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孔子的同与不同
老子回望自己的一生,所学大道无人能得。
他西出函谷之后,又独自默默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对于人这种灵智苏醒的生物前景,他充满了担忧。
老子的首席大弟子阳子居(杨朱)最能得老子之所学,然而也仅仅是获得了他的智慧,老子对他其实并没有抱多大的希望,好学生往往能领略老师的想法,甚至在学术上超越老师,但是却无法达成老子思想背后想要改变的东西。
杨朱确实如此,思想上接近老子,而且优于老子的部分是他能给出具体的操作体系,也就是他的那句话“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如果拔我一根腿毛,而对天下有利,这事我是不会做的。
并不是说他一根腿毛比天下人重要,也不是说他自私,而是他的那种老子思想的印记——不过度参与到文明组织社会中。
大家管好自己就行,不要在一个集体中过分的参与。
这也是道家思想的一个体现——避世。我觉得避世这个词也不好,毕竟这是儒家的词,儒家与道家多数时候是矛盾关系的,应该说道家主张脱离集体性社会属性,因此道家的思想其实是一种后退思想,主张人回到自然属性,远离社会属性。
用现代的生物学去翻译就是,回到种间竞争的时代,避免进入种内斗争。
因为大自然的淘汰规律就是最终活下来的生物多数都是种群生物,他们的明显特征就是——如果种群更有利于生物生长,那么不要产生种内竞争。如果自然选择有效的话,那么种内竞争的生物一定出现过,只是最后被淘汰灭绝了,因为种群生物居多就说明了这一点。
老子的避世思想其实就是让人回到自然单纯的自然生物状态,而非社会状态。
但是老子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文明是一个单向列车,生物的出现和进化都是同一个目的——表达自然意志。
如果一个物种无法表达自然意志,走向违背自然意志的一路,那么命运就是灭绝。那么什么是自然的意志,这个我没有进行系统的总结,目前都是表象的推论,比如血缘相亲、种内不食、隔代不伤等等这些停留于自然复制与繁衍层面的。
至于在社会层面的,我觉得道家和儒家都摸到了门道。那么那些走向了自然的对立面呢,我想的是商业、科学这些。
当然它虽然走向了自然的对立面,我们生活于这个时代,不能因此而抵触科学商业这些,因为要靠这个活着。
如果你想找个地方隐居下来,也不是不能过一生,但是,你真的不好奇外面的世界吗?
那么我总结一些以老子、杨朱、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在做什么?
文明的出现,前提是人类能够将个人凝聚起来,变成集体,由个人意志变为集体意志,因此而形成社会结构。那么道家的作用就是——解构!
它在瓦解社会结构,让人们回到自然恬淡内心富足的状态。
但是道家没有解释另一个东西,天道本身恬淡,但是想让它演化的万物表达它的意志,因此,生物的欲望也是天道赋予的。
如果说在认识上谁更高明,我觉得是老子,但是在操作上更高明的我觉得是周公。
老子的道,却无法拯救世人,他最后落寞的回到了老家隐居,而这时,一个人找到了他。
三十多年了,上次见面还是在鲁国,那时老子三十六岁,他十七岁,如今他也已经是五十一的的老人了,漂泊半生的他来到了老子的故乡。
那时,他壮年,他青年。
如今,都是垂垂老朽!
他叫李耳,他叫孔丘!
两个白头人坐在庐棚下,都沉默了许久。
“你悟道了?”老子问道。
“没有。”孔子说道。
“为什么?”老子问道。
“我太注重术的应用。”孔子说。
“不重视术的应用就能的道吗?”老子再问。
“也不是,道,不能悟,更不能言,不然人人都知道了。”孔子说。
“那你以后怎么办?”老子问。
“坚持我做的。”孔子说。
这次老子没有再说话,他们没有太多的言语。
这次老子没有再训斥这个学生,因为老子知道,这个学生,可能无法继承自己的思想,但是,却最可能帮助到后人。
两个内心光明的人,无法各自说各自的心声,但都又明白各自想说的话。
孔子走了,老子依旧守着他的庐棚。
是的,他相信孔子比他更能对人类有希望。
之后的几千年,道家与儒家相爱相杀、相融相斥,一边对立,又一边结合,或许这也是道。
中华文明,这个庞大的东亚人类族群,在以后的两千多年中,一边“朝为田舍郎,梦入天子堂”,一边又“天子呼来不上船,我辈岂是蓬蒿人”,一边“学得文武艺,卖身帝王家”,一边“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
道家与儒家,一个是在文明社会结构中不断解构文明,而另一个则是在意识到人类无法摆脱社会结构,极力得丰富结构,让结构变得有序。
道儒两家,谁赢了?
其实没有输赢,思想的事,不能以非黑即白去判断,我们如今一直都是在儒道两家的思想结构中一边努力生存,一边治愈自己。
那为什么老古人为什么说出来的思想能够让我们后人几千年规规矩矩执行,道理很简单,因为所有的思想都不是个人的创造和发明,每个人都是自然的宠儿,生于自然,回归自然。
思想家只是说出了真相,普通人本身就是真相,不说也是真相。
之后的两千年,华夏体系文明,安安静静以一种宏观温和微观残酷的方式度过了两千年,如果没有西方科学的进入,应该会一直走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