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艾荣 | 博物馆行思
总第1252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2019年夏天,来来往往地,走过了多家博物馆。每家博物馆,都像一个通向遥远历史的洞口,进去了,震憾,痴迷,留连,出来了,依然是两袖清风,好像什么也没有留下。
真的什么也没留下?似乎也不是。每家博物馆都是当地历史的沉淀和见证。相应地,参观博物馆也需要沉淀,需要发醇,如果什么也没留下,夏天走过的路,到了秋天就不会依旧耿耿于怀,总觉得有什么事儿要说出来,喊出来。如同麦收后种下的玉米,过了一个季节,悄悄地孕出了鼓鼓的苞,越鼓越大,哪里还能藏得住?憋不住了,非要冒出来,没办法,只好顺从它的意思。
一下子涌出来大堆大堆的东西,像排着队,又有很多夹塞的,理不清让谁先出来,那就信马由缰,想到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写到哪儿算哪儿。
很惭愧,之前对历史的态度有点迂腐,认为应多向前看,不懂得历史与未来其实在一条线上,历史曾经是未来,未来也必将成为历史。如果说哲学是站在高处看问题的话,历史是站在远处看,一个是空间角度,一个是时间角度,从这两个方面审视问题,才能不只拘泥于当下的细枝末节,更加清楚地认识当下的问题。
历史在哪里呢?书本上的历史太单薄片面,轰轰烈烈的现场显然是历史的真正见证者,但中华几千年风云,现场大都成了废墟,我也没有够的时间和脚力走太远的路,说算是废墟,也没有机会看到更多。如此一来,去博物馆便成为最好的选择,博物馆的展品会带着你的思绪穿越时空,回到那个似乎在我们的想像中,却真实存在过的大浪淘沙乾坤翻转的世界之中。
科学说,宇宙有150亿年的历史,地球有46亿年的历久。人类从400万年前的古猿进化到5万年前的智人,用了300多成年的时间,1万年以来的人类,从人类学的概念来说才成为现代人。
黄帝内经说,人类的天年为120岁,就是说自然寿命为120岁,现代人有几个能活到天年?就算活到120岁,在人类进化史的的数百万年中,连个逗号都不是。放在这个时空系统中认识问题,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外国人把中国喊China ,就是瓷器的意思。中国为什么精于瓷器制造?以前没想过这个问题,就是觉得咱老祖先聪明呗,也没想过陶和瓷有啥不同,以为本来就是一回事。在各个博物馆进进出出,南方的北方的中原的,哪里都有陶瓷展馆,为什么总是它?得出结论也不难,原因就是中国是农业大国,以土地为本,陶瓷的原料是土,取材方便,烧造方便,发展起来是有强大生命力的。陶器和瓷器主要是烧制温度不同,陶的温度在800度至1100度,瓷器的温度在1200度以上。这样,陶器和瓷器比较起来,就没有那么坚硬,透明度不高。但我发现,不管走到哪家博物馆,陶器和瓷器比较起来,陶器的质朴更吸引我,仰韵时期的陶器图纹和色彩简单之中蕴含着无限的美感,汉代陶罐的敦厚让我有一种与天性相通的顿悟,瓷器呢,美则美矣,却多了更多制作的成份,除了繁琐,让我更多想到的是奢侈,看一下是可以的,却无论如何挑动不起最敏感的那根审美神经。
博物馆多有佛像,石像、瓷像、玉像、木像,甚至砖像,大多精美绝伦,让人叹为观止。佛教,除以佛像的美学意义深入人心外,对每个人的意义或许都不同。求财求福求官求子求平安,世间的所有追求都可以向佛默默诉求。佛对人间的疾苦了如指掌,佛结说法手印,让你明心见性;佛结无畏手印,让你心安胆壮,佛结与愿手印,明示慈悲为怀。
关于求佛的说法不少,有说心诚则灵,有说求佛不如求己,这些观点都没问题,我也曾在这两个门槛里进进出出。这个夏天博物馆徘徊,突然有一种感悟———求佛如佛。想人所想,施予别人越多,自己拥有的也越多。有和无,多和少,都是相对的,说有就有。真有了,也别执着,到头来,依然空空如也,想通了,也就放松了。
每家博物馆,都有一些志愿者,在历史的海洋里为人撑舟渡航,实在让人羡慕。
