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防病于未然,中医带你击破六大病因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大致可分虚、寒、湿、滞、瘀、闭六种状态,体虚、正气不足是外邪侵入、诱发疾病的根本原因。如果能及时发现疾病的蛛丝马迹,尽早进行对症处理,可有效阻止疾病的发展。到底,处于上述六种状态的老人,该如何进行调养呢?

各种病理状态可相互转化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朱晓峰指出,虚、寒、湿、滞、瘀、闭皆为人体疾病的常见状态,六者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或成为相互之间的加重因素。因每个人的体质及所处地区的水土特点不一,造成上述病理状态的变化规律多样,而且表现形式也会有所不同。

“尤其是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加上熬夜、烟酒过多、饮食不节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会导致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越来越多。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学会‘见招拆招’,将虚、寒、湿、滞、瘀、闭逐个击破。”朱晓峰说。

治虚,分清“气血阴阳”

朱晓峰指出,虚是指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的表现,涉及到气、血、阴、阳四种因素。中医认为,治疗虚证当以食疗徐徐进补,而非采用过于“猛烈”的方式进行调补。

其中,气虚者多见气短、声低、懒言、神疲、乏力,适合在食用黄芪、太子参、党参的基础上,辅以山药、白术,可发挥健脾益气的作用。血虚者多见面白、舌淡、脉细,适合以大枣、枸杞、熟地、当归、阿胶进补。阴虚者多见盗汗、五心烦热,适合食用沙参、玉竹、麦冬调补。阳虚者多见畏寒怕冷、腰膝酸软,当以羊肉、板栗、生姜进行“热养”。

治寒,辨别“湿热”

寒是指感受寒邪或体内阳虚阴盛的表现。体内湿气重浊者,受寒后容易演变为寒湿之证,表现为水肿、肥胖、关节肿胀,可用砂仁、豆蔻,以温阳化湿。

“此外,寒湿体质者通过生姜煮水泡脚的方式进行调理,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朱晓峰表示。

治湿,分辨“内外”

朱晓峰分析,从中医的角度看,治湿前应先分辨清楚自己到底是属于内湿、还是外湿。人们长期涉水、淋雨或居住在潮湿处,就会导致外部的湿气入侵,此乃外湿。而饮食不规律、酗酒等行为,则会导致脾胃失调,产生内湿。

不管是内湿、还是外湿,老人想要根治疾病还是要先养脾,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湿气重的问题。在饮食上,我们可以适当食用薏米、赤小豆等祛湿之品。加上定期运动,帮助身体排汗,即可有效化湿。

治滞,先行“气”

如果湿气无法及时排出体外,日久就会引起湿气内停、气血不畅,造成气滞,并以头晕、胸胁脘腹胀闷、胁肋痛为主要特征。

朱晓峰认为,治疗气滞问题,可用陈皮、佛手、山楂等理气之品,进行对症治疗。对于经络淤堵严重者而言,可寻求针灸、推拿等具有行气活血功效的中医外治疗法的帮助。

治瘀,从“血”入手

当气滞日久无法缓解时,又会引起血瘀。血瘀的老人,可见出血、瘀斑、舌暗,或因瘀血壅积于经脉或器官之内,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针对这类情况,老人可由中医专科医生对特定穴位施行拔罐疗法,从而促进患处局部的血液循环。在饮食上,以丹参、田七、川芎、玫瑰等进行对症治疗,同样是不错的选择。

治闭,求医刻不容缓

朱晓峰强调,闭证是六者之中最严重的一种情况,临床表现为神志不清、牙关紧闭、双手握固等中风表现。

面对闭证,患者家属必须马上呼叫救护车,将患者送院急救,切忌自行处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