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廷枢青芝山抗清
李嘉球
明朝崇祯三年(1630)秋天,庚午科乡试在南京秦淮河畔的贡院张榜揭晓,高中第一名举人“解元”的是杨廷枢。消息传出,人们纷纷称赞实至名归。这位杨解元的确不负众望,后来成为著名社团“复社”、抗清复明的领袖之一。
杨廷枢(1595-1647),字维斗,号复庵,吴县人,家住苏州城区梵门桥杨衙前。出身名门,祖父杨成,字汝大,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授工部营缮主事,迁都水郎中,出为浙江副使,转四川参政,历任广西左布政使、应天府尹、右副都御史、江西巡抚、南京工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致仕,卒年80岁,谥号“庄简”。申时行为他撰写墓志。父亲杨大溁,字子澄,诸生。少从王敬臣游学,性格廉静,为人低调,旁人根本不知他是“官二代”部长(尚书)之子。他“见非义,色艴然,不可犯;事亲诚孝,居丧哀毀”(乾隆《吴县志》,下同)。万历四十五年至四十六年(1617-1618)江南水灾,“饥民死无算”,杨大溁收瘗枯骼,“两年可万计”。他居家训子肃若朝典,冠婚丧祭必用古礼。可惜科举不顺,“年逾艾,危坐一室,诵读不辍”,后来“疾亟,衣冠肃然,以手指心而逝”,门人私谥“端孝先生”,入祀乡贤祠。去世后,葬在太湖之滨光福青芝山真如坞(《康熙·苏州府志》说在虎丘,误)。
杨廷枢从小与同里徐汧(徐枋之父)相交最善。诸生时,即以文章、气节为己任,关注社会。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苏州浒墅关榷使马之骏在灵岩山“捐俸赎山,永禁开采”,杨廷枢积极参与,并撰写《赎山疏》,当时还不满20岁。天启年间,倡导成立“应社”,跟随东林党人周顺昌参与活动。周顺昌被逮时,缇骑横索钱财,杨廷枢与徐汧“敛财经理之”,并为保护、营救周顺昌、魏大中、左光斗、黄尊素等人奔走周旋,几遇不测,后又为周顺昌平反奔走呼冤。崇祯元年(1628),仗义捐躯的颜佩韦等五壮士归葬虎丘山塘街时,他为五人墓门坊题书“义风千古”额。是年获得恩贡。翌年,他参加“复社”尹山成立大会。崇祯三年(1630),考中乡试第一名举人“解元”后,声誉益盛,文名震天下。他弘奖风流,激扬清浊,与太仓张溥、张采等“分经立课,集汉唐以下诸儒义疏传说,辨其源流得失,为文章必传经义,力矫世俗诡谲之习,四方学者奉为楷模”(乾隆《苏州府志》,下同),一时“门弟子著录者二千人”,成为“复社”领袖之一。崇祯十一年(1638),杨廷枢倡募重建阊门内著名桥梁皋桥。崇祯十四年(1641),吴县令牛若麟开局修《吴县志》,杨廷枢应聘参与编写,还撰写《序》。
崇祯末年(1644)清兵攻破北京,杨廷枢听到消息,“北向恸哭,誓以死殉”。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攻破苏州,他便隐居到光福青芝山父亲墓庐,联络好友、弟子招募力量,积极从事反清复明活动。他将父亲墓旁的丙舍命名“古柏轩”,把自己的诗集命名《古柏轩诗集》,借司徒庙古柏表明自己凌霜雪而不凋之志,并赋诗云:“闻道孤山远,孤山却在斯。万方多难日,一坞独栖时。世远心无碍,云驰意未移。归途指邓尉,且喜夕阳迟。”虽然偏寓世外、远离城市,但并不能妨碍自己的报国之心;天上白云飞驰飘逸,而自己坚定的意志则决不易移!
经杨廷枢与门生戴之隽联手运筹策划,成功策反苏松提督吴胜兆(辽东人,明朝武官,清军入关被迫降清)反叛抗清,定于顺治四年(1647)四月十六起兵。然而在关键时刻,因武夫出身的吴胜兆缺少谋大业的谋略,不能果断处置,结果消息泄露,导致起义失败。四月二十四日,清兵直奔光福青芝山将他抓捕,投入大牢。杨廷枢在牢里绝食并大骂清兵,遭到严刑拷打,遍体受伤,十指俱损,“而胸中浩然之气,正与信国燕市时无异;俯仰快然,可以无憾!觉人生读书,至此甚是得力”(《遗书》,下同)。文中“信国”,指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杨廷枢妻子、女儿观慧“大骂全真,不愧丈夫之气概;舍生就死,殊胜男子之须眉”,他赋诗称赞:“有妻慷慨死同归,有女坚贞志不移;不是一番同患难,谁知闺阁有奇儿。”“近来卖国尽须眉,断送河山更可悲。幸有一家如母女,纲常犹自赖维持。”全家人“视死如归,轰轰烈烈;举室成仁无愧,炳炳烺烺”。
因杨廷枢在江南士绅中享有很高的名望,正坐镇吴江芦墟镇压抗清义军的巡抚土国宝决定要亲自劝降,于是派兵押送前往。四月二十八日,在押送去芦墟途中的船上,杨廷枢题书血衣“以遗其孤”,写道:自己“幼读圣贤之书,长怀忠孝之志;立身行己事,不愧于古人。积学高文,名常满乎宇内……作士林乡党之规模,庶几东京郭有道;负纲常名教之重任,愿为宋室文文山……生平所学,至此方为快然;千古为心,到底终须不殁。但因报国无能,怀忠未展;终是人臣未竟之志,尚辜累朝所受之恩!魂炯炯而升天,当为厉鬼;气英英而坠地,期待来生!”并赋诗12首以明志,其中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气千秋应不散,于今重复有斯人。”“浩气凌空死不难,千年血泪未曾干;夜来星斗终天灿,一点忠魂在此间。”“社稷倾颓已二年,偷生视息又何颜!祗今浩气还天地,方信平生不苟然。”五月初一,驻扎芦墟泗洲寺的土国宝“以好言相慰”,命他剃发,杨廷枢不为所动,坚贞不屈,答道:“砍头事小,剃头事大!”于是被推出斩首。临刑时,他大叫:“生为大明人!”头颅落地,口里还在喊:“死为大明鬼!”令“监刑者为之咋舌”。清军悬首示众,“责令馈千金赎取”。门生迮绍原等凑银两将他赎出,安葬在虎丘十房庄,私谥“忠文先生”。乾隆四十一年(1776),朝廷赐谥“忠节”。
杨廷枢之子杨无咎,字震百,嗣叔父杨廷桢,父亲死时刚12岁,痛恨自己未从死,居丧“泣血三年”,珍藏父亲血衣,此后“杜门隐居,历八十年如一日”,与徐枋、朱用纯并称“吴中三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