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语必称“先生”或“君子”的人物,有怎样的德行和高风?
作者:史遇春
这里,来说一说元末明初的一位人物。
这位人物是谁?
此人名叫陈遇。
陈遇,字中行,即世人所称之“静诚先生”;家居金陵(今江苏南京);生于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卒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洪武为朱元璋年号),享寿72春秋。
蒙元时期,陈遇曾任江东明道书院山长。
既然提到明道书院,那么,就顺便说一说书院的相关情况。
所谓书院,最早为修书、侍讲机构及读书、讲学之场所,执掌校刊经籍、搜求遗书、征辟贤才、辨明典章之事,并负责为皇帝讲解经典史籍。如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公元713年~公元741年)年间的丽正修书院(后改名集贤殿书院)。
后来,书院成为藏书、读书和讲学的场所,成为学术研究的中心。
唐德宗(李适)贞元(公元785年~公元805年)中,李渤曾隐居读书于庐山白鹿洞;至五代南唐烈祖(李昪)升元(公元937年~公元943年)中,朝廷就白鹿洞遗址,建立学馆,教授生徒,称庐山国学。
后周亦在太室山麓(在今河南登封)建太室书院。
至宋,书院大盛,庐山国学改名白鹿洞书院,太室书院改名嵩阳书院,另有睢阳书院、岳麓书院,号称“四大书院”。
书院创办者或为私人,或为官府。
宋仁宗(赵祯,公元1022年~公元1063年在位)之后,州学兴盛,书院日衰。
南宋孝宗(赵昚,公元1162年~公元1189年)之后,各地官员又竞相创建书院,书院几乎遍及全国各地。
书院的正式教育制度,据说,是大儒朱熹创立并在那个时代得以长足发展的。
书院有学规,学生分斋习读,书院供给宿舍、几案和一定食钱。
书院对学生的成绩考核,采用积分制。
元代的书院,或云更为兴盛,各路、州、府皆曾开设。
明初,书院转衰。
至王阳明(公元1472年~公元1529年)出,书院再度兴盛。
明代著名的书院有首善书院、东林书院。
后来,在东林书院事件中,魏忠贤尽毁天下书院,书院乃大为没落。
满清于京城及各省城亦设置书院,以导进人才、补充学校之所不及。
有云,满清入主中国之后,对书院所保存的元气,犹有余悸,故而,对书院有所抑制。后朝廷正式明令各省建书院,改采鼓励态度,书院渐兴;惟不分官立私立,皆受政府监督,不复宋元时期的讲学自由。
庚子[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之后,推行新政,清廷诏令全国,将书院改制为新式学堂,至此,书院制度全面瓦解。
朝廷对各书院均发帑金以资膏火,并命地方官加以稽查。
后来,一些书院还成为准备科举的场所。
总之,书院为社会培养出不少人才,对后代教育制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说完书院,再道一道山长。
所谓山长,为学官名(民间亦用此称);乃书院主讲,兼领院务之人。
唐代始有此称。
唐刺史孙丘置学舍于阆州北古台山,以尹恭初为山长。
五代时,蒋维东隐居南岳,在衡山讲学,受业者称其为山长。
宋初,学者依山林名胜创办书院,教授生徒,其掌教者亦为山长。
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命周式为岳麓书院山长。
其他书院的掌教者,或称山主;地以洞名者,或称洞主
南宋后期,山长多由州学教授兼任。
宋理宗(赵昀)景定(公元1260年~公元1264年)年间,改由吏部选派山长,待遇同州学教授,遂皆为朝廷命官。
元代,山长从学录、教谕中选拔充任;任满,经考试合格,可升为府或上、中州学教授。
明、清均置山长,总领书院事务,并兼讲学之事。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公元1736年~公元1795年)时期,改称山长为院长。
清末复旧称为山长。
清德宗光绪末期,各省改书院为学校,山长之称遂废。
除担任江东明道书院山长之外,陈遇还曾为蒙元的温州路学教授。
所谓教授,为官名。
蒙元于诸路、府和上、中州儒学、蒙古学、医学、阴阳学皆置教授,秩正九品至从九品;中央的蒙古国子学,设教授置二员,秩正八品;太史院、司天监、回回司天监等处,亦设教授,秩从八品至从九品不等。
元末社会大乱,兵祸兴起。
为了躲避战火,陈遇回到金陵。
元末乱世之中,朱元璋乘势而起,一番征战之后,他领军渡过长江,占据金陵。
驻守金陵之时,朱元璋或有寻访人才之举。
此时,曾官蒙元御史的秦从龙,向朱元璋推荐了陈遇。
那么,这位推荐陈遇的秦从龙又是谁?
