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州窑瓷器鉴定,这篇研究文章较全面!

吉州窑是笔者非常喜欢的一个宋瓷窑口。一般来说,明清官窑过于精致,洁白无瑕的底釉配上蓝花红绿,喜欢的人极喜欢,不喜欢的人肯定不喜。

笔者少年时喜大红大绿,进入青年后则为了装成熟,多只穿青,黑等色,如今已到中年,重归自然,则彩色又成最爱。唯有一种侘寂风格,古朴,老旧,孤高,残破,却是修身修心的最爱。一炉清香,半间陋室。独坐养气,听雨西窗,则为人生一大乐事也。

宋瓷中最符合侘寂风格的,就是吉州窑瓷器。这种看似为陶器的瓷器,主要以黑褐色为装饰,不事雕琢,古朴自然。即使日用也不担心会损坏它。所以,在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的眼里,这种瓷器就是最能体现禅茶一味,本来无一物的禅宗思想的茶器了。

对于吉州窑的喜好,完全是个人修心的爱好。非关经济价值,只是个人年纪到了一定阶段之后的平淡心境写照而已,故录此文章于左,以飨同好。原文来自网络,笔者仔细读过,认为极有价值,部分内容笔者加以修订过。

1, 吉州窑的瓷土来源于赣江对岸的鸡岗岭和窑场周围,或二者兼而用之。生产场地就在赣江边的沙丘地上,无法避免砂粒进入瓷土,因而胎质中含砂量大,使胎质粗松吸水力强,粗看似陶,但敲之具金属声。这是由吉州窑的生产环境所形成的个性特征,因而成为了区别其他窑口的显著特征。

2, 由于胎泥含砂量高,修胎时往往发生阻刀、跳刀现象,在器底及圈足内能清楚地看见跳刀痕。而胎体表面留下波浪痕经施釉后,其痕迹虽有所减弱,直面观测不易发现,但用手触摸胎表仍可以感受到呈竖条形的起伏,在适当的角度侧视,肉眼可见呈竖条状的釉层挂附不匀等肌理现象。

3, 吉州窑属民间窑场,产量大,生产也就较为随意,加上坯胎含砂量高,釉料稠了更难挂附,因而形成了釉料稀、上釉薄的生产特点。

4, 以黑釉为例,与建窑黑釉凝重的特色比,少有建窑所特有的“流泪”现象;宋元以前的黑釉瓷器,因釉料稀,容易下流,口沿往往显现淡淡的黄线圈;因上釉稀薄,受釉冷得快、胎冷得慢的温差影响,几乎所有的黑釉窑变瓷的釉面在放大镜下均可看到不规则的冰裂现象:因上釉稀薄,在阻刀、跳刀所造成的轻微起伏处,釉料难以挂附均匀,若选择适当的倾斜角度观察釉面,还可以看到波浪起伏的釉面肌理;也正因为上釉稀薄,坯胎吸附过多,釉面形成许许多多肉眼无法看见的缺釉毛孔,显得粗糙干涩,有如“雨花石”见水就亮的特质,因为水会迅速填满缺釉毛孔,使釉面浑然一体,自然就晶莹剔透了。

5, 吉州窑彩绘瓷脱胎于磁州窑,磁州窑胎质偏黑灰,不得不在坯胎上先施一层淡色化妆土,然后再绘黑彩,以求色彩和谐。永和窑胎质白中泛黄,黑色釉与胎色反差过于强烈,显得生硬,不受人们欢迎。而直接在坯胎上着褐彩釉,自然、和谐、古朴的特征显而易见,且省工料,这就是吉州窑彩绘瓷绝大多数为褐彩的原因。

6, 早期的吉州窑瓷器,继承了唐代雍容、矮胖的风格,入宋以后逐步向挺拔、俊俏发展,到南宋中后期达到顶峰,元以后向肥硕、厚重发展,明代以后则转向轻薄、规整。这与同代各窑的发展趋势基本相同。

