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游徽州55:歙县向坑

只知道汪立武同学是绵溪的,听说我在做图游徽州专题,他就极力推荐我去他老家向坑看看,说随时准备带路。

向坑又叫向丰,可能是缘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高级社时社员对于向往吧。

我走了这么多村,向坑的传说故事是最全面的,要感谢这村一个叫汪正宏的后生,他根据村里老人的讲述收集整理成文,省了我不少精力。我就跑村里拍拍拍,就回来了,然后告诉汪立武,向坑我已经去过了。

向坑村人以姓汪为主, “赣州刺史迁向坑,向坑汪氏珙公始也。”七十七世赣州刺史字德玉之四子文志(七十八世)初入向坑,为汪氏始祖。

“向坑人活络”是有说法的。歙县城北汪满祠原有汪华墓地,过去向坑每年都有汪氏族人到该墓地挂纸。墓前有大殿,还有可容纳几百人吃饭的餐厅。向坑前去祭祀的人很有诚心善心,每次喝完僧粥无需僧人服侍,主动收拾碗筷,擦桌扫地。所以僧人和众多香客都称赞:“向坑活络。”所以这里各路人才辈出。

他们秉承“卖田卖地,卖不来手艺。”向坑历来工匠辈出。砖木石雕,裁缝油漆,一应俱全。近代江灶伍砖雕、汪金本木雕等出名,石工汪荣智等参加过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建设。汪春水从普通工人锻炼成出色的工程师,进驻坦桑尼亚支援铁路建设。汪恩怀也从普通工人成长为黟县工业局长。上世纪80年代初,向丰建筑服务站获批在屯溪成立,集多种手艺人才几百人,在黄山市多项大小工程中留下了不灭的脚印。

向坑村除了“手艺多”,还有“教书先生多”。解放前后,向坑有二三十名先生在周围乡村教私塾,汪沛然、汪翠山等把毕生奉献给了教育事业。新中国成立后,该村经大中院校培训的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数十人。除了“教书先生多”,向坑医生、护士也甚多。上世纪三十年代,我村汪受天获优等医学学士位,数十里范围内有疑难病症的都前来求医。

向坑村有一外号叫“向坑洞”。传说向坑村口两山夹一坞,古代进村道路必经坞间一天然洞穴。无论大人小孩,穷人富人,凡经过这一洞者,洞顶会有自然滴下一滴水到其头上。疾跑无一漏滴,立等多待不添,老少无欺,平等相待。一年,有个地理先生身穿烂布衣进了向坑,看见向坑村男丁很少,因为这里男人成年后大都要到汴梁城去做生意了。留守妇女深感凄漠。那地理先生则出一语:“打掉向坑洞,陷倒汴梁城。”经此人指点,向坑人就寻找黑狗黑猫。但“歙县无黑猫,江南无黑狗”,村民好不容易才从外地弄来了黑猫黑狗。地理先生让村民将黑猫黑狗在“向坑洞”内宰杀。随着狗猫鲜血溅起,“向坑洞”便消失了。恰时,汴梁城就遭到了塌陷之灾。观音菩萨预知此事,急变术一老翁背一姑娘,从汴梁城西门向东门外逃去,那姑娘不断哭喊“救命”。沿街有旁观看热闹者,也有紧跟追赶“凶犯”抢救姑娘的人。追到东门,眼看“凶犯”将被擒拿,瞬间“凶犯”和姑娘都不见了。这就是在“向坑洞”消失的一刹那,天昏地暗,大雨倾盆,汴梁城下陷成湖,只是那些见义勇为者逃过一劫。

