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历史文化】刘文传 ‖ 杨天惠《彰明附子记》研究(下)

杨天惠《彰明附子记》研究

刘文传

摘要】《彰明附子记》是北宋彰明县县令杨天惠写的附子考察报告,记述了全国主产地彰明的附子所产乡镇、 种植规模、栽培技术、采收加工、商品规格、优劣鉴别、市场销售及经济效益等生产经营全过程,并批评了之前《本草》书中附子的一些错误说法,具有深厚的中药历史文化价值和多方面的学术价值。杨天惠和他的 《彰明附子记》与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一样,已成为中国农学史、药学史、药业史上的重要人物和科学文献。《彰明附子记》因不少文字艰深及一些传抄错漏,内容又涉及多种学科领域,故深研者较少。今从译文研究入手进行研究,并提出六点评议、七条讨论和总结语,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北宋;杨天惠;彰明附子记;原文;译文;评议

四 、七个问题讨论

杨天惠批评《本经》与《集注》附子记载有错的问题,归纳起来是三个:附子产地不实,春采为乌头冬采为附子不对,附子八角者良其角为侧子不妥。另外,杨天惠还修正了天雄的形态标准;计算一亩为1200垄有误;以及附子用种乌药产地问题;彰明种附子起自何时?这七个问题值得一并进行讨论,有助于加深对本文的认识。

(一)关于附子产地不实

杨天惠说:“按《本草经》及《注》载 ,附子出犍为山谷及江左、山南嵩高、齐鲁间。以今考之皆无,有误矣。”

查阅近年出版的这两本书,《神农本草经》【6、7】附子、乌头、天雄分别立条,均仅记“生山谷”,即分布在全国很广的山区与谷地,并无杨天惠所讲江左、山南嵩高及齐鲁间的不实产地。这可能是杨天惠所见《本经》,为北宋或者北宋以前的版本,与后传《本经》经过删订有很大不同的原因。

再查《本草经集注》【8】,陶弘景立天雄、乌头、附子、侧子 4 条。《附子》条有 “附子生犍为山谷及广汉,八月采为附子,春采为乌头”、“八角者良”的记载。犍为系郡名,辖今四川南部云贵北部;广汉亦郡名,辖今四川北部陕甘南部。《侧子》条为陶弘景新増,陶弘景写有注文说:“此即附子边角之大者,脱(《本草纲目》作削)取之。……而《本经》分生三处,当各有所宜故也。方云:少室天雄,朗陵乌头,皆称本土,今则无别也(今仍无别的地方出产)。少室山连嵩高,朗陵县属豫州,……今在北国。” 陶弘景是说:附子生犍为郡及广汉郡,乌头出朗陵县,天雄出少室山。朗陵县属豫州,少室山连嵩高,两地今倶在(属北朝的)北魏国(今河南境)。

笔者发现,唐代《新修本草》、北宋 《本草图经》、明代《本草纲目》中的“附子”条中,也引有陶弘景这一注文。说明这些不同朝代的主流本草都同意陶弘景的说法。

成书于西汉末的《范子计然》载 :“附子出蜀 (今四川)、武都(今甘肃南部)”;“乌头出三辅(今陕西中部)”。

以上说明,在彰明成为全国附子、乌头主产地之前,全国有其他产地—— 武都、三辅、犍为、少室、朗陵、江左、齐鲁等地出产这两种药材。即产在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广大地区。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新中国中药资源调查发现,附子主要分布于四川和陕西,河北、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湖南、云南、甘肃等省亦有分布及种植 [9],诸地也恰在今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印证了从汉代至今,附子、乌头产地大体上是一致的,自然也包含宋时犍为、江左、山南嵩高、齐鲁间亦产。杨天惠说“今考之皆无”是不对的。这让笔者猜想,杨天惠由于种种原因并未进行实地和文献考查,只是一种推测之说而已。

