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智慧“小干货”(四八)学《论语》,要学习孔子全面看问题,变通处理事情的方法(4)
(感谢“大余朗读者”兰泽)
孔子处世方法(四):学《论语》,要学习孔子全面看问题,变通处理事情的方法
(一)
那如何才能做到“义之与比”,学会变通,学会权衡呢?
盲人摸象的故事从反面做出了回答。《大般涅槃经》三二说:
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甕,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对待事物也好,看待问题也罢,我们不能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而必须全面了解,深入分析。
钱钟书先生认为,做人、做事、做学问,要“戒拘守一隅、一偏、一边”,要“能入、能遍、能透”,因为“遍则不偏,透则无障,入而能出,庶几免乎见之为蔽矣”。我们以为,孔子算是达到了这个境界。
(二)
孔子在讲到“六言六蔽”时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指出:
如果不“好学”,一味的“好仁”必然会让人变愚蠢——不应以仁爱之心对待的,却以仁爱之心对待;
一味的“好知”必然会让人放浪而没有准责——善于谄媚的奸佞小人,都是有一定才干的;
一味喜欢诚信可能会害人害己——诚信固然是一种美德,但是要看对象;
一味喜欢梗直,它的弊病是因急切而伤害人;
一味喜欢勇猛,它的弊病可能是是犯上作乱、闯祸;
一味喜欢刚强,它的弊病是狂妄而不知天高地厚。
孔子在这里强调“学”,我以为,这“学”既包括学习知识,全面掌握知识,还包括对知识的灵活变通运用。
任何事情,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一明即一蔽”,长处有短处,正如短处有长处。
孔子既强调“仁”“智”“信”“直”“勇”“刚”六个方面的好,也说到其中的不足,这就是不固守“一隅、一偏、一边”,“能入、能遍、能透”,这就是“不偏”“无障”“入而能出”。
(三)
孔子是一个知道变通的人,只可惜儒学到了汉朝,到了宋朝,孔子的思想成了官方思想之后,这一辨证的精华部分被遮蔽了。
“仁”成了罪恶的藏身之所,
“智”成了阿谀者的武器,
“忠”只对皇上不对国家人民!
孔子“克己复礼为仁”变成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依据;
孔子“君待臣有礼,臣事上以忠”的相互依存关系,变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绝对服从关系;
表面是继承孔子思想,实际上是篡改了孔子的思想,有条件的原则变成了无条件的接受。
难怪钱钟书先生说:“末派失开宗之本真,徒孙为师祖之罪人。”
西方人也说:“耶稣基督而复生,必不信奉流行之基督教。”
鲁迅先生说:“如果孔丘、释迦、耶稣基督还活着,那些教徒难免要恐慌。对于他们的行为,真不知道教主先生怎样慨叹。”
这是儒学的悲哀,也是开宗立派者的悲哀,更是人民与国家的悲哀!
(四)
因而,我们以为,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确实是以“礼”为思想核心,以“仁”为理想人格的核心,这种光辉思想具有永恒的价值,我们必须学习。
但在具行践行的过程中,孔子并不是教条、死板,而是灵活变通的运用。
后世儒学僵化运用,把“仁”“礼”逼上死胡同,不是孔子的思想出了问题,而是运用的方法出了问题。
我们平时都强调孔子的思想,而没有注意孔子对思想的运用,没有注意孔子的实践论。
如果在注重孔子思想的学习的同时,也强调孔子的做事方法,做事原则,学习孔子的方法论,辨证的去看待历史与现实问题,那么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就能真正焕发出光辉。
这里是“随钱锺书一道与古人对话”公众号。
我们每天推送一则千字左右的钱锺书论学小知识、小干货,让你轻轻松松走进传统,走进国学,感受中华文化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