗死的,所以在雍凉一带司马懿的威望很高。而反观夏侯玄呢?当年和曹爽指挥伐蜀之战,十余万大军被蜀将王平的三万人硬生生挡在外面,连汉中的大门都没摸到。
也因为这一战,夏侯玄的声望大跌,所以实际上很多人当时都是不听夏侯玄指挥的。
其次,那就是曹魏的制度问题,我们就这个问题首先问一下钟会为什么会失败?因为当时很多将士都不甘心跟钟会作乱,所以归心似箭,而且当时军中很多的将士家眷都在洛阳,为了钟会至于拼上全家老少的性命吗?
而这一点也是夏侯玄颇为尴尬的一点,就算他想拒不奉诏在关中独立他手底下的将士也是不会同意的,因为将士们的家眷都在洛阳怎么可能甘愿和夏侯玄造反呢?
所以当时夏侯玄在接到司马懿的诏令之后其实唯一的路就只有交出兵权,乖乖认命,因为虽然名为曹魏大都督,实际上还是一个光杆司令,手底下的将士根本不会听他的。

夏侯霸劝其逃跑?夏侯玄为何不听劝?

而除了这条路之外其实当时夏侯霸也特地因为此事找过夏侯玄,劝他一起投奔蜀汉,而夏侯玄则也是言辞凿凿地拒绝了,最终的命运却是夏侯玄在几年后被司马懿之子司马师所杀,而夏侯霸在蜀汉得到了重用,刘禅并未因为父辈的恩怨而杀他。
那么明知道有一条活路而不走?却偏偏要走一条死路,夏侯玄为何如此的单纯呢?
的确,夏侯玄的这个想法我们看起来如今是很蠢,可是我们不能用这个时代的思维去考虑那个时代,中国有句话叫“良禽择木而栖”,但是也有些人认为“大丈夫有可为有可不为”,或者“忠臣不事二主”。
夏侯玄明显就是后者,因为夏侯玄除了关中大都督之外,也还有多重头衔,那就是“正始名士”之首,对于夏侯玄而言,在他的眼中,名节、骨气等东西比性命更为重要,投奔蜀汉则属于叛国投敌,对于他这种名节大过生命的人来说无疑会选择后者。
所以当夏侯霸提出投奔蜀汉之时,夏侯玄拒绝了,宁可孤身赴死成为鱼肉也不愿背负一个叛国的污名,而同为“正始名士”的何宴他可比夏侯玄“识时务”多了。
本为曹爽同党的他,出卖起同僚来可是比谁都快,其目的就是想让司马懿留他一条命,可是最终司马懿认识到何宴这个人两面三刀,最终还是结果了他。
所以为什么明明有机会可以找机会取得一条生路,夏侯玄在当时却选择按兵不动。一个是不能,一个是不愿。假如你是夏侯玄,你会束手就擒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