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晚年为何不敢衣锦还乡,荣归故里?
因在平定太平天国时立下盖世奇功,曾国藩被清政府封为一等毅勇侯、武英殿大学士,还让他担任直隶总督,两广总督,可谓位高权重。不过,看起来功成名就、风光无限的曾国藩,晚年却不敢衣锦还乡,更不敢回乡居住。
曾国藩晚年为何不敢回乡居住?原因如他日记中所说, “湖南必非安静之土”。当时,虽然太平天国已经平定,但他特别担心湖南再次发生动乱,因而带来杀生之祸。曾国藩与其幕僚赵烈文长谈时,曾国藩就说“方今多故,湘中人人以为可危,两舍弟方径情直行,以敛众怨。故吾家人屡书乞来任所,以为祸在眉睫”。原来,曾国藩的两个弟弟曾国荃、曾国潢在家乡强买田地,仗势欺人,民怨甚多,以至于祸在眉睫。这种情况下,他在湖广总督任上,把家人也接到了金陵。
不过,曾国藩家乡动乱,其家人仗势欺人倒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曾国藩更担忧的是当地因裁军和哥老会活动引起的动乱。
我们都知道,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后就开始裁军,这样做,一方面是自剪羽翼,避免拥兵自重而被清政府警惕,另一方面,也是怕湘军在哥老会的活动下发生哗变。
由于湘军在长期作战过程中,需要大量军饷,以一个营500多人为例,营官、哨官哨长什长、亲兵等的军饷,加上办公费,每月需要3000两饷银,而在当时,军饷并不是清政府国库发放,而是地方部队就地筹集。曾国藩无法筹集足够的军饷,因此出现大量欠军饷现象,而到了被遣散时,更无足够银两发给被遣散的官兵。
这导致的结果是,大量被遣散的官兵拿不到应有的工资,内心充满不满情绪,而这其中不乏哥老会成员。据王闿运在《湘军志》中记载:“哥老会者,本起四川,游民相结为兄弟,约缓急必相助。军兴,而鲍超营中多四川人,相效为之,湘军亦多有”。
可见,湘军中有不少哥老会成员,在他们的策动下,一些被遣返的湘军开始了一系列的“讨薪”斗争,甚至引起集体哗变。其中,鲍超率领的霆军在同治四年和六年,分别发生了两次“讨薪”哗变。随后,唐义训、金国琛部下湘军也发生闹饷哗变,而蒋凝学部甚至哗溃为匪,又给湘军、淮军以沉重打击。
这种局势下,同治五年(1866年),湖南巡抚李瀚章在奏折中说,“近又访闻各省撤回勇丁有以哥老会名目勾结伙党,煽惑湘愚,意图不法”。十年后,这种局势也并未好转,当时的湖南巡抚王文韶仍在奏折中言:“臣查前哥老会匪名目起自军营,沿及各省军营之勇,湘淮为多,自军务渐平,纷纷遣撤,会匪之患,侵及乡闾”。
除了哥老会的策动,当时一些回乡的官兵也游手好闲,骄奢淫逸,只靠着军营里积攒的军饷坐吃山空,直到返贫,再加上闹水灾,农耕无收,使得当地被裁的湘勇成了地方隐患。
这时候,左宗棠、郭嵩焘、刘蓉、王闿运等人都担心湖南要出大事,其中,刘蓉预测 “湖南之必乱,要不出三数年之间。” 曾国藩也不例外,他在家书中说,“人多言湖南恐非乐土,必有劫数。湖南大乱,则星冈公(曾国藩祖父,字星冈)之子孙自须全数避乱远出。”
在曾国藩看来,远离家乡,“全数避乱远出”成了大家迫不得已的选择。
参考资料:《曾国藩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