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桥遐想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洛宁的交通事业取得了飞跃发展,特别是两件福佑百姓的大事。一是在洛河上修建第一座洛河大桥;二是在西部山区崇山峻岭之间修出了第一条高等级的国防公路。

时光穿梭,岁月轮回,一晃近半个世纪,当年的我曾亲自见证和参与了两项工作。

修建洛河大桥时我还是初中学生,在村办中小学算是大学生了,那时候,在伟人五.七指示号召下,参加劳动是必须的,除了班上的学农基地外还经常参加校外劳动。

第一次到洛河大桥工地劳动,天没亮老师就带着我们全班出发,带着钩担箩筐,十多里路程不到一个小时赶到了,那时候大桥主体已经建成,远远望去,巍峨壮观的大桥屹立在洛河之上,桥的南北两头还是滩涂沼泽没有路,桥两端像断桥似的,人站在桥下显得那么渺小。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远处的沙土挑过来垫在桥的南头做路基。在那食不饱肚的年代,虽然我们是高年级学生可个头并不高,气力也不大,钩担就挑不起,无奈,就把钩担两端担钩上的三个铁环用绳绑起来,气力不全,每次都是半箩筐,装满了根本挑不动,一趟趟来回不息,一天下来肩膀发红又疼。中午休息时啃着带来的玉米面窝窝捧着河里的水喝几口就完事了。就这样我们每隔几个星期就要在大桥工地劳动一次,那时候总觉得工地好大啊,一天的劳动看不到有啥成果,愚公移山,矢志不渝,和附近所有各校的初中生轮着干,最终,路修起来和桥连接了。无数次的劳动从没喊过苦叫过累,高兴了依然兴趣十足奋力攀爬到大桥上面从这头走到那头,还记得有次站在桥中间,望着东去的洛水还即兴了几句:
桥高我为峰 河山添新容
洛水东流去 伴我亦远行
拥抱大海洋 世界装心中
雄鹰欲展翅 蓝天任尔鹏
前几年,第一桥完成历史使命被拆除了,新的大桥替代了它。
从学校出来第一年就赶上了国防公路建设,记得那天赶到住宿地上戈窄沟已经不早了,住的是窑洞,里面阴暗潮湿,一侧的地上还铺着铺草,显然是前期工人睡过的。看着也不早了,有人借房东锅台先做饭,剩下人在窑洞里收拾打扫一番把被褥都伸展好,吃过饭就安顿休息,一盏玻璃罩煤油提灯挂在窑壁上,光线昏暗,也许是换环境了,前半夜不会磕睡,而后半夜全身奇痒根本就瞌睡不着,一夜没睡,熬到天亮身上到处都是红包。用手电筒朝被褥上一照,老天爷啊,打破我的人生记录,从没见过这么多的跳蚤。第二天又是晒被褥又是换铺草,把窑洞重新收拾打扫一遍。人生过往的好多事都不一定记着,唯有此处也不知咋永远能记起。
工地在一道岭的半腰上,说山不山说岭不岭的,上面一点植被覆盖都没有,新土茬红土白纹特硬,一镐下去只是一个白点。劳动工具就是简单的镐和铁锹,还有用起来挺方便的木制小推车,第一天手上就磨出了泡。清楚地记得一次推着土车没把握好连人带车掉到沟里了,好在沟也不深,又是虚土,也没伤着人。比我们更艰巨的是大铁沟小铁沟工地,工人们就像在电影《红旗渠》里看到的情况一样,绳子绑在腰上悬在空中在半山腰间抡锤扶钎打眼放炮,在崇山峻岭之间演绎着洛宁奇迹。
当时生活之艰苦跟现在没法比,糊涂面条和玉米面篜糕是主要口粮,白面馒头也有但隔三差五调剂搭配着吃,蔬菜食用油是奢望之物。大肉是偶尔在节气时能吃上一次。记得一次也是想搞好房东关系,从房东那里买来鸡蛋改善生活,中午工人下工回来看着锅里黄灿灿的炒鸡蛋特别高兴,喝着咸面汤就着窝头吃起来,咋觉得怪怪的,原来炊事员炒鸡蛋忙得忘放盐了,还记得一次工人口粮接济不上,拿着口袋和秤去别的生产队借面讨盐,生活之艰苦难以想象。在工地每天都是吃饭,干活,睡觉三部曲不存在钱的理念,出工一天生产队就记你一个十分工,年终核算时凭工分分粮。工值也就一两毛钱。
激情燃烧的岁月,青春似火的年代,见证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路终于通了!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
一镐一锹一推车
双手修出战备路
经过全县人民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桥建起来了,路修通了,彻底改变了我县的贫穷落后面貌。说来现在的年轻人可能都不会相信,在建第一座洛河大桥以前,洛宁境内的大小河流没有一座像样的桥梁,人们出行特不方便,当年姑娘出嫁选婆家有宁隔千山不隔一河的说法。在我的记忆里,那时候河水特别爱泛滥,每到汛期,浑浊的河水像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毁农田,淹村庄时常发生,想隔河走亲戚办点事比登天还难。现在河河有桥,遍布全县,更夺人眼球的是洛河上罗列有序的高速大桥、王协大桥、伶伦大桥、长虹双桥、马店大桥和长水大桥,一桥一景,甚是壮观。
一桥飞架南北,天錾变通途,昔日狂放不羁的洛河,经过治理已经成为一景,县城借机南扩,南北融为一体,新洛宁令人赞叹!
国防公路的修通,山区优势凸现出来,在后来的改革开放、国家扶贫开发的投入和交通部门的重点扶持,如今县域境内高速、省道、快速通道、乡村公路及村村通网状分布,横竖交错,去年又打破了洛宁无铁路不通火车的局面, 蒙华铁路穿境而过。交通的发达带动了县域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人民生活水平前后竟天壤之别。就拿上戈来说,没修公路前,上戈是穷山恶水无出路,人员零散分居在沟沟叉叉的土窑洞里面,最有说服力的是男人超过五十岁十有八九是弯腰驼背三条腿(柱拐杖),这是我亲眼所见,当时认为是水土问题,而谁能知道,土地瘠薄,地广人稀,广种薄收,披星戴月,日夜劳作在爬岭迈坡的环境里,一天两顿饭。每一棵莊稼,每一粒粮食都是用肩膀和双腿无数次行走在蜿蜒曲折高低不平的羊肠小道上运回家的,肩上百十斤的重担,年复一年,天天如此,超负荷的重担把多少男人折磨得家未致富身已残,壮志未酬人已去。

写到这里,回想起当时的情景都想掉眼泪,以前的上戈太苦了!

如今的上戈山青水秀,金果飘香,经济实力跨入豫西名镇!走在大街上,美女帅哥比城里人都时尚,五六十岁的男子看上去红光满面,器宇轩昂,腰直腿硬朗如同青年!细了解,这些人不是大款就是老板要么是暴发户,腰包鼓着呢!如今上戈人山上有庭院县城有楼房,洛阳郑州买房也不稀奇。
上戈红富士品牌苹果多次获奖,去年又成功打入首都新农发地蔬菜瓜果市场,为当地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山还是那片山,水还是那泉水,不同的是修出幸福路,栽下摇钱树,守得聚宝盆,引得财神来。上戈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一张名片,经济腾飞名声远扬!
作者简介:戴书博,1957年生,河南洛宁涧口乡人,喜爱文学,闲暇之余,写写画画,抒发心臆。愿结交知己好友,学习同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