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路遥余秋雨”;“可染悲鸿林风眠”

上联“莫言路遥余秋雨”,网友答出下联,堪称千古绝对

楹联文化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载体,尤其是一些很有意思的对子,不仅能考验人的思辨能力,还能考验人的文化素养,可谓是一举两得。历史上的纪晓岚,那就是一个对子行家里手。他对出的对子,不仅嬉笑怒骂皆成对子趣味性极强,而且天衣无缝充满生活智慧。笔者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对联,上联是“莫言路遥余秋雨”,自古高手在民间,网友立刻对出下联,在笔者看来确实是经典至极,堪称千古绝对。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个上联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倘若对文化不怎么了解的人,那是看不出门道的,这不就是几个字嘛!实则不然,莫言、路遥、余秋雨等三位大文豪,是我国目前知名度比较高的作家,出上联的人很有创造性。他把三个人的名字给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大概意思就是“不要说路途太遥远遇到绵绵秋雨”。其中,余秋雨的“余”字,可谓是一语双关,与“遇”字谐音实在是意味无穷啊!

深层次的艺术性,就值得大书特书了。虽然看起来是三个人名,可你读起来意境很美,令你情不自禁的想起苏轼口中“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诗词佳句。整体来说,上联意境深远,寓意无穷,可以说是劝诫人们不要怕山高水远,更不要怕风雨雷电,确定了方向,便要风雨兼程。所以,要想完美的对出下联,就必须与上联的意境主旨相吻合,不仅是3个人名那么简单,还要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意境上比上联更上一层楼。

网友很厉害,高手还是有不少的,对出的下联很是漂亮,堪称千古绝对。网友对出的下联是“可染悲鸿林风眠”,暗合上联的意境,并且格局层面更上一层楼,很是漂亮。我们暂且不说下联的意境,单一从字面上来看,就能看出网友的水平确实是高。一则,莫与可相对,言属于动词与染相对,接下来路与悲相对,遥与鸿都有深远的意思,搭配的还是很漂亮。到了林字上,网友的大智慧就表现出来了,余与遇谐音,而网友所对林与临谐音,如此一来都有一种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意味在其中。网友的下联收尾处,塑造出来的意境更美,“临风眠”大有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的味道。

不得不说,网友所对下联,在格局上比上联更大,意境与之相比更为深远唯美。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个画家的手执画笔指点江山,很是快意潇洒。在他的心目中,山中风雨如墨之五色,怡然自得而又有大写意。如此一来,很有点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大无畏精神,整体格调比上联更为豪迈,堪称千古绝对啊!

上联“莫言路遥余秋雨”,网友答出下联“可染悲鸿林风眠”,堪称千古绝对。不过,自古以来文人相轻。也有网友对了一个下联“艺谋未都刘半农”,大家觉得如何?与“可染悲鸿林风眠”相比如何?

“鼠无大小皆称老”; “鹦鹉雌雄都叫哥”

1999年,一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的上映,把人们的目光拉回到了乾隆时期,剧中张国立饰演的纪晓岚,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人们都纷纷夸赞纪晓岚口才之好、文化水平之高,确实无论是在影视作品中,还是真实的历史事实中,纪晓岚的口才与大智慧都是他身上显而易见的标志。

尤其是在他和乾隆皇帝对对子的过程中,纪晓岚的大智慧更是显露无疑。乾隆皇帝曾出一上联是“鼠无大小皆称老”,看似没有什么意境,但加上了纪晓岚的机智应对,整副楹联的意蕴直接升华,被称为千古绝对。

楹联的前世今生

春联绝对算得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起源于骈文,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春联在创造之初被称为桃符,一般被印刻、书写在建筑物上面,是用来庆祝春节到来的一种艺术。

据史料查证,中国历史上最早有过记载的春联,出现在五代十国时期,当时的后蜀皇帝孟昶趁着春节到来之际,将朝中的文官都叫了过来,要他们在桃符板上写春联展示才华。

可大臣们一连写了几句,孟昶都不满意,于是,他就亲自动手写下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好长春”,对仗工整、艺术性很高。

大臣无不啧啧称奇,立刻将此春联记录在史书当中,也就成为了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春联。

而在春联渐渐往后发展的过程中,春联也不再是春节的专属了,它逐渐转化成了一种文学形式,称之“楹联”,从古至今的很多文人墨客,都会用对楹联的方式,来进行交流,一展才华。

