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散原创 • 初语阅读】肖寿光作品丨苏东坡的为官为人为书之道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初语阅读
初语阅读——西散原创高端平台
初语阅读——中国原创精品散文基地
初语排行榜——中国原创精品散文风向标
阳春三月,风和日丽,草木复苏,繁花正盛,我来到海南苏公祠,但见苏轼像前缀满鲜花。面对祠庙,我感慨万千。全国到底有多少纪念苏轼的祠庙,不得而知,眉山、徐州、黄州、汝州、杭州、惠州、海口、儋州、常州……只要苏轼足迹走过的地方全都会有。一个人让这么多人怀念,我想一定有他魅力所在吧!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嘉佑进士,受欧阳修赏识。仕途几经进退,书迹一度被禁毁,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兵部尚书。苏轼多才多艺,工书画,诗词文章亦精,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书法上造诣颇深,为宋四家之首, 是宋代文坛巨匠,有诗2700多首,词340多首,散文4200多篇传世。
东坡风范能垂千古,源于为官清廉,心静、心诚地对待做官,忧国忧民,始终把个人的进退、荣誉置之度外,把百姓疾苦挂在心上。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这是苏东坡一首题为《和子由渑池怀旧》的诗,诗共八句,此为前四句。写此诗时东坡才二十六岁,人生经历并不复杂,仅来京两次,又是第一次做官,但是诗中却凝聚着人生哲理沉甸甸的思辨,显示出这颗头脑智慧的非凡。但同时它也好像一道谶语,暗示着作者今后的人生道路,无论如何都逃不脱“飞鸿”的命运。
性格即命运,人生的路也许早就注定了。苏东坡在刚刚进京考试的时候,路过一寺庙,有一个看相的人和他仅交谈不了几句,就说他一双学士眼,半个配军头。也就是说,你是一个大学士,但是你的后半生恐怕都要在发配之中,事实果真是这个样子。东坡进京考试果然高中,从此步入仕途,然由于其爱“较真”的性格,也使他开始了东荡西飘,北征南放的“飞鸿”生涯。
在官场上,苏东坡是一个“专唱反调的人”,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见解,所以无论是新党和旧党,他都不讨好。无论是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党执政,还是以司马光为代表的旧党执政,他都要站出来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说东坡是“一位在政治上没有目标、专唱反调的人”。“他天生不善于政治的狡辩和算计,他即兴的诗文或者批评某一件不合意时的作品都是心灵自然的流露,全凭本能,鲁莽冲动”,“没有心计,没有目标,他一路唱歌、作文、评论,只是想表达心中的感受,不计本身的一切后果”,“他心中有一股性格的力量,谁也挡不了”。“他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我想,正是这种高度优化的智能,这种真,这种直,使得东坡具有一种极强的独立思考的精神,并使他在任何时候都不会任意附和某种权威和势力。于是他必然成了一个“专唱反调的人”。林语堂说他“没有目标”,我想这只是说他没有个人私利的目标,其实他始终有着自己的大目标,那就是利君、利国、利民。凡他认为于君、于国、于民不利的一切,他都会不顾个人得失去抨击和反对。
其实苏东坡非常清楚自己的刚拙性格和独立思考的精神会给自己带来恶劣的后果,他在给朋友信中说:“臣欲依违苟且,雷同众人,则内愧本心,上负明主。若不改其操,知天不言,则怨仇交攻,不死则废。”正是因为心中有了君国百姓这个大标准,而能使他始终不改原则。王安石新党执政时,他说其改革有不合理成分;司马光执政时,欲全盘否定王安石的新法,他说新法中的免役法有其合理成分,在朝廷上公开与司马光争执。这就决定了苏东坡无论在新党执政时期还是旧党执政时期都难畅其志,不断地处在发配之中,很难有安宁之日。我们可以从他的被贬履历中看到了这种性格所带来的命运。
