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新语 | 李佶丰:在北大,认识新的自己

编者按

蝉鸣渐轻,夏夜渐长,新燕的清啼也在燕园中又一次唱响。回首来路,父母的陪伴点亮伏案夜读的课桌,师友的鼓励温暖风雨兼程的旅途;展望未来,希望与梦想的彼岸已近在咫尺,新的青春之歌即将唱响在九月燕园。聆听未名新语,书写你的北大故事,记录你的圆梦之旅!

个人简介

学生姓名:李佶丰

毕业中学: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

录取院系:北京大学元培学院

我叫李佶丰,是一名来自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的文科生,在今年考入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并不急着选择方向。

说是“不急着”,我倒很愿意为自己辩护几句。在选择之前,首先要思考选择的意义和目的。这个目的似乎可以用笼统的“幸福”来概括。但是,在具体情形下,这些问题有很多中介性的答案,其中有主有次,他们的形成是因人而异的。但正因为这一情况是因人而异的,他对于一个人的特殊性才可谓是包容的。所以,我认为回答选择问题的要点在于给出来自自己生命的回答(尽管我们知道这一回答并不是抽象的)。

因此,在选择之前,首先要“认识自己”——这句话送给面临选科抉择的学弟学妹们。米利都学派始祖泰勒斯已经告诉我们,最困难的事情是“认识你自己”。以我为例,我曾经试图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结论是“谨慎地思考”。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似乎永远带着谨慎的态度审视问题,并在寻找和论证的过程中乐此不疲。思考是不求得答案的,当你从不同的渠道获取信息,进行分析和解读时,便会感受到纯粹的快乐。在专注思考时,答案不重要,结果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现实不断地与我的内心交织,从而生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种快乐,就是支撑我不断学习的动力。

在高三时,我因为网课的颓废和成绩的退步备受打击,支撑我重新振作起来的正是思考本身。在不断的反思中,我明晰了自己的问题和弱点,并通过和老师的交流加深认识。我永远不会忘记在最后的冲刺阶段,每天午休我都会到操场,有时对着天空发呆,有时绕着操场跑圈。那时候,我真切的感受到了“心驰天地与万物为同”的自由,也不再因为peer pressure而焦虑。最后,我真的如愿以偿。

这段坎坷的经历给了我一个启示:面临巨大的压力时,偶尔尝试放空自我,撕掉标签,去寻找那个通彻真实的自己,读一读书,写一写诗,就会好很多。

在这样的过程中,我更了解自己了:我好喜欢中国八十年代的摇滚乐队,我其实可以写出美丽的诗,我如果不驼背其实很高,我很会拍照,我其实还挺幽默的……一点一点的快乐堆起来,我发现这就是所谓的“烦恼即菩提”:如果通过正确观念和良好心态来处理烦恼,这时候,烦恼会成为导向智慧的条件。

“我的心是旷野里的鸟,在你的眼里找到了它的天空。”北大便是我的天空,是我为之奋斗为之神往的圣地。我以李大钊、朱自清、徐光宪那样的北大人为偶像,我的书桌贴满了北大的明信片,校服上挂着北大的校徽,练习册上写着“PKU2021”……当了解了元培学院的培养机制之后,我更是惊喜至极。作为“老高考”的一届,我深刻体会到了文科理科之间的思维差别。为了弥补这一问题,在高中时我就常常去隔壁的理科班溜达,和很多理科朋友交流学习经验,获益匪浅。我畅想着进入元培之后,不同专业的同学一起交流,是否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一定会的!

即使到了今天,我也仍然在谨慎而自由地思考,仍不急着做出选择。我有好多问题,并不急着得知答案。我仍然期待着在北大,遇见更多新的思想。这就是“认识你自己”的另一个意义:作为认识幸福的正面意义上,它指导着你的生活;作为否认观点的意义上,它提醒着你寻找自由。这件事,在高三那年夏天的一个午后,我就已经明了。

文字 | 李佶丰,内容有修改

美编 | 杨圆

审校 | 侯佳钰、黄翘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