传说,十七岁的朱元璋曾托钵流浪到过歙县。一次,他从坑口乌龙坑上山,来到漳岭山漳岭寺。他刚到寺前,顿时山摇地动,这下土地神被惊动,深感来人非凡,而此地风水龙脉见尾不见首,承受不起此高人,即令寺院主持谢绝朱元璋停留。朱元璋不畏艰辛,翻山到了向坑村毛竹山山顶。此时夜幕降临,已习惯风餐露宿的朱元璋搬了些石头,搭成简易的山舍,吃了些野果即入睡。不多时,他被阵阵雀声闹醒,随口说:“此地夜晚也有只能蹦不能走的麻雀叫唤,这不叫‘麻雀山’!”原来,同样是土地神知道此处承受不起这位高人,即让麻雀催促他尽早离开。毛竹山因此得名“麻雀山”。其石舍门口有一方土地至今寸草不生,传说是朱元璋早起时滑了一跤,此地植被遭破坏之故;也有传说是因他在此处撒尿所致。该石舍至今踪迹尚存,这里夏日无蚊虫叮咬,冬天地气温暖如春。传说,朱元璋离开麻雀山后,即上了向坑北山顶的大天寺。

大天寺原有一位主持名尚洪,其修寺讲学,弟子众多,吃斋念佛,致力成就道业。他修行造诣甚高,外出做法事也自带炊具粮菜,从不沾荤。圆寂近时,他嘱众弟子:“我佛在心中,静坐七七四十九天即可成佛,望将我肉身留于寺中。”言毕闭目盘膝而坐,不吃不喝。但静坐至四十八天,一巨大蟒突然从梁上向他蹿来,声响巨大,但他无动于衷。那蛇绕到尚洪背上咬了一口,他不由自主地动了一下身子,终修成正未果。其尸肉腐烂,众僧将其骨置于寺堂大瓷缸中并封盖保存。其“活佛”因“文革”遭破坏,而其大瓷缸至今仍在民间保存。

其后,余老三是大天寺西院主持,为向坑近代人所熟悉。他修行悟道,武功过人,慈悲度众,弘化一生。向坑北山数十亩地原属大天寺所有,每年秋收后向坑承租人即担粮到寺交租。余老三热情接待,提供饭食。余老三主持之时,一位名称详师的僧人驻大天寺。解放前后,向坑村民汪叙森因家破人亡被逼上了大天寺,详师安排他看管寺院。汪叙森的曾侄汪永法(现年67岁)8岁亡父后也曾由叔公收留于寺中。汪永法至今仍能回忆起大天寺大殿朱红大漆抱柱,六脚的案桌、精致的木鱼的情景,和水筒担水、火烤野果、林间挖笋等生活片段。1962年,汪叙森病危,被抬回向坑后去世。大天寺因火灾及文革破坏,至今面貌全非。但大天寺历经鼎盛与衰落的历史进程,承载着内容丰赡的历史文化信息,至今流传着许多神奇的故事。

向坑村西北山上和漳岭山村土地交界处,有一地叫“三眼井”。 “三眼井”地理特殊,可见卞县之水汇径,属龙水宝地,很早就有寺院建筑,而且六县香客不断,香火异常兴旺。传说该寺末期,有多名美女香客进殿后接连失踪,民即报官府。官府派员暗访,终发现有美女香客在佛前祭拜时,被暗设机关击中即跌落井下。三口井的井下建筑宽敞,房室间间,被陷下的美女一个个被邪念僧人霸占。官府精心策划,通知寺院代收购大量木柴,堆其寺院四周,待官府派人起运。木柴堆毕,官府派人夜晚点火烧柴,寺院在大火中荡然无存,寺内大多数僧人被烧死,少数逃出去上了大天寺。现今地里的“三眼井”遗迹尚存,井内的秘密待人进一步揭开。

向坑村口有一座拱桥叫石狮桥。传说桥边原有一对石狮,以前是嘴朝本地集镇深渡,尾朝向坑。意味着“吃深渡,拉(排泄)向坑。”那时向坑人丁兴旺,经济繁荣,远近闻名,超过名镇深渡。一天,有一屠夫半夜从邻村杀完猪回村,到石狮桥看见桥头田里有一对猛兽正在舞打追嬉。惊吓之时,拔出杀猪刀一把,用力投掷而去。其一狮种刀,跌入坑中;另一狮受惊吓停在田边。但两狮定位均发生了变化:狮嘴朝向坑,尾朝深渡了。此后向坑被“吃”走上穷路,深渡因受“拉”肥日渐富裕。

