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蓬溪人段文杰
1917
|
2011
透过黄沙大漠,在莫高窟,有一位在艺术成就、学养见识和人生品格上,都洋溢着大师风范的长者。
敦煌之梦
我自从1945年到达甘肃并于1946年到达莫高窟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敦煌,为了石窟艺术的研究事业和保护工作,一住就是50多年,基本上把一生奉献给了敦煌文物的事业。虽然曾经遇到过生活上工作中的一些困难,但我终于坚持下来,并且从不后悔。是伟大的石窟艺术宝藏和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吸引了我,感染了我;是古代劳动人民和艺术匠师的开拓精神、创新精神、奋斗精神和在艰苦条件下的乐观向上精神鼓舞了我,支撑了我。50余年来,我在壁画临摹、介绍宣传石窟艺术、从理论上对石窟艺术进行分析研究、培养年轻人才,扩充壮大研究队伍、加强编辑、出版和展出工作,促进和推动国际敦煌学术交流,提高石窟文物的科学保护水平等方面尽了自己一份力量。
段文杰
2006年12月
段文杰(敦煌研究院院长)
(1917年8月23日—2011年1月21日)四川省蓬溪县常乐镇人。祖籍四川绵阳丰谷镇。擅国画。敦煌文物研究所。1945年毕业于重庆国立艺专。历任敦煌艺术研究美术组组长、敦煌研究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甘肃分会副主席。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著有《敦煌彩塑艺术》、《敦煌壁画概述》、《敦煌壁画中的衣冠服饰》等。临摹敦煌壁画384幅,在国内外多次展出。撰写论文数十篇。出版有《段文杰敦煌艺术研究文集》、《段文杰敦煌壁画临摹集》等。2011年1月21日在兰州逝世,享年95岁。
▲ 段老家乡 四川省蓬溪县(老照片)
1944年,国画大师张大千将自己临摹的敦煌壁画带到四川举办展览。正在国立艺专学习的段老站在画前,激动异常。段老后来说:“看到张大千先生的临摹作品后,我着了魔,所以我到了敦煌。”
1945年7月,刚毕业的段老来到了魂牵梦萦的敦煌。放下行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向洞窟。在洞窟里,段老惊喜万千:壁画原作比临品更美,美得令人震惊。但他同时更加心痛:风化脱落、烟熏火燎、手划刀刻……自然与人为的伤害令这些绝世的艺术品逐渐凋零。于是,他暗下决心:“不能让它再支离破碎了,不能让它再损毁失散了。”正是在这惊喜和痛心之间,段老把自己的后半生交给了莫高窟。
从1946年开始,段老共临摹各洞窟不同时期的壁画340多幅,面积达140多平方米。这一成绩在敦煌莫高窟个人临摹史上创下了第一。
▲ 1952年段老在莫高窟第285窟临摹壁画
▲ 1956年段老在写工作计划
其中,整窟临摹的莫高窟第285窟、榆林窟第25窟成为敦煌壁画临摹的标杆,其代表作《都督夫人礼佛图》成为敦煌壁画复原临摹的典范。段老在敦煌壁画临摹艺术实践和理论方面的突出成就,为保存、传播敦煌艺术做出了卓越贡献。
▲ 都督夫人礼佛图 第130窟
▲ 各国王子举哀图 第158窟
▲ 各国王子举哀图 第158窟
▲ 各国王子 第194窟
▲ 帝王图 第194窟
▲ 临摹
1947年和1948年,段老及其同事们对莫高窟洞窟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编号、测量和内容调查,他们做的洞窟编号被认为是最完整和科学的,至今仍在沿用。
从1982年起,段老开展了频繁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为我国敦煌学研究开拓道路。1994年敦煌研究院主办的“敦煌学国际研讨会”,有来自16个国家的200多名中外专家学者参加。会上,中国的敦煌学者展示了自己的实力,展示了中国敦煌学繁荣兴盛的良好局面。
▲ 段老为邓小平同志介绍洞窟艺术
▲ 邵逸夫(右)和段老合影
段老在探讨敦煌艺术的民族传统、风格特点、源流演变、艺术成就等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有着独到的见解,有着精深的造诣,取得了显著成果,发表《形象的历史——谈敦煌壁画的历史价值》、《早期的莫高窟艺术》等论文50余篇近百万字;出版《敦煌石窟艺术论集》、《段文杰敦煌艺术论文集》等代表性论著,主编《敦煌石窟艺术》等大型图书,成为敦煌艺术研究的集大成者,可谓著作等身,许多著作堪称敦煌学的扛鼎之作。
他曾应邀前往法国、日本、美国、印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国际敦煌学术研讨会,讲授敦煌学,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 段老在印度参加学术会议时主持会议
▲ 段老在莫高窟九层楼前与平山郁夫交谈
▲ 段老与台湾艺术家交流
▲ 段老陪同泰国公主诗琳通参观莫高窟
一生热爱敦煌,矢志不渝。为敦煌文物保护、为世界文化遗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扎根大漠60多年,研究和弘扬事业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奉献了毕生心血和精力,展现了一位专家、一位学者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 2007年授予段老敦煌文物和艺术保护研究终身成就奖
为表彰对敦煌文物和艺术保护研究事业的终身贡献,甘肃省政府和国家文物局2007年8月23日联合授予著名敦煌学家段文杰“敦煌文物和艺术保护研究终身成就奖”。这是对段老60多年敦煌生涯的绝佳总结。
▲ 2006年段老在莫高窟藏经洞窟口(这是段老最后一次回到莫高窟)
敦煌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时间积淀留存下来的、具有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精品,是具有代表性和民族性的历史文化成果。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文化遗产的存在昭示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身份和特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进步的精神源泉和动力。
在全国敦煌学者共同努力下,“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的局面得到根本改变,中国的敦煌学研究走在了世界前列,段老让敦煌学回归故里的愿望已经实现。他说,敦煌学已经回归故里,这是中国敦煌学者共同努力的成绩,但是敦煌学是国际的学问,欢迎各国学者进行研究。
敦煌在中国
敦煌学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