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音频电台】《舌尖上的四川》第23集 现实版的“中华小当家”
说起《中华小当家》,很多人都不会陌生。这是一部影响一代人的动画作品。主人公“小当家”通过参加一系列的厨艺比赛,最终成为一代名厨。当年这部动画片播出的时候,里面介绍的一道道美食让观众是食欲大开,不少人还因此多吃了好几碗饭,体重也增加了。而现在我们经常说起的“黑暗料理”这个说法,也出自这部动画片。
了解主人公“小当家”的朋友都知道他是地道的四川成都人,从小学习厨艺,通过跟不同的厨师切磋交流,吸取了中华各地美食的精髓,最终融会贯通,成为了“中华料理集大成者”。
纵观真实的川菜历史,有这么一位大厨,堪称现实版的“中华小当家”。他博采众家之长,不仅让川菜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被大众所认识、认可,而且还培养出了一大批后来的川菜名厨,为川菜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这位大厨,是川菜的开山鼻祖,也是一代宗师。他的名字,叫做关正兴。
关正兴是满族人,清代咸丰年间在成都开起了一家包席馆,名为“正兴园”,专门承包官场上层人士享用的烧烤、鱼翅宴席,也兼做满汉全席。关正兴本就是满洲贵族,加之他在官场人缘颇好,当地官府及八旗大员都乐意去关照捧场,因此,正兴园生意非常红火,很快,便成了成都地区赫赫有名的“餐饮巨头”。
在当时,清朝政府对于省府大官有一项“避籍”的规定,就是各省的重要官员不能在本省任职。也就是说,你在哪个省出生,就不能在那个省做官。所以四川省的官员,大多都是从外地调派来的。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初来蜀地的官员自然是放不下家乡的那一口“味道”。为了能在外地吃上一口家乡味,这些达官贵人到四川任职时,大多会带上自家的厨师,即使到正兴园宴请宾客,也会带上。这恰恰给了正兴园一个与南北名厨交流的机会——关正兴抓住这难能可贵的机遇,不断学习中华各地特色美食,就是这样的融合,为川菜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清光绪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903年,浙江官员周善培来到四川,先后管理全省的警察和工商事物,任职期间,他经常光顾正兴园,并带去江浙名菜,被人称作“周派”。两年以后,湖北人贺伦夔又前往四川成都担任四川警察总监一职。这个贺伦夔,用现在的话来讲,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处女座吃货”,对美食的态度一丝不苟,极其追求完美——他既要求菜品精致,更要求餐具、摆盘等各方面都精益求精、不能有一丁点儿瑕疵。大家觉得他对美食的执念与追求甚是有趣,便赠其雅号“贺油大”。这位著名吃货“贺油大”自然也是正兴园的常客,和周善培一样,也常常到正兴园品尝美味佳肴,同时也与关正兴交流对美食的认识,从此贺伦夔就被人称为“贺派”。正是在“周派”和“贺派”的影响下,关正兴像小当家一样,博采众家,取长补短,让正兴园的菜肴水平不断提升。据说,当时正兴园的菜品和菜式以精致大气著称。尤其是海鲜类菜肴,从燕窝海参到鱼翅鱼肚,成菜的方式和品种随着季节变化而不同,山珍野味类菜肴,也有自成一体的烹饪方法,就连普通的原材料做的菜肴,刀工都很精致。所以深得食客青睐。
如果说贺伦夔是个“处女座吃货”,那么关正兴就一定是个“处女座厨师”。他对美食的要求也可以说是“相当严格”了。古诗曾云:“美食不如美器。”意思是说,精美雅致的餐具比丰盛的菜肴更吸引人。菜肴出锅后,该用碗的就要用碗,该用盘的就要用盘,餐具在餐桌上交错相接,才能和菜品完美融合,让整个宴席成为一件艺术品。关正兴深深明白“器物之美”的作用,将正兴园的装潢餐具之美发挥到了极致。清代末年成都文人傅崇矩所著的《成都通览》里有这样的记载:“席面之讲究者,只正兴园一处。”直接将正兴园的席面摆盘,推上了蓉城第一的位置,可见世人对正兴园席面器皿的认可。久而久之,关正兴也算是个“收藏家”了,据记载“关正兴素来收藏古董甚多,故官场上均照顾之。”由此可见,不仅他自己极爱收藏,他的达官贵人朋友们,也乐意在这方面照顾他。而作为老板,他也常将自己的藏品用于正兴园的装潢和摆盘。故也有记载:“其瓷盘瓷碗,古色斑斓;菜品讲究,汤味尤佳,所谓排场好而派头高也。”这么高的评价足以体现人们对正兴园的认可。
对于关正兴而言,成为川菜界的“祖师爷”的原因,不仅仅在于融汇百家所长和追求器物之美,更在于他培养出了无数推进川菜不断发展大师——比如正兴园的名厨贵宝书、戚月斋。他的再传弟子更是有蓝光鉴、周映南、谢海泉、张海清、李春廷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享誉海内外的川菜名家。尤其是一代川菜名厨蓝光鉴,这也是川菜历史上无论如何都避不开的一个名字,他的故事,也将成为我以后讲述的内容。
如今的川菜,早已名声在外,深受全国乃至全世界食客的青睐,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在漫长岁月里,厨师为了做好一道菜,需要付出多少心血与汗水,当我们大快朵颐,满足口腹之欲时,我们也应该为这些辛苦研制川菜的大师们,点一个大大的赞。
这里是四川地方志,下期节目再见!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