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晚年为何不敢衣锦还乡,荣归故里?

因在平定太平天国时立下盖世奇功,曾国藩被清政府封为一等毅勇侯、武英殿大学士,还让他担任直隶总督,两广总督,可谓位高权重。不过,看起来功成名就、风光无限的曾国藩,晚年却不敢衣锦还乡,更不敢回乡居住。

曾国藩晚年为何不敢回乡居住?原因如他日记中所说, “湖南必非安静之土”。当时,虽然太平天国已经平定,但他特别担心湖南再次发生动乱,因而带来杀生之祸。曾国藩与其幕僚赵烈文长谈时,曾国藩就说“方今多故,湘中人人以为可危,两舍弟方径情直行,以敛众怨。故吾家人屡书乞来任所,以为祸在眉睫”。原来,曾国藩的两个弟弟曾国荃、曾国潢在家乡强买田地,仗势欺人,民怨甚多,以至于祸在眉睫。这种情况下,他在湖广总督任上,把家人也接到了金陵。

不过,曾国藩家乡动乱,其家人仗势欺人倒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曾国藩更担忧的是当地因裁军和哥老会活动引起的动乱。

我们都知道,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后就开始裁军,这样做,一方面是自剪羽翼,避免拥兵自重而被清政府警惕,另一方面,也是怕湘军在哥老会的活动下发生哗变。

由于湘军在长期作战过程中,需要大量军饷,以一个营500多人为例,营官、哨官哨长什长、亲兵等的军饷,加上办公费,每月需要3000两饷银,而在当时,军饷并不是清政府国库发放,而是地方部队就地筹集。曾国藩无法筹集足够的军饷,因此出现大量欠军饷现象,而到了被遣散时,更无足够银两发给被遣散的官兵。

这导致的结果是,大量被遣散的官兵拿不到应有的工资,内心充满不满情绪,而这其中不乏哥老会成员。据王闿运在《湘军志》中记载:“哥老会者,本起四川,游民相结为兄弟,约缓急必相助。军兴,而鲍超营中多四川人,相效为之,湘军亦多有”。

可见,湘军中有不少哥老会成员,在他们的策动下,一些被遣返的湘军开始了一系列的“讨薪”斗争,甚至引起集体哗变。其中,鲍超率领的霆军在同治四年和六年,分别发生了两次“讨薪”哗变。随后,唐义训、金国琛部下湘军也发生闹饷哗变,而蒋凝学部甚至哗溃为匪,又给湘军、淮军以沉重打击。

这种局势下,同治五年(1866年),湖南巡抚李瀚章在奏折中说,“近又访闻各省撤回勇丁有以哥老会名目勾结伙党,煽惑湘愚,意图不法”。十年后,这种局势也并未好转,当时的湖南巡抚王文韶仍在奏折中言:“臣查前哥老会匪名目起自军营,沿及各省军营之勇,湘淮为多,自军务渐平,纷纷遣撤,会匪之患,侵及乡闾”。

除了哥老会的策动,当时一些回乡的官兵也游手好闲,骄奢淫逸,只靠着军营里积攒的军饷坐吃山空,直到返贫,再加上闹水灾,农耕无收,使得当地被裁的湘勇成了地方隐患。

这时候,左宗棠、郭嵩焘、刘蓉、王闿运等人都担心湖南要出大事,其中,刘蓉预测 “湖南之必乱,要不出三数年之间。” 曾国藩也不例外,他在家书中说,“人多言湖南恐非乐土,必有劫数。湖南大乱,则星冈公(曾国藩祖父,字星冈)之子孙自须全数避乱远出。”

在曾国藩看来,远离家乡,“全数避乱远出”成了大家迫不得已的选择。

参考资料:《曾国藩家书》

(0)

相关推荐

  • 清末湘军的鼻祖并非曾国藩|钩沉

    咸丰三年(1853)正月,湖南巡抚张亮基因保卫长沙有功,调任湖广总督.江忠源及其楚军在长沙保卫战中的卓越表现,令张亮基特别欣赏,特邀江忠源跟随自己去湖北.这时,曾国藩奉旨到长沙帮办团练.他是一个文人, ...

  • 统御江南,鄙视枪炮,称霸晚清的湘军到底有多强?清朝根本叫不动

    文/商学野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埋葬了200多年的大清王朝. 在这场革命中,南方革命党和武昌新军最先挑头,但没想到革命党没杀进京城,清朝最倚仗的北洋新军却成为了它的掘墓人.革命爆发次年,袁世凯以 ...