秦从龙(公元1296~公元1365年),字元之,元代洛阳人,官至江南行台侍御史。
因避战乱,秦从龙弃官归去,居于镇江。
当日,朱元璋获知秦从龙为一时名士。在徐达攻打镇江时,朱元璋特意交代徐达,务必寻访秦从龙。
后来,徐达攻下镇江,并寻得秦从龙。
于是,朱元璋聘请秦从龙至其左右,朝夕问以时事。
其时,事无巨细,朱元璋均与秦从龙商议。
元惠宗(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秦从龙之子秦泽去世。秦从龙遂上请告归,同年病逝。
秦从龙向朱元璋推荐陈遇,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理由:
一、陈遇的孝行可嘉;
二、陈遇的才识过人。
接受秦从龙的推荐之后,朱元璋正式发送书函,敬礼征聘陈遇进入幕下。
据说,朱元璋在书函之中,尊称陈遇为老先生,并将他比作辅佐商汤的伊尹、辅佐西周的吕尚(姜子牙)、辅佐蜀汉的诸葛亮。(相关资料,可参看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十五《科场·孙蕡陈遇》)
陈遇接受征聘之后,朱元璋与他进行了交谈。
交谈的结果,朱元璋很是高兴,他高度肯定陈遇的见识与才学。
于是,朱元璋便委任陈遇管理军务,并让他出谋划策。
此后,朱元璋还会前往陈遇的居第,向他咨询机密事宜。
因觉陈遇可用,朱元璋授职陈遇为供奉司丞。
对此,陈遇辞让,并没有接受。
洪武初期,朱元璋曾向陈遇询问保国安民之计。
对此,陈遇上陈建议,他道是:
以不嗜杀人,薄敛,任贤,复先王礼乐为首务。
细看陈遇的建议,可以知道:
第一,大约,陈遇对朱元璋的个性是谙熟的。所以,在陈遇的建议中,他认为,必须推行的要务之中,第一件对策便是:不可嗜杀。不嗜杀,很多无辜的民众才有生存的机会。
第二,元末战乱,生灵涂炭、民生凋敝;那么,恢复养元、培植根基、使民众脱于苦难的良策,当然莫过于轻徭薄赋。
第三,政权建立,社会治理,没有人才,一切都是空谈;所以,任用贤才,乃是为政的根本。
第四,社会的安稳、秩序的井然,从历史的经验中,可以知道,恢复先王的礼乐,肯定是最重要的途径。
陈遇所述首务,凡对中国历史了解的人,都十分清楚:
这不但适合大明江山建立初期的政治需要;而且,这也几乎适用于一切社会的兴旺与发达。
这里,稍作延伸,在其他社会中,陈遇所陈述的首务,可变通如下:
第一,保证民众的基本生存权;
第二,减轻一切苛捐杂税;
第三,注重人才培养与人才的任用;
第四,培养民众的文明素养、提高民众的精神生活质量。
朱元璋登基之后,授职陈遇为翰林学士,陈遇辞谢不任。
此后,朱元璋给陈遇的特殊待遇是:
赐予陈遇肩舆,并安排校尉十人,抬着陈遇的肩舆,出入宫禁。
后来,朱元璋又除授陈遇中书左丞之职,陈遇坚决辞谢,不予就任。
当日,朱元璋御驾华盖殿,召陈遇入内,赐其就坐,命他草拟平西诏。
书成之后,朱元璋极度喜悦,当即赐宴,并赏陈遇金银、缎匹、衣服等物。
同时,朱元璋还除授陈遇礼部侍郎兼弘文馆大学士,陈遇又辞谢不就。
随后,朱元璋又授予陈遇太常卿(正三品)之职,陈遇仍然辞谢,不肯接受。
