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2——穴位的真正价值
原创 归元子 开平继圣 1周前
腧穴(俗称穴位)《针灸学》教材的定义为:“脏腑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按照这个定义,其实全身上下没有一个不是穴位,所以现在记载有名称的穴位,应该差不多有近千个了。这对学习者来说难度极大,且很多穴位没多大价值。根据本人的理解,综合其他相关学者的认识,穴位的这种认识存在很多不符合运用实际的方面。
既然叫穴位,在身体体表上就有位置。病证-穴位(能治疗该病症的部位)的关系才是穴位存在最主要的价值。一言以蔽之,有病症必会在身体相应部位(体表上)出现能指导治疗的反应点。即“有病必有应(体表外在反应),有应必有效”。黄龙祥是研究中医针灸文献方面的权威学者,他根据考据认为今天经脉名称一开始指的是这些经脉四肢腕踝关节附近的穴位名称,主要是描述上下部位之间的关系,而非我们今天的一整条运行路线。
现在的穴位概念首要误区是生理病理不分,没有异常反应的穴位没有多大治疗价值。而病理状态下那些在身体上面出现的“应病”、“应证”的部位(一般很多是没有记载在书本上,可见很多已知穴位治疗指导意义不大),才是对临床意义最重大的、真正意义上的穴位。我们现在是先有腧穴的所谓固定部位,并根据经验、辨证分型把各穴位主治功能框定,以此应对变化复杂、反应多端的身体病证,其实是非常机械化、极其不地道的使用穴位的方法。
现在的穴位也像药物一样的记载方式,按照穴位名称、定位、归经、功效主治去记载。此种主流运用方法其实是“针药一致”的诊疗模式,即病症—辨证类型—所需功效—此类功效的药物或穴位,都是受辨证论治里面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这几大诊疗模式的影响。归根结底,目前这些辨证方法是归类法这个方法学基础上的诊疗模式,动态性和即时灵动性方面有缺陷。而针灸临床显然非常倚重即时性和动态性。
针药作为中医內治外治的两类代表治法,反应了阴阳合一、内外互补的思路。药物通过内服以涤荡血脉脏腑(汤者,荡也),针灸通过外治通达神气枢机(善针者,善导引也)。
那些认为针药可以用同一种思路去指导的想法是粗浅的,这种方法只是简单的同类叠加。只有针药双向干预、内外同调的立体结合,才构成完整的中医治疗方案。具体取穴法还当从同气相求,同声相应的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去认识,方符合针灸穴位的本质,这方面后期再专门论述。
文章已于2020-12-20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