距石狮桥不远,就是向坑观音堂。其神鹿香炉的故事流传至今。一年,邻村洪济田里经常发现有动物黑夜去吃麦苗。一天晚上,村民联合追赶,追到向坑观音堂口,其动物不见了,走进观音堂,看见案上有一香炉。该香炉鹿的形状,而其口中正含着新鲜的麦叶。追赶的村民愤怒地将鹿香炉摔于地上,它竟变成了一滩血。所以人们称其为“神鹿”。观音堂道士郑无照武力非凡,后继道士“文革”前未断道场活动。每次产金活动,方圆百里妇女前来参拜,并捐米豆和灯油,都冲着观音堂之神灵而来。

传说古代有个名叫罗隐的秀才,以乞丐身份游历江淮各地。一天,罗秀才来到向坑村,乞讨到一油坊。油坊榨工师傅刚吃完主人带来的午饭。带料来加工的主人见来者衣衫褴褛,很是可怜,便将饭篓里仅剩的一碗粟米饭递给罗秀才,而主人的娃盯着碗里的饭,又饿有馋。罗秀才吃着难咽的饭菜,便问:“你们村为什么多见苞芦粟米,难见大米?”,主人回答:“我们山多平地少,只有极少田可中水稻。”罗秀才眨眨眼,然后抬头望望群山,说:“只只山坞都有水,只只山坞都有田!”罗秀才挥筷一指点,向坑各山坞出现了层层梯田,土肥水足,向坑人山坞田也种上了水稻。

罗秀才吃完饭,看见一群群蚂蚁在油榨里搬食。喷香的粉料和油枯,引来千军万马的抢劫。罗秀才心感不平,对蚂蚁说:“农民长年辛苦吃不上多少油,你们竟然要来抢,快快回去!”话音刚落,蚂蚁们即空手而归。从此到现在,虽然蚂蚁几乎无处不有,唯独油坊里不见蚂蚁踪影。

油坊里堆放着农民带来等待加工的桐子、芝麻、菜籽和黄豆,打油师傅用油撞撞击扦头发出吃力的喊号声,从榨槽中流出的油却欲滴不滴,主人暗暗祈求好的出油率。罗秀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面对木榨喃喃自语:“大(指桐子)有油,小(指芝麻、菜籽)有油,不大不小(指黄豆)没有油,慢慢打慢慢流。”罗秀才的谶言,似乎预言了各种油料的出油率。

(本文摘录汪正宏的向坑的岁月与村梦)

《记向坑溪上残雪》

20190409

残墙一截晒瘦雪,

陈砖半壁溪上垂。

白发犹忆千秋事,

青阶步高万人随。

上一村:深渡

下一村:绵溪

(敬请留言、纠错和转发)

(0)

相关推荐

  • 安徽歙县 有一个坐落在高山的千年古村

    竹岭村是一座独特的村庄,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大野.安徽歙县公路旁.离歙县县很远,在云层深处,在山脊上.要看到整个古村,人们必须驾车穿越大山,走到更高的地方. 可能是因为山中有许多竹子的缘故,才有竹岭村这个 ...

  • 16年春节徽州地区央视节目歙县篇①《记住乡愁之歙县许村行义传家》

    16年春节徽州地区央视节目歙县篇①<记住乡愁之歙县许村行义传家> 司马狂/文 徽州的形成是因了中国历史上历次的中原战争,这里被群山阻塞,天然形成了庇佑百姓的屏障.而在当下,亦是因为徽州的闭 ...

