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说一滴酒也不能喝!

日前新出版的医学杂志《柳叶刀》,登载了一篇涉及2800万人的研究报告,研究者对2800万饮酒者的性别、年龄、饮酒量、饮酒频率等多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

该研究报告的结论是:如果每天的纯酒精摄入量在10克以下,那么风险与不喝酒相比只会增加0.5%,但目前所谓的适量饮酒(酒精摄入量为20克),就会让死亡风险上升7%,再多喝风险就更是直线上升了。所以说,少量饮酒,尽管能稍稍降低冠心病和女性糖尿病的风险,但这点儿收益,放到所有因素加起来的危险面前,则是微不足道的。因此说“适量饮酒有益”是不存在的。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角度是什么呢?现在先来看一下中国酒是什么?

《说文解字》:“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从水,从酉,酉亦声。一曰造也,吉凶所造也。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尝之而美,遂疏仪狄。杜康作秫酒”。

《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老头,居然把酒看成是“迁就人性善恶的饮料”。这从对“酒”的造字上可见端倪。“酉”是“酒”的本字。酉,甲骨文里的酒字,像是有酒篓伸进大缸的酒坛。至今还有人做文抄公,把这个符号加上一个圈,成为商标使用的。

“酉”的“酒坛”本义消失后,甲骨文的酒字旁边加上“水”,强调坛中饮料的液态性质。老祖宗实在厉害,一个字里就气象万千:“水”是酒的主要材料,“酉”是象形容器—“酒坛”。

也有人认为“酉”是十二地支的第十位,对应农历八月,意味万物成熟成“就”——“酒”。

也有人认为,“酉”字里面的“一”是曲和粮食的混合物,“两直”是气体上升,也是酒坛的颈部,上面的“一”是坛盖。这个说法,倒把酿酒的初始原理,简单地呈现出来了。

以上这是中国文化解释,从中医角度如何认识呢?

在《黄帝内经》当中第一个跟酒字有关系一句话是: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

不懂医古文估计也有人能看出这句话是劝人话,说明酒喝多了,喝醉确实不好;

整句的意思是说,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水来喝,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了还要行房事,恣情纵欲,使的阴精竭绝。因满足嗜好欲望而使真气耗尽,不知道要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只顾心情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还有《素问.玉版论要》说:“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也就说,病情较轻服汤液(属五谷之液,色清而味淡,与醪醴相对。张景岳注:“汤液醪醴,皆酒之属……汤液者,其即清酒之类欤。”)就可以好,病情深一些的服醪酒也可以治。

《素问·汤液醪醴论》也说:“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古代做汤液和醪醴,只是备用,到了中古代,知道全德的人少了,为了抵御邪气,服汤液醪醴,也是一个好办法。由此可见,古人平时用酒主要治病或者抵御寒邪而不是用来取乐用的。

在唐代《政类本草》记载一个趣事曰:以前三人早晨赶路遇到大雾。后来,一人健康无事,一人生病了,一人死了。健康者曾经饮酒,生病者曾经喝过一碗粥,病死者早晨没吃饭空腹而行。所以说酒有辟恶,预防传染性疾病,其作用胜于饮食。

《本草新编》记载酒,味苦、甘、辛,气大热,有毒。无经不达,能引经药,势尤捷速,通行一身之表,高中下皆可至也。少饮有节,养脾扶肝,驻颜色,荣肌肤,通血脉,浓肠胃,御露雾瘴气,敌风雪寒威,诸恶立驱,百邪竟辟,消愁遗兴,扬意宣言,此酒之功也。若恣饮助火,则乱性损身,烂胃腐肠,蒸筋溃髓,伤生减寿,此酒之过也。

记得小时候,偶尔腹痛,妈妈就会让喝一口酒,不知道哪里学来的,不过效果还是不错的。

还有人外伤瘀青,大家都用烧纸放到酒里点燃,加热酒,趁热然后搓疼痛部位。一两次也能缓解瘀青,说可以活血化瘀,这点来自中医传统。

还有不少,劳累一天,喝一口白酒,舒筋活血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新陈代谢。

在著名外感鼻祖《伤寒论》当中用酒主要治病,有瓜蒌薤白白酒汤,治疗胸痹,类似现代冠心病属于胸阳不振痰湿闭塞类型的;而炙甘草汤用酒也是治疗气阴两虚导致脉律不齐为主的一些心脏病。显然仲景用酒来振奋心阳,或者说通脉。

另有苦酒(醋)汤治疗咽喉疼痛属于寒性咽喉痛的病症。

还有红蓝花酒,治疗妇科痛经,用酒跟红花配合活血祛瘀止痛。

在疾病方面可以因为喝酒导致黄疸,现代属于肝胆疾病一类;比如仲景直呼酒黄疸,酒疸;方用栀子大黄汤,其中栀子可以清热利湿,导酒毒从小便而解,大黄泻热从大便而出,枳实苦降,帮助栀子大黄加强泻下之力,而豆豉宣郁可以补肾,也能加强利水通大便,因为肾司二便。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中国自古就知道酒不是人畜无害,多多益善,而且我们老祖宗不仅可以避其有害一面。还可以利用其有害热性治病,变废为宝,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赞叹老祖宗们智慧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