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网独家 | 托市小麦销售政策的那些事儿:高阶篇
在系列一、系列二中所谈及的政策性小麦销售的演化历程、交易数据及其存在问题后,我们首先来探讨一下,如何应对政策性小麦销售面临的问题?以及宏观政策层亟需的改革和完善、行业层面上的调整和升级、微观层面的选择和管理。
然后,在探讨一个永恒的问题: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市场?
这也是我们甘愿为之不懈努力奋斗的初心。
往期经典回顾
◆
◆
一
如何应对政策性小麦销售面临的问题?
政策性小麦销售,从来都不是一件小事,涉及到小麦产业链上的各方主体,如何解决政策性小麦销售的问题,需要多方的努力。
从近几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政策改革方向及其特点综合分析来看,对于政策麦销售问题,我们建议有以下几点:
1、宏观角度来讲,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是解决政策性粮销售问题的根本
解决我国粮食库存过高的问题,仅仅依靠销售政策,很难从根本解决去库存问题。
表面上是收的多卖的少,价格高销售难,库存不降反升的问题,背后的核心问题是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的问题。
价格很重要,比价格更重要的,是形成价格背后的机制。
近年来,国内小麦市场供需总体保持宽松格局,小麦连续十几年丰产丰收,市场对政策性依赖较强,依靠政策性收储,市场缺乏活力与应对能力,其追本溯源是粮食价格的形成机制问题。
当前收储制度中,重收购存储,轻流通,需求与供给出现结构性矛盾等问题,导致价格信号失灵,政策价格不能及时反映市场需求情况的变化,才是导致粮食“三高”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在粮食去库存化过程中,深化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已是当务之急,只有减少政策对市场的干预程度,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价格反映市场的实际供求关系,才能更好地调动各级市场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进而加快粮食去库存的进程。
2、行业发展角度来讲,开发多元化销售模式,激发市场活力,是政策粮销售问题的重要手段
当前小麦市场供需相对宽松,价格下行压力较大,短期内政策性粮食“顺价销售”模式难度较大,改革政策性粮的销售模式势在必行。
短缺时不用担心如何销售的问题,“萝卜快了不洗泥”。
但短期内不缺“萝卜”了,是不是考虑洗一下先,再做个广告促销、换个吸引人的文案试试?
结合市场需求,探索以灵活的销售定价方式,促进销售活跃度;开发多元化销售模式,实行特定粮源的定向销售、专场销售等。
特别是部分保管期限较长或保管难度较大的粮食,粮食放在库中成本同样增加,同时还存在陈化、变质的风险。
这部分粮源加快销售步伐,通过适当加工补贴、专项补贴等多种方式引导和促进库存的转化,加速粮源流通,满足市场需求,激发市场活力,促进行业整合升级及健康发展。
3、微观角度来讲,加强政策性粮交易管理,消除隐患,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是解决政策性粮销售问题的关键。
加强政策性粮食销售的交易管理,督促和指导粮食企业严格执行国家政策性粮食销售的有关规定,消除关联方推诿甚至违规、违纪、违法等隐患问题。
以企业为本,降低企业购粮的各种交易成本,简化程序,切实为企业服务。
降低购粮中的交易成本,避免粮食拍卖公示质量与实际情况不符导致的商务纠纷,依法治理各种形式的“出库难”,防止政策性粮食承储库点瞒报出库能力,变相阻挠、延误粮食出库。
科学规划粮食挂拍节奏和顺序,合理确定标的规模,确保国家通过粮食交易中心拍卖的粮食按照合同约定的数量、质量及时投放市场。
二
未来,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市场?
政策性小麦销售的问题,是粮食流通大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政策性小麦销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反映了我国粮食流通体系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小麦市场,即能达到农民种粮有收益、粮源流通顺畅,又能使居民有饭吃、粮食安全有保障的皆大欢喜的目标呢?
答案只有一个:“很难”。
关系到自身利益,有人想涨价,有人想跌价。每人都有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利益,不同的评判标准。
很难有一个完美的”帕累托最优”方案,使各方主体达到“皆大欢喜”。
从调控角度来讲,政策性小麦销售工作存在一定的限制条件:粮食安全中保障中,小麦作为重要的口粮,其安全核心在与生产和储备,托市麦销售只是实现方式;在粮食流通体系中,托市麦销售时快时慢,时灵时灭;在稳定市场价格中,托市麦销售对抑制价格过快上涨作用较好,但对价格下跌却无能为力。
A:我们需要的,是市场化为主,政策弱化的市场
不是政策市不好,而是政策的滞后性,及执行中的各种弊端显现,使政策效果大打折扣,虽能解决特定时期的特殊问题,但所付成本高昂,长期的政策市下,形势变化,市场机制受阻,其副作用会越来越明显。
当前来看,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需要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在小麦市场流通、加工、消费链条中,使各类相关企业根据市场情况、自身条件来选择决定经营策略,让企业在市场的多方博弈中自已选择,不断的发展进步,优胜劣汰。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达到调节资源配置的目的,弱化政策对市场的影响,以市场化改革为方向,这将是未来不变的方向。
使价格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同时,要综合考虑农民合理收益、财政承受能力、产业链协调发展等因素,保证政策与市场的平衡,积极稳妥地推进收储与销售制度改革。
B:我们需要的,是完善的收储与销售机制,能切实为产业链各主体、粮食企业服务
国家粮食政策,尤其是收储与销售政策,最终都要通过粮食产业的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才能到达居民手中。
以粮食产业、企业发展为本,做好粮源销售供给等相关服务工作,促进粮食加工转化,最终实现粮食的消费,实现粮食产业链条的顺利流转。
转变传统的存储与售粮观念,建立服务型、合作共赢型等多元型收储与销售机制,切实为粮食企业服务,减轻用粮企业成本及负担,促进加工产业的升级发展,形成有竞争力、适应市场发展变化的现代化企业。
C:我们需要的是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的保障
和市场自发调节资源配置的机制不同,企业个体在追求利益的驱动下,在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方面市场机制的效率和作用有限,甚至可能出现不利于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情况,这就需要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来保障。
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是必不可少的,有的吃、吃的安全是最基本的要求,是一个完善的市场最低的要求和标志,没有这两个因素,一切都是空谈(此处省略200字)。
三
写在最后
时代在变,市场在变,政策性小麦收储与销售工作的思路也需要变。
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结合“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政策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大投入与引导,保障农民的种粮收益;提升服务理念,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严格监管,为居民提供安全的食材;才能促使小麦产业链的融合发展与升级,实现最初的初心:为耕者服务、为食者造福。
两部委:抓好秋粮收购 坚决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
任正非的粮食危机多次救了华为
/ 稻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