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感病全书  序  凡例

这是一本中医外感病学的全书。

东汉末年,南阳张仲景写成了中国医学史上一部不朽的著作——《伤寒猝病论》。张仲景总结了汉代以前汉民族治疗外感病的实践经验,同时他建立了一个外感病的理论——六病理论,以六病理论为纲将前人杂乱无章的经验条文整理成书,从而把汉民族对外感病的认识从纯粹的经验提升到了理论的高度。

由于战乱,《伤寒猝病论》湮没了很长时间,至晋才被王叔和发现整理出来。其时,该书的某些内容已经不能为一般人所理解。于是,很自然的,就有人站出来为该书做解释了。第一位作注者为金*成无己。这位老前辈对《伤寒猝病论》其实不甚了解,对六病理论更是一无所知。就来个指鹿为马,说《伤寒猝病论》中所云的六病就是《内经*热论》中的六经,杜撰了一个六经论。一下子就把《伤寒猝病论》的研究引入了歧途。后来者循着成无己的思路,在歧路上竟然走了一千九百余年。

六经论造成了两个不好的后果。首先,六经论把外感病的辨治和中医学的辨证论治混为一谈,其结果是以辨证论治为灵魂的中医学至今还没有一本辨证论治的专门论著。其次,由于六经论不能客观地反映外感病的实质,以致于后世发展起来的温病学不能与伤寒学统一成为中医外感病学。

笔者一直是个六经论的怀疑者。经过三十余年的思索,终于罢脱了六经论的束缚。关于这方面的心得体会,我在2002年出过一本书——《解读伤寒》。此处就不再多说了。

在《解读伤寒》中,笔者曾提出二点建议:一,应该将伤寒学和温病学统一成中医外感病学。二,应该出一本中医辨证学专著。(笔者另有一书:《辨证与论治》)

笔者觉得自已还稍微有一点自知之明。知道以自已的学识和能力,完成以上的两件事情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虽然提出了建议,自己却迟迟不敢动手。

然而,要完成以上任务,执笔者得具备一个最基本的条件:他必须完全罢脱六经论的束缚。环观海内,有此条件者,唯林某人耳。经过五年的思索,虽然知道自己其它方面的条件不完全具备,也只好勉强动笔了。谚语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实乃无可奈何之举。

既然学识和能力不够,那就把条件放低点。所以本人为本书规定的任务是:为伤寒学和温病学的统一提供一条思路;为中医外感病学的创立做一点准备工作。

本书主要取材于张仲景的《伤寒论》和吴鞠通的《温病条辨》,间或采拮其他先贤有关外感病论述的内容,以“六病”为经,“卫气营血”为纬,交互编结而成为外感病学的理论框架,使外感病的任一病种、任一阶段都能在该框架中有一个确切的位置。

笔者自知资质愚钝,所以,不企望本书能达到如何水平,但求能反映中医外感病学的概貌,不负使命而已。如有赐教,则不胜感激。

此为序。

阿栋

2010/8/17

凡      例

*本书借用先圣张仲景之《伤寒猝病论》的框架扩编而成。体例亦依《伤寒猝病论》。

*全书分绪论和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少阴病、太阴病、厥阴病各上下篇共十三章。每病的上篇为《伤寒猝病论》的原有条文,下篇为近代中医学者治疗外感病的经验总结经笔者编撰而成的条文。

*《伤寒猝病论》原有条文的排列顺序系根据成都中医学院主编的中医学院试用教材重订本《伤寒论讲义》一九六四年版。条文的编号放在条文的后头。笔者赞同错简之说,所以有些条文会打乱顺序,不过一定会说明理由。

*六病下篇的条文以《温病条辨》的内容为主要来源,间或采拮其他先贤有关外感病论述的内容。然历代医书,汗牛充栋,笔者限于条件,接触到的只是少部分,所以六病下篇的内容肯定不能反映全貌。这点请读者注意並请谅解。若有赐教,不胜感激。

*下篇条文的编号,从1开始重新编排。条文的编号放在条文的前面。

*下篇条文的出处,都加以注明。标注的方式是(人名*书名*篇目名),如《温病条辨》上焦篇第五条就注以(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

*因为要依《伤寒猝病论》的体例,下篇所例条文的前面都要冠以六病的名称。另外,某些条文要拆解开来安排在不同的篇章中。窜改先贤的文字实乃对先贤的大不敬,然孔夫子云:“当仁,不让于师。”。况且,笔者此举实为中医外感病学的统一,先贤们九泉有知想必亦会谅解的。

