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着孩子友好地面对世界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以特色活动为载体,创造有利条件,督促、鼓励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图为“六一”前夕,当地一位小朋友正在认真阅读儿童绘本。刘佳摄/光明图片

随着中高考对于孩子们阅读能力的考查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从小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帮孩子们选择好的儿童文学作品,成为广大家长们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语文老师,我试着梳理一下好的儿童文学作品所具有的共性与特征。

首先,好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够吸引孩子的阅读兴趣。孔子就意识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中外近现代的教育家们也在反复强调孩子们的个体差异。那就意味着,在选择儿童读物时,不能一味盲目地信任流行的所谓“必读名著”“必读书单”等等。照着名录购买一堆书籍,强迫孩子每天读多少,完全不顾及孩子的自身感受,这样不但不能够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反而会抹杀孩子那一点点刚刚萌芽的阅读兴趣。正确的做法是先带着孩子去书店、图书馆的“儿童读物”书架前,放手让孩子去浏览、翻阅,寻找自己的阅读兴趣点,家长再去购买相关的书籍。也有家长曾经表示担忧:孩子总是阅读某一类书籍,会不会限制他们的视野。当然不会。当孩子阅读了很多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之后,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促使他逐渐拓展自己的阅读范围和领域。

其次,好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够使孩子产生共鸣。有的儿童文学作品坦率承认并赞赏孩子天性中与生俱来的好奇、淘气、顽皮,甚至偷懒、耍滑等特征,使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看到自己的影子,在识别别人优缺点的同时,也关注到自己的优缺点,并欣然接受自己的不尽完美,努力成长,比如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有的儿童文学作品故事情节对于小读者来讲似曾相识,他们在家里、学校里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作出过类似的决定或与之相反的应对,通过书中小主人公的言行与表现及其结果,孩子们也在逐渐校正自己的做事方式,如果再遇到类似的情况,知道如何去处理才能达到最好效果,比如杨红樱的《女生日记》《男生日记》等;有的儿童文学作品语言简短,接近儿童的口语,像孩子自己在说话,很有代入感,非常适合作为孩子的初级读物,林格伦的大部分作品都有这个特点,特别是《吵闹村的孩子》和《小飞人卡尔松》;有的儿童文学作品语言生动优美,为孩子们营造了唯美的阅读氛围和阅读体验,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心灵稚嫩而敏感的孩子们看到、感到、想到却无法准确表达的各种美好事物与景象,使孩子们在享受阅读的同时也提升运用优美语言的能力,这类作品以格雷厄姆的《柳林风声》为代表。

最后,好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够培养孩子确立共同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跟孩子们说,眼光要放得长而远,价值观要定位得高而广。因为他们未来的舞台已经不可能局限于某一个国家和地区,他们面对的将是整个世界。这就要求孩子们必须拥有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包括平等、博爱、正义、和平、和谐、宽容等等。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中,这些人类共同的价值一定是反复出现并被赞美和强调的。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世界的未来。衷心希望我的一点浅见能够帮助我们的花朵汲取更好的精神营养,健康成长,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系北京市文汇中学语文老师、首都师范大学文学博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