这个夏天的博物馆之行,两名志愿者给我的印象很深,一个是杭州的小张。当时我进的是浙江美术馆(从宏观意义上,暂且当作博物馆吧),参观一个“法老的国度”埃及文化展。其时正是午间,几乎没有观众,我一进门,一个美女迎上来,长发披肩,清瘦精干,让人看着喜欢。她说,我来为你讲解吧,这让我又意外,又感动。对古老的埃及文化,我和很多人一样觉得神奇,但除了法老金字塔木乃伊之外,没有更多的了解了,很希望获得古埃及文化更多的知识。小张美女的主动讲解,让我对古埃及的地理环境、神话传说、文字兴衰、法老更迭等有了新鲜的认识,很高兴。回来后写过一首诗感谢她:
午间走过展厅的
只有我一人
时光隧道深处
法老的国度
神秘的尼罗河
我在彼岸
埃及在彼岸
那位衣袂飘飘的仙子
她好像在这里站了一千年
等我
她好像瞬间从天而降
为我
她说
我来渡你
拉神和舒神
都像是她的朋友
六千年的故事
如数家珍
她分明又是人间的弱女子
背对着玻璃柜里的木乃伊
侃侃而谈不敢正视
是的
她是人间可爱的女子
把赵钱孙李姓氏用埃及象形文字代替
像一只鸟加一个篮子
喜神贝斯
满脸欢喜
这样开始和她交往,诗茶相赠,慢慢成了朋友,知道她去过很多国家,去过很多博物馆,孩子还小,带孩子也累,但不放弃自我学习,每天自学英语,生活得充实阳光,很好的姑娘。
另一个印象深的,是一位退休的大姐,河北博物馆的志愿者,也是她主动“搭讪”我的,说我看得很仔细,像个学者什么的,其实在这个博物馆里,她才是真正的学者,对每个展品如数家珍,长信宫灯、金缕玉衣、错金博山炉、散乐图浮雕的故事,她都讲得绘声绘色,并对河北的曲阳石雕特别引以为豪,说人民英雄纪念碑就是曲阳石匠主雕的呢。和她聊天,她说就是喜欢做这个事儿,一有空就四处走走博物馆,学知识,交朋友,忙得充实。这样的大姐,让人心生满满的敬意。
河北博物馆有一组三尊北齐佛教造像,三尊造像中只有中间的一尊还有佛头。这三尊造像原在河北灵寿县一个寺塔内,九十年代佛头全部被盗,2014年其中一尊佛头由信徒捐给台湾佛光山,2016年星云法师将佛头捐回大陆。
行走博物馆的过程中,见到很多佛像是不完整的,缺佛头的,缺胳膊少腿的,不一而足。佛像残缺的原因,大多是因为被盗,甚至明目张胆的掠夺。像敦煌文物的被盗一样,很多直接或间接流失到了国外,非常让人痛心。能像河北博物馆这种文物回归的幸运,毕竟少数,佛身就年年岁岁地残缺着站在那里,形成永恒的缺憾。断臂维纳斯固然有一种缺憾美,但能实现完整完美的圆满,何尝不是一种更加迷人的月圆之美呢?
洛阳博物馆有一尊载丝骆驼,双峰之间驮着大包大袋的丝绸,负重远行,这大概是中国古老丝绸之路上的典型风景。丝绸之路是中国和世界经贸交流重要窗口,功不可没。
丝绸之路的话题宏大,拿不动,放下不说。我想说的是我对丝绸的感觉。光洁柔滑的丝绸从来不缺“绸粉”,我却无论如何对它爱恋不起来。不是它的错,是丝绸之光与我天性之朴没有自然的契合吧。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纯棉的家常性的熨帖。我给自己提出的生活理念是纯棉人生,像棉一样接地气,像棉一样不张扬,像棉一样给自己也给别人真正贴切的舒服。
各大博物馆看到很多香炉,以博山炉为最出名。博山香炉以炉盖多山峰造型为特点,中空,焚香之时,烟雾从空口中袅袅升起,如入仙境,堪为大美。
通常说来,古人的七件雅事是琴棋书画诗酒花,我觉得把“香”加上也不为过。写字作画前,焚上一支香,心也随着缥缈的烟雾柔软放松起来,放松,是修心的前提,也是修心的目的。我家里备有线香块香檀香松香等数种香,香盒香炉香盒也有四、五个,有自己买的,有朋友送的,都好看。
家中的香炉,好看是好看,但终究只是一种常规的工艺。那种能让人一见倾心的艺术品级很高的香炉,我一直在寻找。
现代人的生活原则就是便捷化,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谁还有功夫把一个香炉做得那么精致复杂呢?把艺术生活化,古人做得很好,我们咋就弄丢了呢?生活的便捷化和艺术化之间,高低优劣,不难区分。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