元丰二年(1079年),35岁的苏轼因谏言被御史诬告贩运私盐,后查无此事,自求出任杭州通判;44岁时,苏轼在给皇帝的信中讽刺新党,结果被新党诬陷为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讽刺新法,影射皇帝。被神宗皇帝下令交御史台(即乌台)审理,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诗案导致苏轼被捕入狱,尔后被发落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县武装部副部长),不得签发公事,而迫害他的正是其好友章淳;黄州五年后,苏轼再次被贬汝州。1085年(元丰八年)神宗皇帝去逝,元祐皇帝哲宗继位,司马光为相,作为司马光的挚友,苏轼的职位和荣耀达到了他一生的顶峰,任翰林学士、皇帝老师兼主考官。元祐四年,53岁的苏轼因与旧党不合,被排挤出朝廷,出任杭州太守。三年后又改任知颖州、知扬州。1093年,苏轼已经58岁了,乌台诗案也14年了,苏轼还朝后连乞外任,到了定州当知州,这也与其刚直性格有关。59岁时,新党重新上台,苏轼被新党视为旧党,以饥斥先朝罪名,再度遭到排挤,被贬英州还未到任,又贬副使,惠州安置;60岁,在惠州任上;62岁又被琼州别驾,后改儋州安置,前后七年,一贬再贬。1100年6月,徽宗继位,苏轼才遇赦北归,结束了在海南岛共三年零八天流放。在北归途中于次年七月病逝于江苏常州。
苏轼立身操守,光明磊落,始终关心百姓命运,同情民间疾苦,为民众做了不少好事。他在徐州任太守时,遇黄河缺口,水围到州城,他日夜坚守在城墙上,“过家门而不入”,指挥僚属军民英勇抗洪;任杭州太守时,主持治理茅山、盐珍两运河,全面疏通了能灌溉农田千顷的西湖,挖出湖中淤泥,堆成了横贯西湖南北的长堤,被人们誉为“西湖苏堤”。他还拿出多年所有积蓄50两黄金,筹募2000缗,办医院,吸纳贫困病人治疗,三年医好千余病人;被贬黄州时,因是犯官,不得签书公事,仍想方设法为老百姓做好事。他钻研佛学,修心养性,参禅悟道,从中求得解脱,并自号“东坡居士”。被贬惠州时,当朝宰相章淳派提刑程子才去惠州监视犯官他时,面对严竣形势,他却争取程子才为惠州人民办好事,却全然忘却自己是戴罪之身和自己住在嘉祐寺古庙的现实。被贬海南岛儋州时,62岁的他,有感于当地百姓常年饮不洁之水而患疾病,带领黎民挖井,使大家能饮上清洁水。同时提倡垦荒种植,爱惜耕种,保护妇女,传播中原文化,办学堂著书讲学,给这个斯文不振的蛮荒之邦播下了中华文明的火种,给这片无知愚昧的绝地郊野点燃了光明的篝火。
他本来可以有一个美好的前程:22岁登进士科,27岁登制科头,被皇帝预定为未来的宰相……多么圆满的人生路啊!然而在辉煌的未来与眼前的弊政之间,良心使他在任何时候都选择了直言不讳,而视仕途为粪土!从中,我们看到了一颗不屈的心,爱人的心。我想,只要有了不屈之心,爱人之心,不管站在哪里,不都可以成就人生的价值吗?
东坡为人光明磊落,无论在顺逆境都保持快乐心境,他是一个真正懂得快乐的人。终其一生他对自己完全自然,完全忠实(林语堂语)。
1080年,刚从“乌台诗案”的文字狱中死里逃生,便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该职只不过是空头衔,既无实权也无俸禄,只有一份微薄的实物配给。到黄州后,一家老小20多口人的花销便成了大问题。他似乎有天生的理财能力。钱少,他就“痛自节俭”。每月初一这天,便从积蓄中取4500钱等分为30串,挂在屋梁上,每天用钱时就用画叉挑下一串来,再把画叉藏起来,使之看不到。这样每天的用度不得超过150钱,剩下的就放进个大竹筒里,用来招待客人。粮食不足,他就带领全家开荒种地。他设法弄来了50亩荒地,脱下长衫,穿上短衣,放下架子,躬耕陇亩,“累并快乐着”。从收获中得到乐趣。为了使这紧巴的日子能过下去,他在节俭上继续做文章,每顿饭只饮一杯酒,吃个荤菜,若有贵客来,也不能超过三个荤菜。他还效法古人“晚食以当肉”的吃法,只在饥饿时进食,使劣的食物吃起来像吃肉一样香。他把节俭做到了极至,他认为,生活节俭,可以安分养福气,可宽胃养神气,可省钱养财气。
1097年,62岁的他再次被贬海南琼州别驾,后改儋州安置,真的被贬到了天涯海角。海南岛在宋代还是一个尚未开发地区,隋唐以来,只有重罪朝廷官员才会被贬这里。一旦如此,基本无生还希望。他不可能不知道,但经历了多次起落的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在海南恶劣的环境中,他每日食芋饮水,赋诗著文,怡然自得。生活的艰难没有将这位不为生死得失之情所困扰的老人压倒,深厚的佛学修养和乐观旷达的天性使得他能随遇而安。他把被贬海南当作自己又一次难得的游历。他相信,不论怎样的“苦雨凄风”都有散去的时候,云散月明,天地澄澈,是因为天容海色本自澄清。在海南三年,他吞下了生活的苦涩,用坚定而豁达的心去面对生活的苦难,从中获得平静与安详。
“一蓑烟雨任平生”,“人间有味是清欢。”只有苏东坡,才能把达观、超然、洒脱印记在人生旅途上的每一步,让自己的人生自适、快乐,尽管时运不济、命运多舛。这难道不也是一种圆满的人生吗?