*《伤寒猝病论》的条文大部分都容易领会,只是要过古文关。所以本书把条文语译为白话,这部分内容用“语译”标出。同时,笔者还谈了谈自已对条文的认识和体会,个人的意见不一定正确,这部分内容就用“讨论”标出。“讨论”中,保证做到两点,第一,不自己杜撰理论。第二,所需依据尽量从《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难经》中寻找。

*本书对《伤寒猝病论》条文的讨论只涉及外感病辨治方面。对条文中的辨证论治内容一般不作深入的讨论。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历代先贤已经进行过深入的研究,言论都很精彩,读者一一参阅可也。

*对下篇条文的解释,则是照抄历代先贤的原文,笔者不敢妄加一字。不过,有时会作一些必要的说明。

*本书对方剂除非必要,一般不作解释,读者参阅有关的书籍可也。

* 方剂中药物的份量,古今不同,笔者照抄原书,不作任何折算。读者参阅有关的书籍可也。

*为本书规定的任务是提供一条思路,而不是阐述观点。所以,有关问题只述其所以,而不究其所以然。欲知其所以然者,可参阅笔者另一作品《解读伤寒》。

(0)

相关推荐

  • 茶话《伤寒论》讲义,第06讲:《伤寒论》太阳篇总论、太阳篇首

    内容提要:讨论了两个话题,一﹒太阳篇总论:二﹒太阳篇首(条文1.2.3.6).太阳篇首分为4部分,①太阳篇提纲,②太阳中风,③太阳伤寒,④太阳温病. 朋友们大家好,这是"茶话<伤寒论& ...

  • 符英记录:我的中医人生(2月份)

    我的中医人生(1) 符英 2017年2月3日  春节在家,妈妈夜里不慎着凉,第二天出现大便次数增多,成形不溏,伴恶心欲呕.嗳气,头痛,全身乏力,偶有寒战,不思饮食,无鼻塞流涕.发热等不适.因她之前几次 ...

  • 辨证论治要领系列 谈之《经典的价值与学法(下)》--刘英锋

    写在前面 <经典的价值与学法>因为内容较多,分成了上下两篇.上篇发布以后,很多读者都迫不及待的想看到下篇的内容.现更新如下,以享诸位. 下篇:如何学好<伤寒论>? 上一讲我们谈 ...

  • 越是疑难杂病,越是从简单的辨证入手

    其实在买这本书前我就已经在中医在线听了马家驹老师的「左手伤寒,右手温病」的课程.马老师是本硕连读毕业,之后又去攻读温病学博士,加强自己对外感疾病的治疗水平.因此我认为马老师出这本教大家认识.走进胡老的 ...

  • 在变为咳

    ​在变为咳: 在变动为咳 相对正常 出现病变 就会咳嗽 肺气上逆 临症之时 咳嗽变化 根据上述 层层分析 已可初步 总结如下: 咳嗽治疗 先辨新久 再辨寒热 后辨兼夹 愿践行经典,求索不息 为广大病患 ...

  • 中医外感病全书  太阴病

    太阴病(上)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273) 语译 太阴人得外感病,腹胀满而呕吐,饮食不入,自行下利而且越来越厉害,少腹时时作痛,如果误用下法,必定会 ...

  • 中医外感病全书  太阳病(上六)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9) 语译  心下痞满,按之濡软,病人脉象关上浮的,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 讨论 本条之痞,不同于以上149条和151条所讨论之痞.上二条是寒热 ...

  • 中医外感病全书  太阳病(上五)

    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132) 语译 提问说: ...

  • 中医外感病全书  太阳病(上四)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101) 语译  外感病四五天,身体发热,恶风,颈项僵硬,胁下胀满,手足温而口渴的,用小柴胡汤治疗. 讨论 外感病四五天,身热,恶风 ...

  • 中医外感病全书  太阳病(上三)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 语译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津液耗损,病人烦躁不得安眠,只想 ...

  • 中医外感病全书  太阳病(下二)

    32.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 ...

  • 中医养生全书

    中医养生全书 <中医养生全书>是2011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申载镛.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6月1日 作者申载镛 装帧精装 开本16 页数576页 ISBN ...

  • 卜筮全书序    -明-姚际隆

    序卜筮全书 谈易斋重订 是书虽有旧本,然杂乱无序.今木坊敦(1)请百愚姚先生删繁补缺,迴(2)异他书,上可以阐(3)先圣之玄机,次可以探诸家之秘旨.读者幸毋(4)忽焉(5). 金阊(6)翁少麓(7)梓 ...

  • 入地眼全书序   -宋-静道

    序 入地眼全书 周兆熊序 同里茂才万君仁村,好学士也.自失怙后,为买山计,读<礼>之暇,究心地理,本之形势以立其体,参之河洛以妙其用,非寻常言青乌者所能逮.庚辰,余乞假南旋为先大夫卜吉.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