7, 制作工艺受胎土、施釉方式以及生产习惯影响。唐末五代的底足以玉璧足饼底、矮圈足为主;到了北宋前期则发展为高圈足、大圈足,中后期又为矮圈足:至南宋早期演变为假圈足,中期圈足直径逐渐缩小,并在圈足外斜削一刀,再在近足处横旋一刀,形成外观似圈足的形状;元中期以后,除黑釉盏继续保持上述形状外,其余底足又向厚壁、大圈足发展;至明代再向薄壁圈足发展。这个发展趋势,经过了一个循环往复、沿袭改革的变异发展过程。这个规律为吉州窑瓷品的断代依据之一。

8, 吉州窑受地理环境影响,在瓷土无法改变含砂量高的事实面前,窑匠们扬长避短,形成了“重釉不重胎”的时尚,即在坯胎制作方面较为草率,而刻意追求釉色变化以弥补坯胎不足。其结果形成了釉色百花纷呈、千姿百态,坯胎粗糙随意的显著特征。虽然随着烧造技术的进步,施釉方法从半截釉,发展到釉不及底,再到施满釉,表现了窑匠力求完美的愿望,但其重釉不重胎的观念始终占了上风,并且形成了生产习惯。因此,除少数极品外,绝大多数黑釉瓷的圈足内外的刮刀痕或跳刀痕均较明显,成为其鉴别窑口的显著特征。

9, 吉州窑古陶瓷装饰,无论是剪纸还是彩绘,讲究简练的画风画法和疏朗有致的图案布局,往往寥寥数笔勾勒成形,或点缀几笔以打破平面,极其写意又十分传神,绝无文人骚客笔下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即使同画梅花也别具一格。其图案均源于自然,取自民俗生活,多以自然物为对象,如菱花、团花、梅花、梅枝、蕉叶、奔鹿、彩蝶、波涛、猫、狗、虎、马、虫、鱼,常见“金玉满堂”、“长命富贵”、“龟鹤齐寿”、“儿孙满堂”、“多子多福”、“金桂玉兰”等吉祥语剪纸,还有马上猴(寓立刻封侯意)、凳上猴等彩绘泥塑瓷。这些装饰图案质朴明快、童趣盎然,民俗俚语特点鲜明,浓烈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10, 装饰技法丰富多彩,有剪纸贴花、白釉剔花、白地彩绘、黑釉白彩以及木叶纹和玳瑁釉。

11, 宋元时期以黑釉和白釉黑彩最为典范。黑釉胎质疏松,呈白黄和灰白色胎内有砂粒、气孔。制作较粗,圈足处理好像用模扣印后在外壁随意用刀刮削而成。白釉褐彩知足较规范,胎质较精细,直接用褐彩绘画后高温烧成。白釉黑彩为釉下彩,胎质细白,绘画纤细,有薄而光亮。

| 吉州窑瓷器鉴定 |

1, 胎质中含砂量大,使胎质粗松吸水力强,粗看似陶,但敲之具金属声。这是由吉州窑的生产环境所形成的个性特征,因而成为了区别其他窑口的显著特征。现代仿制品,多采用淘洗好了的现成高岭土,且在封闭的室内制作,砂粒无从混入,人为掺和又极难把握比率,难使匀和。因而胎质坚密,不含砂,色泽偏白。

2, 在器底及圈足内能清楚地看见跳刀痕。用手触摸胎表可以感受到呈竖条形的起伏,在适当的角度侧视,肉眼可见呈竖条状的釉层挂附不匀等肌理现象。现代仿品不存在胎表因砂粒引起的阻刀、跳刀现象,更不存在因此而留下的竖条形的起伏触感和竖条状的釉面挂附不匀等釉层肌理现象。

3, 早期仿品多系电炉烧制,坯胎易在电炉骤然高温下爆裂,因而有在瓷土中掺入稍许水泥浆的做法,烧成后胎质呈深灰色,类似砾质胎,但绝无砾质坚硬,磨胎落粉,敲之无金属声。此类仿品多为大件,如瓶、罐、炉一类,且多见于黑釉瓷,尤以剔花最多。因其胎质不适应生产彩绘瓷,因而在彩绘瓷中未见仿者。

