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散文‖【渐远的耪地闲置的锄】◆王新忠
作者简介
渐远的耪地闲置的锄
老家的乡村记忆馆里,陈列着很多老式农具。当我走到耪锄、扒锄、耘锄等锄类农具跟前时,突然感觉脑海中灵光一闪,激活了我尘封的记忆。
锄类农具是用于棒子(玉米)、高粱、谷子、大豆、棉花等多种农作物田间管理的农具,不同的锄有着不同的结构和适用场合,共同作用是让“草死苗活地发暄”。
耪锄,俗称锄。锄头为刃边略长、背边略短、两侧边长又略短于锄背的梯形形状,锄背正中间锻造有窟窍,用于连接弧形的铁制锄弓(形状类似于“?”,俗称锄钩子),锄弓的另一端安装木把,锄头和锄把保持35度左右的角度。耪锄主要用于农作物行与行之间垄背的除草和松土。“面朝黄土背朝天”是耪地的真实写照。因为耪地时,人要两手前后分开握紧锄把,两脚一前一后站稳,后手压,前手抬,使锄头离开地面,再伸臂向前抛出,随之弯腰近90度,将身体重心落在前脚上,在锄头落地的瞬间收锄后拉,使锄刃快速插入地皮,接着两膀用力,掌握好深度和力度,均匀地拉锄,让锄头在适当深度的土层中平移至前脚尖位置,同时身体渐渐直起、重心渐渐后移到后脚上。这样就完成了一次耪地动作。
扒锄,俗称扒锄子。锄头多为长方形,横宽竖窄,锄头和锄把保持80度左右的角度。锄头连接锄把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锄背正中间锻造有窟窍,窟窍与木把之间通过“J”型的铁制锄钩子连接;二是锄背正中间锻造有铁环,木把的下头直接安装在锄背的铁环内。扒锄子主要用于农作物纵向株距的定苗(也称间苗、扒苗、开苗)、除草,以及扶埂、培土等。以定苗为例,两脚前后分开,前脚踏实,后脚支撑,两手握紧扒锄子把,两臂上抬,扬起锄头,瞅准需要去除的苗稳稳落下锄头,将除掉的苗扒到垄背上,让保留下来的苗株距适中,密植合理,茁壮成长。
耘锄,是一种用畜力或人力牵引的锄地(俗称耘地)农具,由驾杆、扶手、锄腿、锄脚(锄头)等结构件组成,材质有木制(锄头除外)、铁制两种,锄头多为三角形,有单脚、三脚(锄头前一后二呈“品”字形排列)之分,主要用于松土、除草等。耘地时,一般使用身形较小的毛驴套在耘锄两侧的驾杆内,走在前头牵引(也可由人力牵引);另有一人在耘锄后头,两手抓紧扶手,掌握好深度和方向,沿垄背行进。垄背过窄或农作物过高、枝叶罩垄时,不宜使用耘锄,以免损伤庄稼。
我从小生长在农村,上学时期,经常利用麦假、秋假、星期天等时间参加生产队里的农业劳动。从1975年夏季高中毕业到1977年冬季恢复高考,我回村务农两年多。
记得有一次,生产队长安排一个外号叫“懒才货”的社员,给他一上午的时间,去耪头一天收工时没有耪完而剩下的几垄棒子地。这个懒才货见无人监督,仅耪了地的两头,中间很长的大段棒子地没有耪。如果仅从棒子地外面看,因为有齐腰高的棒子棵遮挡,还真难发现弊端。他自以为得意,早早就扛着锄绕道偷偷回家了。结果被队长验工时发现,被队长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并责令其返工,给予其扣工分的惩罚。
记得还有一次,我和院(族)中的王洪告爷爷等一行人,给生产队的棉花定苗。当我看到一排排、一列列多半搾高的棉花苗,绿油油地生长在棉田里,叶嫩枝柔,娇美可爱,我不忍心除掉其中的任何一株。王洪告爷爷说:“定苗,一要把握好株距,二要留壮去弱,三要大胆仔细。”我按照王洪告爷爷的说法,将距离预留苗较远的苗子,果断地用扒锄子扒下来;对靠近预留苗的个别苗子,则小心翼翼地用扒锄子尖挖掉,或者干脆弯下腰,把需要去除的苗直接拔下来。然而王洪告爷爷自己,却因年老眼花,误留了一株看上去比棉花苗还壮的大叶灰菜,扒掉了附近的棉花苗。他自己发现后,心疼,后悔,一个劲地自责。我说“爷爷不要太自责,谁还没有失手的时候,况且还能补救”。于是,我帮他从未定苗的行里挖来一株带着土墩的壮苗,补种在大灰菜的位置。
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过去的很多劳动方式不断被新的劳动方式取代,过去的很多农具不断被新型农具淘汰。如今,使用精量播种机播种,庄稼出苗后密植合理,很少再有用扒锄子定苗的手工劳动;使用除草剂除草、用秸秆还田消除土壤板结,很少再有耪地除草、松土的艰辛劳作。
我想,虽然“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田间耪地画面已经定格,但劳动人民吃苦耐劳的伟大精神必将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