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清明上河图中不为人知的秘密

还记得15年的时候,故宫博物院为了庆祝建院90周年,举办了“石渠宝笈”特展,展出了大量的国宝级文物,尤其是难得一见的《清明上河图》在展出之列,当时小编为了去看他,特意排了五个多小时的队,最后见到了这件国宝。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不要问为什么),但是心情还是特别的激动。毕竟他是一件国宝,一件很有故事的国宝。

《清明上河图》作为北宋画家张择端唯一的一幅传世名迹。然而它的命运是坎坷的。

清明上河图局部

首先,它生下来后没有多久身体就产生了缺陷。在作品的后面有明朝鉴赏家李东阳的题跋考证,非常确认作品的前面应当还有一段,描写的是远郊的山,并且还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体的“清明上河图”5字签题,和他收藏用的双龙小印(这就证明了此图不但是北宋末年的作品,而且还经过北宋内府廷收藏)。然而此部分今天已不复存在。不得不说这有点遗憾啊。

其次,它四出五进宫廷,可以说是最具有故事性的一件作品了。在它出生后没有多久,先是去了宫廷生活了一段时间,可是=好景不长,在他过得很滋润的时候金兵大举南下攻陷了它所处的宫廷,它被迫离开家。然而他没有进入金朝的皇宫继续过着幸福的生活,而是选择流落民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清明上河图局部

在民间不知流浪了多久后,它的命运迎来了转机。蒙古人灭金吞宋,建立了元朝,就这样它第二次进入宫廷,为皇家所有。继续过着无忧的生活。然而命运却再一次向他开了玩笑。在它待在宫内的那一段时间里。有一个装裱匠趁装裱这件作品时,用一个临摹本把它偷换出宫,然后悄悄地卖给了某贵官。后来负责保管它的的人,又偷偷把它卖给了杭州人陈某。后被杨准以重价把它买了下来。收入囊中。

清明上河图局部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明代后,他又落入奸相据严嵩手里。后来严嵩倒下后败后又被再一次送进了宫廷,这已经是它的第三次进入皇宫了。然而世间就是有如此的相似性,到明万历年间的时候,和上一次差不多,它又被权势很大的太监冯保盗出宫去。从此大部分时间,它又继续在民间流浪。一直到清代的乾隆年间。它再一次被一个叫陆费墀的收藏者收入囊中。紧接着是名叫毕沅的人收藏,后来湖广一带发生百姓反抗朝廷的斗争,清政府追究地方官的责任,认为毕沅在总督任上对于“教匪”滋事办理不善,剿除不力。但是其人已经死了无从处罚,所以只好将他的家产没收入宫。就这样这样,它再一次又进入宫廷里。皇帝得到它以后,非常重视,就把它收藏在紫禁城内延春阁中,并将它著录在《石渠宝笈三编》里。

清明上河图局部

自它第四次进入宫廷以后一直到公元1911年它仍然留住在宫中。但是皇帝溥仪却以赏赐其弟溥杰为名,又将它送出宫。这是它第四次出宫也是最后一次(但是也是这一次,它差点就永远的离开了故土)。最后终于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第五次进入紫禁城,但是这一次不是昔日的皇宫,而是人民的博物院。然而他被人折磨的经历还没有结束。而且还因为它出现了一个很大的事件。

清明上河图局部

这个事件的开始起源于从事古书画复制的民间艺人王开儒,他在进故宫复制《清明上河图》过程中,发现它存在了一个问题:不该删的删了被删掉了,它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它了,已非原貌。为什么呢?原来是故宫在1973年揭裱此画时认为画首约80厘米处的“尖嘴立牛张口嘶叫”的画面有“殊碍原画意境”,因而将其裁去。裁掉了?对,裁掉了。我那天排了五个多小时的队竟然看了一个不完整的清明上河图啊。

日本一家网站上的清明上河图照片/来源于网络

故宫所藏清明上河图/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故事:当时王开儒认为张择端原画作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情景:在嫩柳初绿的道上,一富户十数人扫墓归来,男主人骑马,女主人坐轿,轿顶上插有杨柳枝条(点明了清明节)。这一行人在街口与也是扫墓归来的另一对夫妻相遇。那丈夫头缠柳枝,赶驴在后。披斗篷的妻子骑公驴在前(已模糊),偏巧与路边老者牵的那头发情母驴相遇(清明前后正值驴发情盛期)。那公驴狂奔扑向母驴,把主人掀翻在地,而那母驴即张大嘴嘶叫(发情驴独有习性),耳失常态,腰向上弓,尾巴稍夹,拼命挣向那公驴。牵驴老者吓坏了,一手狠拽缰绳,另一手忙招母驴前的小孩赶快躲避。那赶公驴的男人见妻子危险,惊慌地赶过来,旁人也呼喊救援。拴在斜对面铺前的公驴,也四蹄翻刨,张嘴嘶叫,路人无不侧顾。而对面的两头牛却无动于衷。王开儒认为故宫专家疏于农村生活,把公驴误判为马,把母驴曲解为尖嘴立牛,以殊碍画意为由删去,把巨匠的生花妙笔删成了驴唇不对马嘴的残画。

最后小编想说,对于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我们要有一种敬畏之情,不要随意的去改变它。也许有时候我们所说的改变是为了保护它,但是也很可能是在伤害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