4, 中期仿者改用在瓷土中掺石膏粉或立德粉,因其材料在高温中易爆裂,多用低温烧成,因而敲之声闷,磨胎落粉,胎质虽略泛黄色,但绝无米黄色,且半年后泛黄消失,呈白中泛灰状。此类仿品多见于彩绘瓷或半截釉黑釉窑变瓷,尤以玩具陈设件居多。

5, 晚期仿品吸取以往经验,有埋入土中“过蚀”、在成品上涂胶过火仿土锈制造假象者。土锈靠胶粘附,干燥时无异样反应,但见水易化,甚至脱落,用手指沾水,哪怕沾点唾沫涂于锈面,手指沾有土色者为人为土锈。

6, 现今的高仿品则有用老器底敷新胎和利用粗糙老坯重新上釉窑变两种,这类仿品凡露胎处均为老品,更具欺骗性。其识别方法,前者可用指弹法或物敲法,从上下声音辨别,上下声音异样者为赝品。后者则可观测釉与胎结合部,老品胎釉合一,挂附自然,无掉釉或起皮现象,反之则为仿品。因难找到完整老胎,故多做成木叶纹、兔毫、玳瑁、虎斑等物稀价高的碗、盏,以求暴利。

7, 因为上釉稀薄,坯胎吸附过多,釉面形成许许多多肉眼无法看见的缺釉毛孔,显得粗糙干涩,有如“雨花石”见水就亮的特质,这些特有的釉泽现象,是新品无法显现的。

8, 北宋以前的黑釉瓷均施半截釉,南宋前期,除圈足外略显稍许胎,即釉不及底的形态,南宋中期以后,形成了除圈足内无釉,器内外施满釉的形态。这些都是吉州窑产品“多露胎骨”的原因,也是其断代特征之一。

9, 坯胎制作方面较为草率,弥补坯胎不足。其结果形成了釉色百花纷呈、千姿百态,坯胎粗糙随意的显著特征。因此,除少数极品外,绝大多数黑釉瓷的圈足内外的刮刀痕或跳刀痕均较明显,成为其鉴别窑口的显著特征。

10, 画风画法。讲究简练的画风画法和疏朗有致的图案布局,往往寥寥数笔勾勒成形,或点缀几笔以打破平面,极其写意又十分传神,绝无文人骚客笔下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即使同画梅花也别具一格。其图案均源于自然,取自民俗生活,

本文转载自头条号“瓷器鉴定真知堂”,侵权必删!

同类器物就在今日《元素·艺拍》专场中 —— “南宋吉州窑黑釉不倒翁茶盏” 与君分享,参拍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

编号:7187

藏品名称:南宋吉州窑黑釉不倒翁茶盏

尺寸:高6.5cm,口径12.2cm,底径4cm
品相:商业精修(古董岁月留痕、自然磨损属正常现象,吹毛求疵者请谨慎参拍)

藏品说明:本品侈口,斜壁,内底平。底承假圈足,足心浅挖,露胎,胎色米黄。釉面平整,釉色如墨似漆,色泽纯正,釉薄处泛红。吉州窑黑釉瓷器的发色不似建窑和北方诸窑,釉面无浮光,质感自然古朴。

这种形制的茶盏俗称“不倒翁”,也叫“黑美人”,因其不倒翁茶盏的造型使用了独特的卧足形态,修足非常细致,比例也十分讲究。独特的设计使得它有了一项“特异功能”——倾倒能立即站起来,这一独特设计也印证了佛教的中道思想。

吉州窑以各色装饰见长,如黑釉剔花、剪纸贴花、木叶纹、黑釉彩绘等,而如本品这样纯黑光亮者殊不多见。北宋蔡襄在其《茶录》一书中说道:“茶色白,宜黑盏。”纯黑的吉州窑盏当与建盏一样,为斗茶时所用之茶道具。此纯黑釉盏也可能为禅寺僧人们订制的特殊专用品种,其所表现出来诧寂的意境。

(0)

相关推荐

  • 基础|详细介绍陶瓷制作和烧制工艺全流程

    说到陶瓷,大家最熟悉的是各种器皿.在<天工开物>中说到:通过水火交互作用,将黏土烧制的陶器.砖.瓦.罂.瓮.祭器.摆件和厨房瓷器都归于此类. 陶瓷是我国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古代中国传统陶 ...