(二)关于“春采为乌头冬采为附子”也不对

杨天惠说“春采为乌头,冬采为附子大缪”。

《本草经集注》有“八月采为附子,春采为乌头”记载。以后,唐代苏敬《新修本草》[10]、孙思邈《千金翼方》【11]、宋代唐慎微《重修证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12]、明代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13]、李时珍《本草纲目》等 ,都在附子项下有“八月采为附子,春采为乌头”;或“春采为乌头,冬采为附子”的记载。很显然,诸说是针对野生的乌头、附子采集而言。

在附子类药材中,乌头使用最早。春秋时乌头用做毒药杀人,《国语·晋语二》有此记载[14]。战国时乌头用做药物疗病,《五十二病方》中有多方用乌头入药[15]。西汉时天雄、附子先后供药用,汉景帝 (前156〜前1141年在位)时《淮南子·缪称训》记载 :“天雄、乌喙(乌头),药之凶毒也,良医以活人”[16]。汉元帝永光四年(前40年)成书的史游《急救篇》,涉及38种药材名,其中有 “牡蒙甘草菀藜芦,乌喙附子椒芫华”[17]。史游是汉元帝的黃门令,是管宦官的官。他还精字学、功书法,编写此书目的,是作宫廷儿童学习识字与知识的速成课本用,因而可靠性很强。说明西汉时乌头、附子是老幼皆知的常用药材。后来医家们发现,乌头、附子有功效差异因而被分别使用。例如,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用乌头煎治寒疝腹痛;在《伤寒论》中用附子汤治阳虛外寒身体痛手足寒等。在附子类药材中,张仲景使用附子、乌头较多,尤以附子常用,而用天雄仅天雄散一方。

笔者也发现,西汉药材市场上早就有乌头、附子这两种商品,并知道它们的优质标准和产地。前述的《范子计然》实为西汉末的药材商品学手册,该书记载了89种药材商品的品名和产地,其中39种药材有优质标准。如记载“附子出蜀武都中白色者善”,“乌头出三辅中白者善”[18],二者各有不同产地。采药人当然知道它们的生长习性:春天,乌头未生出膨大子根(附子)而饱满;冬时,乌头生出的子根已膨大生长到最壮成为附子。故他们春天去采乌头,冬天去采附子,所以此说并不为缪。

需说明的一点是,“冬采附子”的概括是与“春采乌头”相对应,但是将陶弘景说的“八月采为附子”时间缩后了两三个月。如果真到冬天去采野生附子,那时消苗了、北方原野也冰雪覆盖,附子就不好采了。

杨天惠说:“春采乌头冬采附子”不准确,是因为他以所见的彰明附子栽培品为正确标准。彰明栽培品是附子、乌头、天雄、侧子四品同在 9月采收,同时加工而成四种商品。之前的《本草图经》早有总结:乌头生朗陵山谷,天雄生少室山谷,附子、侧子生犍为山谷及广汉,今并出蜀土,四品都是一种所产;并说“元 (原)种者,母为乌头”[19]。即到北宋,是用彰明栽培附子收获后所剩得的母根作乌头入药。彰明成为全国附子、乌头供应基地后,彰明乌头全国闻名被称为“川乌”,故宋代官药局成药配方本《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有3种成药处方使用了“川乌”这一处方名。

所以,人工种植与野生情况各不相同,杨天惠用进步了的附子家种品采收季节,批评几百年前的野生品乌头、附子采集时间不对,也就自然不恰当了。

(三)关于“附子八角者良其角为侧子”不妥

杨天惠说“附子八角者良,其角为侧子愈大缪”。

附子八角者良,“八”是多数之意,是说附子以有多个支根呈角状突起为优,这是附子原本就具有的生物学特性的表现。查看《中国附子》所载泥附子、盐附子图[20]就会明白:附子未加工成附片时,真是呈不规则的八角者模样。但这与宋时附子商品外观以少支角者(加工时削去侧子之故)为良的标准相违背。