  • 【司马狂说徽州67】徽州歙县许村的一门五博士

    【司马狂说徽州67】徽州歙县许村的一门五博士

  • 雪景|徽州冬游图鉴

    2020年马上就要过去了,黄山和古徽州次第迎来了今年的第一场雪.今年是如此的悲欣交集,期待这茫茫大雪掩盖一切荒诞美丑,喜怒哀乐.     来吧,来饱经风霜的大徽州,斗转星移之间时光荏苒,再回首已是一年 ...

  • 【徽州.行走】昌溪密川,一群蜜蜂引飞出的山村

    密川,一群蜜蜂引飞出的山村 (密川村全貌) 明朝中后期,歙南昌溪人丁兴旺,沿着昌源河繁衍成上村.中村和下村.中村,就是如今的昌溪村,吴姓聚居:下村是周邦头,周姓发脉:上村则是沧山源脚下的那一片,当时叫 ...

  • 图游徽州23:风水宝地慈坑

    慈坑在我的印象中似曾相识,但这次在老徽杭公路上绕了半天才找到这个村庄,离公路挺近的,村庄不小,在当今冷落山村中,它算还有点人气. 进村有一座石板桥,只是现代的人在石板桥上又浇了水泥,成了进村的公路,稍 ...

  • 图游徽州(53)歙县正口

    那是在上世纪的1979年,我有幸走出大山来到县城红卫场,当时叫歙县中学红卫场分部,很快又改成歙县第一中学,因为有好几个和我一同考入这个学校的还有几个岔口那边的同学,就是在这里第一次听说有个叫正口的地方 ...

  • 图游徽州57:歙县安梅

    据说歙县是个很有文化的地方最近跑了一些地方,发现在一些地名的处理上真找不到文化的感觉,这不,绵溪不知哪个地方,找安溪又找不到,终于找到一个叫安梅的,说这就是安溪.郁闷! 安溪是个很有历史的村,我们一行 ...

  • 叶家坑(图游徽州63)

    叶家坑是个已经消失的村落,就如现在有些村庄正在消亡,只不过它走得早点.         去叶家坑有两条道,一条从武陵进山,一条从石碛从志坑入坞.我偶居石碛,当然从石碛入山.          我是四月 ...

  • 洽社唐坑(图游徽州76)

    8月11日,在几个美女同学的陪同下,我们驱车前往洽舍,至于去哪个村,一路上都没想好,这当属于盲游.     过了德愗堂,发现路边有个村标"张村村",感觉有点怪怪的,叫"张 ...

  • 石屋坑(图游徽州84)

    石屋坑是休宁县境内的一个很偏僻的山村,但每当人们提起这个村庄时,我肃然起敬.红军北上时期,这里是皖浙赣省委所在地.1935年4月,皖南红军独立团和地方游击队按省委要求以石屋坑为常驻地,在这里建立了党支 ...

  • 萌坑岭石壁墙(图游徽州86)

    (图为2014年修缮石观音工作照) 萌坑岭是歙南人到芜湖宣城,绩溪旌德做生意挑米的必经之道,更是绩溪.旌德徽商经深渡乘船到上海.江浙做生意的必经之道,是徽商古道.古徽州的交通主要是新安江水路,食用盐主 ...

  • 湘东桶坑(图游徽州91)

    离开会还有点时间,我让湘东村的村干部陪我去他们村看看.     湘东桶坑就在牯牛降后山,曾经牯牛降风景区想开发后山,路基都修到了桶坑山脚下,过河的桥都已经建好,但不知什么原因停下了. (老湾写生创作的 ...

  • 彭龙合坑(图游徽州99)

    邂逅合坑纯属偶然. 我和老周约了一起去另一个老周扶贫的叶田村,考察这里的一条古道,看有没有保护开发旅游的可能,对方开出的诱惑是叶田一位叫叶甜梅的饭店老板娘专程回村烧饭接待我们,说那手艺-- 我们从黄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