东坡书法独具特色,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朵奇葩。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同为宋代四大书家,并精于书论。其少年书法师承二王,并借唐褚遂良、徐浩墨本;中年转师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对李邕书法有浓厚兴趣。黄庭坚称:本朝善书者,苏轼当为第一。其代表作有《黄州寒食帖》《赤壁赋》《醉翁亭记》等,其《寒食帖》与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东坡擅长行书、楷书,由于东坡书法的高妙卓绝,自宋以来,一直被人们所珍爱并视为学习范本。北京故宫博物院、四川眉山三苏祠和全国多家博物馆珍藏东坡手迹墨本,影印体和字帖就不胜数了。
东坡书法的特色是追求一种“尚意”的书风,这与唐代“尚法”书风是一种背叛。他是宋代书坛“尚意”书风的开山之人。追求的是文采才学为根基的个体心性的自然流露,通过书法写出属于自己的那份闲情逸致,流露出属于自己的率真性情。他的书法是“无意于佳乃佳”,是他超然物外,意欲“乘风归去”精神的自然流露。他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他十分重视书法创作的气韵。《醉翁亭记》是东坡得意之作,欧文苏字珠连壁合,堪称“双绝”。《赤壁赋》为东坡游赤壁时撰书,楷书略带行体,书法稳健而流丽,气韵静穆,是东坡楷书水平最高体现,曾刻入《三希堂法帖》。
最能体现东坡“尚意”风格的当首推《寒食帖》,可以说,《寒食帖》的书法艺术语言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无愧于天下第三行书的称号。
《寒食帖》是东坡被贬谪黄州第三个年头的三月初七写下的两首诗。这天正是寒食节。
寒食节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它要求很简单,就是在这一天不许生火做饭,得吃冷饭。是日,淫雨连绵连绵,外面到处是一片泥泞,一片萧瑟。书家病后初愈,面对空灶湿柴,冷清至极,看不到出路和希望,感情沉郁、激忿、失意、屈辱、无奈之心交织在一起,乃授笔铺纸,倾泻内心感受。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堂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光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运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鸟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写《寒食贴》时,东坡情感波澜起伏。然前七行心境还是比较平和,书写中规中矩,随着情感逐渐激越过渡,用笔也沉着痛快,字形出现正斜交替变化,用笔无拘无束,率意奔放。书到后面,越发恣肆挥洒,特别是“哭涂穷”三个字,字形猛然放大,兀现读者眼前,让人产生强烈视觉冲击力,随着“死灰吹不起”全文戛然而止。此情此景,让人不忍卒读。纵观全幅书法,凝重与流动,豪放与平和有机地融为一体,那是书法至高的艺术成就。可谓是东坡的神来之笔。
东坡崇尚“书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观点,他说“吾观颜公书,未尝不想见其风采”。他心目中最好的书法家只推颜真卿。他认为颜真卿才是最符合儒家道德传统的正人君子。他主张书家要有学识修养,要从对书法形成的依附中解放出来,他认为书家的学识修养直接决定他的书法境界,他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绝不能尽妙”。东坡书法最能打动人的就是那浓郁的书卷气,而这个书卷气不正是源于他那洒脱的人格与深厚的学养吗?
再次仰视东坡头带斗笠像,我神色凝重。东坡的诗文、书法人品,都在很高的水平上彰显和丰富着我们灿烂的伟大的民族文化。我感到心的宁静和纯洁,开阔和壮大,同时也感到了人生的坎坷和苦难。
作者简介:肖寿光,广东吴川市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吴川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以杂文、散文见长,著有《绿草地》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