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都说故(一):廊房、宛平城、城门胜景

北京历史上的廊房

近来不断有新的公房出赁、出售方案出台,推进了本市的房改进程。提起公房的出赁,由然想起北京历史上也有供出借的公房——廊房。

明成祖在京建都之初,因“商贾未集、市廛尚疏”,遂命在皇城及内城各门建造铺房,“以召居民住,召商居货”。据明《宛署杂记》一书记载:当时仅在京城西半部的宛平县属地内,共建廊房八百余间,店房十余间,其中视冲僻分大房、中房、小房三等,应其建筑形式总谓之廊房。每处廊房选派数户按季轮委管理交纳房租之事,此谓之廊头,负责且收本处房租,挨次轮及,周而复始。县署也每季轮委佐领官一人,总管房租交纳事务。这种房租的交纳形式与今并无别样。
    昔日廊房今已难见其踪,而其地名沿称在京城内偶有所见。如前门大街西侧的廊房头条、二条、三条胡同,以及宣武门内的大方房胡同等,均似乎与历史上的廊房有关。(陈广斌)

宛平县与宛平城

在卢沟桥畔,与桥相邻的是著名的宛平城。
    据《日下旧闻考》等历史资料记载,在北京史上,宛平县置最早始于辽代。明清时期,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后,以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为界,城西地区均为宛平县管辖,相当于今天的西城、宣武、海淀、丰台、石景山、门头沟及昌平县一部分地区范围。到民国期间,宛平县一直成为京都顺天府辖下首县之一。它的县署在现在地安门东官房贤良祠,即今全国妇女干部学院所在地
    民国十七年(1926年)首都迁至南京,6月28日,南京政府下令:将北京改为北平,并为特别市,原北京附近各县划属河北省。同年底,宛平县署由城内陆安门迁到卢沟桥旁拱极城内(今宛平城)。
    宛平城始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清《日下旧闻考》记载,早年城名为拱北城,清代才改为拱极城,意为拱卫京师的桥头城堡。全城面积仅20公顷,有城楼、瓮城、敌楼、角楼,城内设立军事衙署、营房等,实际上,是了军事防御而建立的一处城堡,因宛平县署迁入此地办公,故名为宛平县城或宛平城。1937 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炮火轰击宛平城,宛平县政府也受到炮火破坏,因此,它被迫迁到长辛店老爷庙(今长辛店镇政府)办公。1952 年划属河北省的宛平县被划归北京市管辖。不久,宛平县被撤销,其历史遗迹,仅留下地安门东官房地名。
    1984年,国家拨款重修宛平城,昔日残破的古城重放异彩,值得指出的是:宛平县早已取消,今天仍称为“宛平县县城”是不对的,称“宛平城”较为适宜。(宝升)

老北京城门胜景多

“老北京”聊起北京总是说:里九外七皇城四,对各门的景致更是津津乐道。
     内城东侧是“朝阳谷穗”和“东直铁塔”。朝阳谷穗因朝阳门为旧时进粮之门,以充实城内的各粮仓。它刻在城门洞左侧墙上,1900年被人毁坏。东直铁塔是指东直门外下关道南,现东直门外小街塔园附近,因有塔故名。所供之神像据传是明代惠帝朱允炆之身。
    北面是“安定真武”“德胜石碣”。在原安定门瓮城内有庙祀真武,这与其它各门所祀关帝不同。德胜石碣,也因在瓮城内西面有一黄色琉璃瓦亭,内有高宗乾隆皇帝所写御碑文而得名。
    城西侧是“西直折柳”“阜成梅花”。那是描写西直门外长河沿岸垂柳成行,山青水秀相携至五塔寺、万寿寺游玩时的盛况。阜成梅花讲的是在阜成门门洞城墙上曾刻有梅花,北京所用之煤取自西山,又多从这里进城,梅、煤同音可谓用心独具。
    城南有“宣武水平”“正阳石马”和“崇文铁龟”,所说的是在宣武门瓮城内有砖砌五火神台,此地低洼,雨季时城内之水多从此经过,流出城外,日久看城门的兵士即以此砖台为记适时开门渲泄城中雨水,果然奏效,美称宣武水平。正阳石马所记是正阳门箭楼与五牌楼之间路西的西河沿后身的河道中有一石马,修建地下铁道时就曾出土过一石马,长约二米,高约一米多,横于河中。北京城的子午线之中的“午”说的就是它。午,是十二属相中属马得名。铁龟在崇文门外东北面,龟的直径有一米多。造型古朴独特,其用意,据传护城河桥下有一海眼,以它相镇保平安。

外城有“彰仪金人”“西便群羊”“右安花畦”“永定石幢”“左安架松”“东便游船”“沙窝黄木”。彰仪金人是因城楼上有一石雕,呈三人背面形状,传为金代遗物。西便群羊也是北京小八景之一,早年在西便门外护城河旁有数十块白石,远远望去如羊群吃草故名。在城垣高耸、草花丛生的城外野味十足,令人遥想。右安花畦,赞美的是右安门外花乡,春秋之季百花盛开,一片繁茂景色。这里尤以春天的芍药,秋天的菊花最为驰名,姹紫嫣红使人流连忘返。永定石幢指的是“燕墩”,又称“烟墩”,在永定门外路西。刻有清代乾隆皇帝御制碑。是北京著名石刻文物。幢上镌满汉合文的《御制皇都篇》和《御制帝都篇》。清代所设的五方五镇实物之一的南方之镇就是燕墩,因在“五行”中南方属火,所以用它镇之。左安架松,在左安门外东南方架松村。这里是肃武亲王墓,原有建筑物很多,在碑楼与东西朝房之间有六棵古松,“不甚高而偃蹇盘礴,横荫十亩,支以朱柱百许根”,故名架松。想见当时是非常壮观的,夏日炎热之时在此歇息,令人神怡,郊野之处实不多见。东便游船,记载的是东便门外至二闸处,人们乘蓬船消夏在通惠河上的生动概括,尤以端阳节前后更为热闹,“笙歌夹岸,碧浪如鳞,画舫栏桡,衣香人影,城堞咫尺”,乘舟而游野趣盎然。沙窝黄木,沙窝是沙窝门的简称,即现在的广渠门,黄木指的是广渠门外的皇木厂(现在的北京钢琴厂)。这里是明代永乐年间建造北京城时的贮存木料之所,因有巨木“樟扁头”而驰名。它围二丈开外,长四丈,人骑马过巨木,高可隐身,上刻有“王二姐、张点头”字样,传说巨木通神,造宫殿时未用,用石栏杆保护,乾隆皇帝并作“神木谣”立碑纪念。

北京各门的胜景多口消失,但它丰富了北京地方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情趣。(张振华)

选自《燕都说故》

多精彩推荐,请关注京畿学堂
传播文化  诚请转发

   投稿邮箱:523090170@qq.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