其角为侧子,《集注·侧子》条说:“此即附子边角之大者,脱(削)取之”。《本草图经·侧子》条则有所补充:“割削附子傍尖芽角为侧子,附子之絕小者亦为侧子”。是说附子边角上未长成形的小支根及极小的附子,切削下来称为侧子。而杨天惠说“附而上出者(附生在乌头上部的)为侧子”,反而不符合实际,是未看清楚之故。

如此说来,杨天惠对前人的三点批评都不准确。这的确是很遗憾的事。但是杨天惠也与时俱进,修正了天雄的形态标准,他却未予说出。

(四)杨天惠与时倶进修订天雄的形态标准

陶弘景在《集注·天雄》中说:“天雄似附子,细而长者便是,长者乃至三、四寸许”[21]。即天雄是附子之一,细而长者便是,最长的有三、四寸长。这是南朝的野生天雄,呈细长的短条形形态标准。唐朝附子还未人工种植,所以《千金翼方》仍尊陶弘景的天雄“细长”说 :“长三寸以上为天雄”。

北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苏颂主编的《本草图经》记载绵州彰明已种附子,收得天雄、侧子、附子、乌头四种商品,并说“其长者三、二寸为天雄”,比《集注》记的野生天雄因增粗而缩短了一、二寸。

但是,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蜀籍名医陈承在《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中提出一种天雄新说:“天雄者,始种乌头而不生诸附子、侧子,经年独生长大者是也,蜀人种之甚忌,以为不利”[22]。即天雄系独根乌头,是一种人工种植附子的“不育症”,被种附子人视为大忌。为减少损失,种药人将这种独根乌头拿去充天雄卖,因而形成此说,也是很自然的事。

距陈承本草八年后的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杨天惠写《彰明附子记》 时说:“附乌头而傍生者为附子,又附而长者为天雄”。说明彰明种附子所得天雄,已非昔日的独根乌头,而是附子之一的“长者”为天雄。但“长者”长多少寸未明说。这不是杨天惠的疏忽大意。杨天惠因县令职务关系,还必须和人口、户数、田亩、产量、税收、官禄、兵饷等大量数字打交道,《彰明附子记》1060字就用了:县8、乡20、田520顷、4乡产附子16万斤以上等20多个数字,显露出他表达力求量化精确。而“长者为天雄”未说出长度数字,因为“长者”的含义已发生变化,是指体大而不是指体长。他在本记后面有进一步说明:“天雄、乌头、天锥,以丰实过握为胜”,将天雄体大之意说得很清楚明白的了。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药学家寇宗奭在《本草衍义》卷十一中记载:“风家即多用天雄,亦取其大者”[23]。肯定了天雄仍指大附子之说。

笔者曾见中医处方中有“雄片”一味,问之答曰指大附子切的饮片。2013年出版的《中国附子》专著,彩图中有一幅“炮天雄”图,共6颗,全呈不规则球形[24],证实至今江油生产的天雄,仍是杨天惠所记的体大附子。但不排除其他非主流产地,仍有条状附子称天雄的可能性。

(五)附子栽培用种乌药产地问题

文中附子用种乌药有6个产地,原文用“种出龙安及龙州齐归、木门、青槌、小平者良”表述。龙安,今绵阳市安州区;龙州,辖今四川江油、青川、平武等县,治平武;齐归、木门、青槌、小平四地无从查考,系龙州属县以下地,故只译出龙州各县名。目前乌药产地,主要来自江油以西的北川县山区。

(六)附子亩产低与一亩1200垄错算的联想

精于数字的杨天惠,记载的彰明附子亩产量恐怕是太低了,或者是记错了。笔者虽从田间管理技术出发,对低产量原因提出了五点分析,也是泛泛之说而已,拿不出如此低产的确切原因。但笔者从杨天惠计算1亩附子田的垄数有误,推断出他写的附子产量是有问题的。

