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地(图游徽州74)
(画家老湾到古蜀地采风)
2019年8月4日下午,吃中午已经2:20了,匆匆扒了几口饭,俞永前说带我去婺源龙湾大山上面的村庄看看,说这村以前有千来人,现在只剩十来个人。有千人居住,一定有文化基础,说不定能拍摄到比较好的墙头壁画;现在只剩下十来个人,说明村破败严重,反差有点大,值得去看看。
要去的村庄叫古蜀地,据说这里的吴氏是夫差后代,据吴氏宗谱记载,吴氏75代孙璘在宋代为躲灭族之灾从五城迁徙来这大山上定居,原地名苦竹,现名古蜀,感觉与蜀国有什么瓜葛一样。可能与徽州读音有关。
(老湾和村民交流,采集古蜀信息)
在大畈村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进山,只有2米来宽的盘山道陡立在眼前,车子挂一档都哼哧哼哧老吃力,要不是老俞坐边上,打死我一个人不敢往里走。
开了不足两公里,水泥路变成了石子路,偶尔从车底下传来“咣当”“咣当”的声音,明知石头刮底盘,也不敢松一下油门和方向盘,万一停下后滑,那可就完蛋了。
整整爬了7公里,突然眼前一亮,路平了,视野开阔了,居然还有梯田,还种了稻子,还有成片的古树,一层层民居掩映在一层层古树当中,呈现出从未见过的世外桃源。
在村口碰到一位妇女,她告诉我们村里住的人20个不到,她是最近才回家住的,说老公身体不好。我问她,是不是病得很重?她没直接回答,只说这里空气好,疗养好。她还告诉我们从村口土地庙边上可以去里屋组。
我们明白,里屋组就是里屋自然村。其实两村基本连着,中间就隔了一个鱼塘和一个水口。里屋村有十来户人家,全村没见到一个人,也没见到鸡和狗,村道上长满杂草,村中间房屋基本倒塌,村当中的杂树也已经长碗口粗,只有村口还有两三间房子还顽强地立在那里,可见这村已经很久没人住了。
(古蜀村一角)
这里梯田很让我感慨,我们老家梯田全退耕还林,二十多年不种稻子了,这里高山上,虽然平时只有十来个人,居然还耕田种稻子,勤快啊!
(古蜀村的梯田)
在村里碰到一位从村头往村尾挑小瓦的村民,叫吴自强,已经68岁了,一担瓦至少120斤,说是家里房子翻盖用。我说,这村当中房屋都倒了,村里都没人住了,你不跟子女出去住,还修房子干嘛?更没必要从山下弄新瓦上来啊,把倒掉的房子的旧瓦揭过来翻盖,不就行了?
吴自强说,嗯,那不行,旧瓦不牢啊。
聊了会儿才知道,说这村有人看中了要搞旅游,县里土地局都来量过、登记过了。
我说,那不会是农村宅基地登记吧?你这里要搞旅游,有什么资源呢?
他说这村庄好啊,有古树。说是每家给五六万块钱,让搬山下去,山下只给一块宅基地。让他这一说,感觉旅游还真有点影子啊。还是感觉不妥,给五六万块钱,只给一个块地基,房子盖不起来啊,老百姓怎么安家呢?再加上村民的田地还在山上,生产用品放哪里?不方便那。
说起这村的旅游资源,嗯,这村古树挺多,都是几百年以上的红豆杉、银杏、香樟和厚朴,挺好的。
下山的时候老俞告诉我,旅游的事很多年听说过,这些年过去了,不了了之。
是的,但把老百姓的味口吊在那里,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有诗为证。
苦竹山上水稻栽,
古蜀遗民承千载。
千年古树众成林,
难留古村次第衰。
风传此地兴游业,
去留山翁已徘徊。
但得东风过岭南,
里屋外屋山花开。
注:古蜀、岭南、里屋、外屋皆地名。
(老湾创作的古蜀春晓)
(敬请留言、纠错和转发)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