陈遇生病之后,朱元璋亲赐药物,还命令太医院的医官前去医治。期间,朱元璋钦赐陈遇褥被、粥米等物事。
陈遇病愈之后,朱元璋又授予他礼部尚书(正二品)之职,陈遇又坚决辞谢,未曾接任。
朱元璋驻跸奉天门,召陈遇入内,命其就坐,询问典章故事。当时,正值炎暑天气。看到陈遇受热,朱元璋赐他纱衣,命令內侍引领他入内澡沐,并赐宴。期间,朱元璋命令陈遇的儿子充任宿卫,陈遇继续辞谢,没有领受。
陈遇在朱元璋跟前所蒙受的厚待与赏赐,当时的公卿大夫之中,没有人可与其比拟、没有人曾经得到过同样的恩宠优遇。
其后,陈遇的病情再次发作,朱元璋还是命令太医院的医官前往医治。但是,这一次,陈遇未能痊愈,不幸逝世。
陈遇去世之后,朱元璋再三哀悼,赐予棺木、麻布、米钞等葬祭,并赐葬钟山。
当日,朱元璋在面对陈遇时,语必称“先生”,或呼为“君子”。(可参见《明史》卷一百三十五·列传第二十三《陈遇传》)
有人说,陈遇不做朱明朝廷的官,是因为他生在元朝;虽然他没有在蒙元朝廷做过行政官员,但是,他还是不愿意背弃元朝。
这完全是头巾语!
以君臣之道论定陈遇的行为,实在是牵强附会!
有人说,陈遇不接受朱元璋除授的官爵,是因为朱元璋威严、很难伺候(说白了,就是残忍嗜杀),所以,他不担任朱元璋治下的高官。
这话,多少说到了点子上!
但是,还嫌不足。
因为,在多少有些猜忌多疑的朱元璋眼中,陈遇的不仕,是真切的、是真实的,是没有破绽、是无法怀疑的。如果仅仅是惧怕朱元璋的威严而不做官,猜想,以朱元璋眼力,他肯定是会看得出的。试问,如果朱元璋看穿之后,他可能不会有所动作吗?
关于这一点,明人沈德符在其《万历野获编》卷十五《科场·孙蕡陈遇》中曾经提及:
当时的著名词臣刘基(青田)被毒死;宋濂(金华)忧惧而死;只有陈遇免于祸患。当日,朱元璋与陈遇的造膝之语,没有一句流传于世。以上种种,皆可见陈遇品德之崇高、见识之卓远。
沈德符的这一论述,基本精当。
其实,陈遇只做事不做官的行为,就载记所述其行事而言,大约如下:
一、或如朱元璋评价陈遇时所说:
士之有志节者,功名不足以介意。
这种精神高度,不但常人难以理解,而且会被趋炎附势、垂涎权势名位者讥嘲为虚假、作伪。
二、陈遇的高节,或许是其做人的准则。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他能够坚持自己的准则,自始至终,未曾改易。
关于这一点,后来者大可不必将其攀扯到忠臣孝子的话头上去。
朱棣夺权一事,不论别的,仅从旧时社会所遵从的道义上来说,他对国就是不忠,对父就是不孝;朱棣诛杀朱元璋、建文帝的忠臣,还要自己臣子对他忠诚,这本身就是个笑话、也是莫大的讽刺;朱棣之后,大明王朝再宣扬忠节,就是不断地在打自己先人的脸。
三、猜想,以陈遇的高品与卓识,他对朱元璋的性情与为人也是看得十分清楚的。他不做朱元璋朝廷的官,应该是出于真心诚意的。这种真心诚意,让心怀鬼胎的朱元璋非常放心。所以,朱元璋对他恩宠,是不需要夹杂戒心的,所以,陈遇能够善始善终。
本文主体,参照明人宋端仪《立斋闲录》一中的一节而成。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