他说1亩附子田有20厢土、1200条垄,每厢则为60垄。宋时亩的进位标准与今天相同,1亩合60平方丈、6600平方尺 [25]。厢宽5尺,20厢宽10丈, 厢长应为6丈,两数相乘,恰为1亩的60平方丈。厢长6丈合60尺、660寸,垄距7寸,1厢应为85垄。每厢少了25垄,20厢少算500垄,几乎少了1220垄的一半。药种垄上,由此笔者估计,彰明附子亩产少算了一半,应达到亩产30市斤或15公斤以上。但这还是不足今之亩产的1 /10,还是太低了一点。需要查找宋代的《彰明县志》《梓州志》《绵州志》等古代文献的附子经济史料为佐证。还望有志者、专门家对此进行深入研究,破解这个彰明附子低产之迷。

 (七)彰明种附子起自何时

前述唐代未种附子。《中药大辞典·上册·附子》条《备考》项说,五代后蜀官修《蜀本草》记载:“附子、乌头、天雄、乌喙、侧子五物,同出而异名。作之法,以生熟汤浸半日,勿令气灭,出以白灰裹之,数易使干。又法以米粥及糟曲等淹之,并不及前法。”五物同出而异名,说明五代时后蜀国彰明已经种植附子,并在探索用何种采收加工方法好。看来是米粥、糟曲(发酵生酸)淹泡法,导致了后来采用的粗醋淹泡法。

 五、结语

虽然杨天惠此文有批评前人不够准确、产量遭疑等问题,但是,我们不应责备县令杨天惠,因为他不是本草学家,而是文学家兼县府首长,与他在《彰明附子记》中对附子主体记载是准确、珍贵的相比,出点小误可以谅解。

不难看出,《彰明附子记》是一篇深入实际的调查总结,比较真实、全面地反映了北宋时期彰明附子生产经营全过程,具有深刻的中药历史文化价值和多方面学术价值。杨天惠既是一位尽职的县令,又是一位有经济头脑的学者,十分难能可贵。杨天惠和他的《彰明附子记》已成为中国药学史、药业史、农学史上不可漏缺的重要人物和科学文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早有评价,他说:“宋人杨天惠著《附子记》甚悉,今撮其要,读之可不辨而明矣”[26]。肯定了它的权威性及其科学实用价值。

(全文完)
本节
本节参考文献

……

[6] 张登本主编.全注全译神农本草经·附子[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132.
[7] 马继兴著.神农药学文化研究·神农本草经原文·附子、乌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92.
[8] 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附子,尚志钧,尚元胜辑校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344-345.
[9] 张世臣.李可主编.中国附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10
[10] 唐·苏敬等撰,尚志钧辑校.新修本草·附子[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81:259
[11] 唐.孙思邈.千金翼方.附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影印,1982:31.
[12] 宋.唐慎微.重修证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附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7:242.
[13] 明.刘文泰等.本草品汇精要.附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71.
[14] 张永祥.国语译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171.
[15] 周一谋,萧佐桃主编.马王堆医书考注.五十二病方[M ].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88 : 57,58,82,84.
[16] 西汉·刘安等.淮南子·繆称训.见:陈广忠.陈青远.付芮.淮南子译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191.
[17] 张世臣.李可主编.中国附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
[18] 唐廷猷.中国药业史·第3 版·第一部药材商品学范子计然[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13 :3 -7.
[19] 宋.苏颂编撰,尚志钧辑校.本草图经.侧子[M].合肥:安徽科技出社,1994:256-257.
[20] 张世臣.李可主编.中国附子.泥、盐附子图[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彩图
[21] 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附子,尚志钧,尚元胜辑校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341.
[22]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点校本).上册.天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174
[23] 宋·寇宗爽编撰.本草衍义·卷十一·乌头乌喙天雄附子侧子.见:钱超尘主编.中华经典医书.第四集.本草衍 义[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870.
[24] 张世臣.李可主编.中国附子.炮天雄图[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彩图
[25] 张传玺主编.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521.
[26]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点校本).上册.附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159.

上期回顾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刘文传 ‖ 杨天惠《彰明附子记》研究(上)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刘文传 ‖ 杨天惠《彰明附子记》研究(中)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