比起诗歌中的律诗来说,楹联虽然有一定的继承性,但在具体使用的过程中,楹联要注意的规矩可要多得多。

不管是语音平仄、还是内容结构,楹联都有着更高的要求,楹联对得好,就证明此人的文化水平之高。

比如,诗仙李白在应对唐朝宠臣杨国忠的上联时,就展现了极高的文化水平,杨国忠的上联是“两猿伐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句)”,暗讽李白是猴儿。

李白听罢只是轻蔑一笑,对曰“一马隐身泥里,看畜生如何出蹄(题)”,对仗十分工整的同时,还反骂杨国忠是畜生,绝对算得上千古佳对了。

而到了清朝时期,酷爱文学艺术的乾隆,同样对楹联非常感兴趣,经常和刘墉、纪晓岚对对子,其中,又以纪晓岚的楹联水平最好,尤其是在他跟随乾隆南巡时候对的几个对子,堪称经典。

乾隆、纪晓岚的千古奇对

乾隆皇帝对自己文化水平非常自信,他觉得在当时的皇宫之内,也就只有大学士纪晓岚能与自己一较高下,就经常把纪晓岚带在身边,一有机会就要和纪晓岚展开楹联比拼。

比如就在乾隆皇帝南巡的过程中,乾隆皇帝看到悬崖上的枯木,灵机一动,对纪晓岚出了一句上联,“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是柴”。

这是一句标准的拆字对,前两个字组合起来就是后一个字的字形,不得不说乾隆皇帝的楹联水平还是相当之高的,哪怕是大学士纪晓岚一时也对不上来。

乾隆皇帝见状哈哈大笑,说纪晓岚也不过如此,纪晓岚无言以对。乾隆一行人接着向前走,纪晓岚忽然看到河边正有几个少女在嬉戏打闹。

稍加思索,对出了乾隆皇帝的上联,“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是妙”,和乾隆皇帝一样是拆字句,上下工整,水平很高,乾隆皇帝也大力称赞纪晓岚的才华。

纪晓岚对出下联以后,乾隆皇帝来了兴致,一路上又多次出题考验纪晓岚,纪晓岚也对答如流,一时间两人竟都忘记了旅途的疲惫。

乾隆皇帝一行人说着笑着,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收到当地知县的热情接待。不过,乾隆皇帝仍然醉心于与纪晓岚对对子,根本就没注意站在一旁谄媚的知县。

后来,还是纪晓岚主动示意乾隆皇帝,他才瞟了一眼身旁的知县。乾隆皇帝觉得有些扫兴,怀着讽刺知县的心情,又给纪晓岚出了一对“鼠无大小皆称老”。

纪晓岚忍俊不禁,暗笑了几声,一旁的知县非常不解,皇上和纪晓岚到底是什么意思,倒是知县家中的鹦鹉叫了几声算是回应。

纪晓岚突发奇想,对曰“鹦鹉雌雄都叫哥”,乾隆一行人都哈哈大笑,夸赞此楹联之工整,绝对算得上千古奇对。

很多人会问,这句楹联看起来除了对仗工整以外,似乎也没有意境存在呀,为什么会被认为是千古奇对呢?

见微知著、文化深厚

确实,如果从意境、内容等方面来说,“鹦鹉雌雄都叫哥”绝对算不上什么千古奇对,但如果仔细去发掘这句楹联其中蕴含的道理,很多人都会恍然大悟。

乾隆皇帝的上联“鼠无大小皆称老”,的确是用来讽刺谄媚的知县不假,然而,纪晓岚的对联却将乾隆皇帝的上联直接升华。

乾隆皇帝说,只要是鼠这种动物,无论体型的大小,都可以被称之老鼠;纪晓岚则说,鹦鹉无论雌雄,都被称作鹦哥。

仔细品味一下,纪晓岚的下联莫不是说,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之中,只要有求于人,就都要以“哥”相称,纪晓岚的意思是,我是靠着鹦鹉的帮忙,才对出此句的,当然要称之为“哥”。

这样也就衬托着乾隆皇帝的上联变成,无论年龄大小,只要是能教会自己知识、能力的,都要以“老”师相称。

同时,“大小”和“老”有关系,“雌雄”也和“哥”有关联,这幅楹联反映了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称之为千古奇对一点也不为过。

在后来,更是有人给这幅楹联写了横批“世道人心”,足以见得这幅楹联之中蕴藏着的大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楹联等传统文化的时候,一定不要只浮于它们的表现形式,而是要见微知著,以小见大。

努力体会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样才能更好的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