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笔千古不易,你真的懂书法用笔吗?

古人讲:“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可见书法用笔非常不容易。

接下来要讲的是宋·姜夔《续书谱》的第三章《用笔》:用笔千古不易,你真的懂书法用笔吗?

(全文2000字,阅读需要5分钟)

唐·褚遂良楷书

01肥瘦与锋棱

“用笔不欲太肥,肥则形浊;又不欲太瘦,瘦则形枯;不欲多露锋芒,露则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则体不精神。”

姜夔说,用笔不要太肥,因为太肥字形就会模糊;也不要太瘦,因为太瘦字形就会干瘪;不要把锋芒都露出来,因为锋芒露得过多字就不稳重;不要深藏不露棱角,因为不见棱角字就没有精神。

不宜太肥,不宜太瘦。与我们到菜市场买猪肉类似,“老板给我来二斤猪肉,要肥瘦适中的”,因为肥处不腻,瘦处不干。

显然,姜夔也是这个意思,用笔也要肥瘦适中。

唐·颜真卿楷书

锋芒不能露太多,也不可深藏棱角。

我们常以“锋芒毕露”形容一类人,“这家伙啥都敢说、啥都敢做,冒冒失失,不稳重”;以“磨盘两圆”形容另一类人,“这家伙滑头得很,说得比做得好,毫无原则”。

任谁也不愿意第一次去女友家,就给未来的岳父岳母留下这种印象,即便平时吊儿郎当,也会装得一本正经。

事实上,姜夔说的是笔画的轮廓,而要想写得好则要用笔肥瘦、锋棱适中。不取高,不取低,不取大,不取小,只取中,这与我们的儒家文化遵循中庸致和有关系。

但我更愿意理解成“均衡”。每天大鱼大肉会得“三高”,吃糠咽菜会营养不良,均衡膳食才健康。

物极必反,太高不行,太低也不行。

当然你要是有条件没所谓,大不了成为医院座上宾、VIP,余生与药物做一对神仙眷侣,岂不快哉,哈哈。

唐·薛稷楷书

02大小与多少

“不欲上大下小,不欲左高右低,不欲前多后少。”

姜夔说,不要上面写的大,下面写的小;不要左边面写的高,右边面写的低;不要先写的占地方多,后写的占地方少。

不要上大下小,是否意味着可以上小下大呢?不要左高右低,是否意味着可以左低右高呢?不要前多后少,是否意味着可以前少后多呢?姜夔没有说明。

按照辩证思维来说,是可以的,没有说的即视为可行的。不过,此处还要先打个问号。

有些字本身就是上大下小或上小下大、左高右低或左低右高、前多后少或前少后多,如“雪”、“品”、“都”、“知”、“断”、“浓”,怎么写?

这里不得不提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因为其中张旭告诉颜真卿“均谓间”,在不均中求均,不等中求等。

而例字恰恰是不均不等,往大了说所有的汉字的结构都是不均等。

书法中没有绝对均等的字,只有美术字才会绝对均等,那如何在不均等中寻求(此处有必要加一个:相对)均等呢?其实古人早就给出了答案:疏密。

均等是和谐,不是大小一致。笔画多的部件写紧凑一些,笔画少的部件写疏朗一些,如此不就相对均等了吗?

正经书法家都是这么做的,如果你不这么做岂不是……哈哈。

唐·虞世南楷书

03欧体拘束

“欧阳率更结体太拘,而用笔特备众美,虽小楷而翰墨洒落,追踵钟、王,来者不能及也。”

姜夔说,欧阳询书法虽然结体很拘束,但用笔具备众家之长,就说小楷,笔墨潇洒利落,上追钟繇、王羲之,后来者无人能及。

钟王的字既有险绝之姿又有雄强之态,欧字把险绝推到极致,故而后人多以险绝之美称赞。

但是,这种险绝有时让人喘不过来气,结构的拘束使得每个笔画和每个字标准固定化,倒不是说不好,而是不给人留发挥的空间。

唐代以后学欧字而成家者寥寥无几,宋代米芾说欧字安排费工,险绝有余雄强不足,不是没有道理的。

唐·欧阳询楷书

04颜体、柳体无魏晋风格

“颜、柳结体既异古人,用笔复溺于一偏。予评二家为书法之一变,数百年间,人争效之,字画刚劲高明,固不为书法之无助,而魏、晋之风规,则扫地矣。”

姜夔说,颜真卿和柳公权的字,结体与古人不同,同笔又陷于偏执。这两人的字是书法的变体,几百年来,人们争相效仿,固然其笔画的刚劲高明,对书法艺术的发展不能说毫无帮助,但终究魏晋人的风格规模是荡然无存。

颜字借用篆书笔法,以转为主,所以显得雄壮;柳字将欧字的险绝和颜字的雄壮合为一体,既有转也有折,所以显得瘦劲。

至于二者还有没有魏晋人的风格,说不好,但相较于欧字,魏晋人的风格少了很多。

值得注意的是,姜夔推崇魏晋书法,所以有这种偏见。

没有对错,只是角度不同造成的,就好像你喜欢用国外品牌手机,我喜欢用国产手机,都是手机,我们能说哪个一定好,哪个一定不好吗?

唐·颜真卿楷书

05结论

“然柳氏大字,偏旁清劲可喜,更为奇妙,近世亦有仿效之者,则浊俗不除,不足观。故知与其太肥,不若瘦硬也。”

姜夔说,柳公权的大字,偏旁清劲让人喜欢,近代有不少人效仿学习,却无法去除俗气,变得让人不喜欢了。所以,字与其写得肥,还不如写得瘦些好。

相较于颜字,柳字瘦,符合写得瘦些好,但比之欧字就显得瘦劲不足了,这是我们可以用肉眼看出来的。

结合以上的内容,不难看出在姜夔心中,唐楷首推欧阳询,次推柳公权,再次推颜真卿,除此之外的他没说,想必是再再次吧。

宁瘦劲毋肥硕,这便是姜夔最终的结论。

唐·柳公权楷书

好了,本节就讲到这里。如果您对本节内容有不同的看法,记得将您的意见写在文章下方。敬请期待下一讲:《续书谱》第四章:草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