  • 行家都吃药的仿古瓷器,别说“砖家”了!

    一本收藏 希望所有的藏友们在收藏这条路上,能少走弯路,一本万利! 公众号 青瓷之美,当推龙泉窑. 南宋为龙泉窑鼎盛时期,此时,瓯窑.越窑.婺州窑因资源枯竭等原因相继衰落. 其时代作品釉色莹润以玉为本, ...

  • 强烈推荐!吉州窑瓷器鉴定,这篇研究文章较全面!

    吉州窑是笔者非常喜欢的一个宋瓷窑口.一般来说,明清官窑过于精致,洁白无瑕的底釉配上蓝花红绿,喜欢的人极喜欢,不喜欢的人肯定不喜. 笔者少年时喜大红大绿,进入青年后则为了装成熟,多只穿青,黑等色,如今已 ...

  • 吉州窑瓷器鉴定之辩胎篇

    吉州窑是唐宋时期一座能生产众多产品的综合性民间窑场,历史悠久,创烧于唐代,发展于北宋,极盛于南宋,入元以后逐渐衰弱,延烧时间约五百年. 宋代 吉州窑剪纸贴花团花纹茶盏 日本大阪万野美术馆藏.高6.4厘 ...

  • 瓷器鉴定:如何从瓷器纹饰看王朝的更迭?这篇文章值得细看!

    元璋登基时百废待兴,但洪武二年景德镇烧造官窑之事还是提上了议事日程,只不过当时之需仅限于祭祀用器.随着时局稳定,宫廷需求增加,在洪武中后期,朝廷不断颁旨,命令景德镇烧造各类器皿. 洪武一朝瓷器上出现的 ...

  • 一叶值千金的吉州窑瓷器到底要如何辨别?这篇文章告知你!

    茶盏这个词在宋代的时候是很常见的,我们知道宋朝的人是很注重仪式感的,所以这个时候的茶文化也是很出名,点茶,斗茶.茶仪已经成为一种定制,或是说一种礼制,皇帝常常用赐茶的方式来笼络大臣以及眷怀亲族,当然也 ...

  • 清朝各代粉彩瓷器,这篇文章介绍得较为详细

    粉彩始创于康熙,极盛于雍正.乾隆.粉彩是在釉上五彩工艺基础上,受引进的珐琅彩工艺技法,经过中国工匠的巧妙融会而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陶瓷装饰技法.粉彩初创于景德镇御窑厂,盛行于清宫内廷,后广泛流行于民间 ...

  • 从一篇研究肥胖的4.433分的SCI文章里,能学到点啥?能学到PubMed文本挖掘的干货……

    其实刚开始并没有想要找什么文献分析工具 ,其实是在夏老师随便翻PubMed的时候,发现了这篇研究肥胖的文献: 斤两十足 许冠杰 - 大串烧1 这篇虽然是肥胖研究的文献分析,但居然也发到了J Pers ...

  • 微生态最值得看的40篇土壤微生物研究文章解读合辑

    文章列表 科研 | Science:多种全球变化因素在驱动土壤功能和微生物多样性中的作用 科研 | Nature Communications:真菌细菌群落多样性及复杂性预测生态系统功能 科研 | 中 ...

  • 冬至——送给大家一篇研究附子的文章

    <伤寒悬解>脉法三十二,353页,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沉为在里,肾肝之脉俱沉,三阴之脉皆沉. 论:研究一下附子: 附子,温脾肾之阳,退三阴之邪.附子温阳,治三阴之病,为第一要药.其功多大 ...

  • 多篇重要文章共同解读肠道微生物组研究新进展!

    人体微生物组与健康 179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随着科学家们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组相继得到全球多国科学家的重点关注和研究,很多研究都发现肠道微生物组与机体多方面健康和疾病都密切相关. 癌性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