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被摸”是正常心理丨人类本能的生理需求,却常被认为变态

说到“摸”和“抚摸”这种动作,人们往往会想到那些与“性”或者“骚扰”相关的行为。然而这属于一种误解,很多时候,对可爱的人和物、对于自己爱的人,这是一种十分亲密的行为。
在这种互动的过程当中,发生这一动作的双方也会产生更加亲密的关系。这是因为抚摸的前提就是亲肤的接触,这种行为的产生会让双方更加的亲密。
这种行为是一种源自本能的行为,而非是自主的想法。

想要被抚摸的欲望源自本能

我们可以试想,当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生活当中最亲密的人就是我们的父母,他们对我们表达爱意的方式往往就是抚摸、亲吻,所以潜移默化的,个体的内心就会认为这种感觉是一种表达亲密关系的记忆。
其实不仅是人类,就是其他的各种动物也都是这样,会通过抚摸、舔舐的方式来表达一种爱意,同样被抚摸的一方也会获得安全感。
所以相对于那些不同的个体而言,被抚摸得比较多的个体,在成年之后的发展会更加好,因为他们在成长过程当中内心会十分的安稳,不会被外界的负面情绪所影响。
相对的,那些不被经常抚摸的个体,则会认为外界的人们都是危险的、不可靠的,从而花费很大的精力在防卫上。

“被抚摸”能够满足个体的需求

之前曾经提到了亚伯拉罕·马斯洛以及他的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个体在处于不同年龄时,分别有不同的任务。
曾有科学家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那就是找到一只小猴子,将其与自己的母亲分开,然后重新为它们“安排”两位“新”母亲,一位全身布满荆棘,一位则是十分柔软、温暖的。但是只有那位布满荆棘的“母亲”身上才有奶水。
所以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小猴子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和那位暖和、柔软的“母亲”相处,并且进行一些撒娇的行为,只有当需要奶水时,才去寻找那位遍布荆棘的“母亲”。
那么在这种环境下成长成年之后的小猴子会失去性欲望,不想和异性进行交配,十分严峻。之后实验者将柔软的“母亲”改为了电动的,可以进行一些抚摸的动作,就改善了这一情况。
同样,在人类当中也存在这样的情况。
当婴儿年幼时,假如母亲很少抚摸他,那么在其长大成人之后,就会显得比较内向、胆小,甚至是怯懦,但改变之后则会变得正常许多。

正常的抚摸行为能够促进个体身心发展

其实说到最后,抚摸行为也就是一种比较亲密的身体接触行为,平日里人们的握手、搭肩膀等行为都是身体接触。
比如说很多关系很好的兄弟们,在见到对方的时候会给予对方一个大大的拥抱,然后经常以一种“勾肩搭背”的形象出现。
科学家们认为,这种近距离的身体接触是比较有助于个体心理发展的。比如当一个人处于失落当中时,来自兄弟的轻轻拍打肩膀会让其振奋起来。
研究人类神经的学者拉曼曾提出,身体接触可以通过人类的神经来传递,并且在众多的次数当中逐渐变得稳定。
所以恰当的抚摸行为可以让个体感觉到更加的舒适、更加的惬意。
总而言之,人类对于正常的抚摸行为的好感其实是一种人类的本能,也可以说是一种生理上的需求,满足这种需求是人类一种必要的任务。
儿时的人们,之所以喜欢被抚摸,是因为这种亲密的接触会让人觉得安心、踏实,从而更好地发育,在成年之后形成一种更加健康的人格。
当成年人经历这种行为时,会形成更加稳定、淡定的性格特点,从而更好地解决生活当中的各种问题。
别的动物也是一样的。经常的抚摸以及亲密接触会让代际之间的关系变得密切,也让经常被抚摸的那一方在之后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当然,这种所谓的“抚摸”必须是感情到了一定地步,双方都发自内心的行为,而不是像众多公共场合出现的那种所谓“咸猪手”。
之前一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清华美院的“吃豆腐”事件便是一种误解:对于故意的“抚摸”,人们之间存在戒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