  • 高中华:肃顺与曾国藩集团关系述论

    清王朝是满洲贵族入主中原后建立起来的以满族贵族为主体的地主阶级政权,政权的性质决定了统治集团中满.汉地位的差异.满族入关后推行"首崇满洲"的政策.有清一代,掌"铨叙.勋阶 ...

  • 曾国藩:领导不作为,下属不配合,这样做才是最好的回击

    这是福传读书的第169期精神粮食 作者|邢福传 来源|福传读书(ID:fuzhuan_520) 哈喽,你好吖,我是邢福传~ 我们每一个人,在职场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不作为的领导,和一些不配合的下属 ...

  • 湘军窝里斗,沈葆桢背后捅刀,曾国藩痛心疾首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大清第九个皇帝咸丰盛年而逝. 曾国藩有些惴惴不安:咸丰和自己斗气十年,现在刚刚和他磨合好,不想竟突然驾崩.主少国危,自己和湘军的前途也吉凶难料. 局势的发展出乎曾国 ...

  • 曾国藩手握百万雄兵,为何不称帝?

    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县人(今属双峰县),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进京赶考,二十八岁便考中了进士,从此以后,他一步一个台 ...

  • 曾国藩晚年何以惶惶不可终日

    曾国藩32岁时给自己立下规矩,每日必做14项"功课",包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一本书没看完,不看其他书).读史.谨言.作(写)字--等等,其中有一条"写日记" ...

  • 刘邦晚年为何不处死吕后,来保障戚姬母子安全实在是不敢杀!

    如果喜欢文章可以点击关注即可,小编力求不让你们失望,每天都会更新哦!翻到这,请耽误您两分钟,让我给您带来精彩,我是[名字],记得多多支持哦.戚姬.刘如意母子的危险,完全是戚姬自己造成的.刘邦不可能不顾 ...

  • 曾国藩晚年吐血反思,绝不可抬举三种人,烂在心里只做不说

    曾国藩是历史上识人用人学问最为深厚者,他认为成功者的标志,首推懂得用人之道.曾国藩爱琢磨人,自有一套阴阳之术.但他也在帮助抬举这三种人身上栽过跟头,吐血反思,行走江湖,绝对不能帮助(抬举)这三种人,对 ...

  • 曾国藩晚年,全靠这四个字,练就一颗强大内心

    在一般人看来,"逆来顺受"是个贬义词,给人一种懦弱.不敢担当的感觉. 但是这四个字,却成了曾国藩取得人生成就和辉煌的法宝和秘诀,而且他晚年练就强大内心,遇事宠辱不惊,全靠这个方法. ...

  • 曾国藩晚年吐血反思:这三种人不可抬举,避免给自己招难

    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在识人用人方面,曾国藩自有一套方法,而且其准确度之高令人惊叹,后世都十分推崇.有统计说当时清朝1/4以上的官员都是他 ...

  • 张宏杰 | 曾国藩晚年深信命由天定

      张宏杰丨曾国藩晚年深信命由天定   道光年间,曾氏家运一直蒸蒸日上,而自从咸丰皇帝即位以来,曾氏家运之规律变为大喜与大悲交错:他好不容易盼到江西主考的差事,就遇到了母亲之丧.他刚攻克武汉田家镇,湘 ...

  • 徐向前元帅晚年为何不肯穿元帅服?他本人的解释让人神伤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这句诗告诉了我们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我们应该勤俭解决,不应该铺张浪费. 自古以来,朴实的中国人民留崇尚勤俭节约,或许,生活在当下的 ...

  • 曾国藩晚年为何没能退出官场

    同治六年(1867)九月十日晚,曾国藩与他的心腹幕僚及心爱弟子赵烈文(字惠甫)进行过一次长达数小时的密谈. 当时曾国藩心情非常不好,决意退出官场,赵烈文却反复劝慰曾国藩不能息肩,并建议他把妻子儿女兄弟 ...

  • 人到晚年,生活不能自理时,为何不建议去住养老院?

    人到晚年,如果你的出现生活不能自理时,建议不要去养老院!做儿女的要多看看! 前几天,我在问答里看到这么一个话题,内容是"人老了,生活不能自理时,要怎么办",里面的评论非常热闹: 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