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作家 || 庞尔锋 ◆ 再下老汤
庞尔锋,作家,学者。山东省首批齐鲁文化之星,现供职于临沂科技职业学院。
再下老汤
周六,清晨梦醒,感觉一丝寒意袭来,马上意识到,又到了冬日下汤的时节了,哪怕没有漫天的大雪,半卧温泉也应是一件极其惬意的事情。
说走就走。就去那一个沂河岸边凝结着万千恩怨情仇的古汤老镇。那古镇叫做汤头。当年我在那个镇子的北部学堂读书,一到冬天,晨光未显的早晨,每每看到这一个座落在汤河之上的镇子,几乎整个被棉絮状的白雾笼罩住,偶或看到飞檐一角,恍若海市蜃楼,让人产生无限遐思。
也许是天意,也许是地缘,这里注定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不见史传,但民间的传说,这个地方,即使是一街头老妪,也会是一说一箩筐。孔子见郯子,此处尚有夫子沐浴入典处;始皇东巡,车马经行处,还有车庄辇庄的村名碑立于沂河岸边。那一年给《老家汤头》一书作序,深夜伏案,寻微探幽,突然发现,当年苏轼,任职密州(今诸城市)知州时,经过汤头古镇,留下温泉诗歌一首。清代板桥,青州潍县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清风拂袖,辞官回老家扬州,路经汤头,是否温泉一浴,不得而知。但我愿,耿介如斯者,一池清泉洗去尘世烦扰,亦是不错的安排。
温泉沐浴,万不可称为“洗澡”,那样会让汤头古镇人笑掉大牙的。准确的说法,叫作“下汤”,老镇上的人,天寒无事,喜欢一壶热茶,在汤池里呆上一天半天,他们叫着“泡汤”。老镇人认为,镇子为汤神奶奶庇佑,出入汤池要有很多忌讳,轻声细语自不必说,神灵面前应该有的样子。古镇下汤,水热一定不要说水热,要说“水大”,“大”就是好,汤神奶奶听了高兴,逋一下汤,百病全无。
古镇下汤,一定要下“老汤”。世上汤泉万万千,前些年汤泉泛滥,有点热水就叫汤泉的地方比比皆是。听过一个笑话,说是西北某乡,山里有泉,一富商投资开发温泉项目,一年之内,硫磺和蓝矾就用了一拖拉机。正宗温泉,必位于地壳运动断裂带,天然矿物质丰富,具有强大的养生康体功能。全国四大甲级温泉,杨贵妃“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华清池尚不在之列。汤头温泉,四甲之首,谓之华夏第一汤毫不为过,正是这个原因,我多次在不同场合呼吁,要保住千年古镇中华头汤的名节,还曾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汤头-头汤》,以明心迹以正其名。
出门沿着沂河滨河大道北行,时有薄雾,若隐若现,越往北走,雾气越大,这很正常,湿度大、地温高的所在,严寒时节雾气自然要大。可是,进入汤头地界,白雾弥漫,似乎快看不到前方不远处的车灯闪烁,几次要打退堂鼓,又一想,当年东坡居士、板桥先生是何等的决绝,在凄风苦雨中昂首前行,即便迷雾重重,也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何况,在汤头,曾经,艰难中,为一方教化,竭才尽智,付出了所有。那一年的12月14日,一辆河北的拉钢管的大货车把一介文人撞出十几米,居然毫发无损安然无恙,那一次,我相信了:头顶三尺,必有神灵,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一次,我依然相信。
静卧老汤,池水清清,一碧到底,水面上升腾着温热的水汽。水中,五脏六腑变得极为舒爽通透,像被熨斗烫过的丝滑的绸缎,骨头此时也跟着松酥起来,脊椎腰椎所有的不痛快全部消失得无影无踪。华清水滑,白居易一定是体验过的,古镇老汤更是如此,下汤常客知道,老汤沐浴之后,是不必涂抹任何雪花膏一类的,即使是寒风吹过,老汤客也无需担心皮肤发紧或者皴裂。
在古镇,有大大小小的好多汤池,但真正称得上老汤的,一定位于河边,大河一般是自然伟力撕开的口子,亿万年的地壳裂开,一股温泉水就送给了有福的人们。今天,在老汤,一缕不著,毫无牵挂,所有的凡俗扰攘随雾气飘散而去。温水轻抚之下,静静地体味着人与自然,更多的体悟,是自己与自己。
今天,来古镇下汤,本来是去御汤苑,惜乎疫情原因,那里今年没有开业。转向古汤源,还好,开门如故,还是老价钱,三十八元。据说,这两处老汤原汁原味,似乎更符合我们这一类原创型作家的性格。
两个小时的浸润之后,打开厚厚的门帘,不知什么时间,外面已是阳光灿烂,来时的弥天大雾,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走出老汤大门,已不见当年路面的沥青和突兀街旁的现代化路灯,阳光下,青石铺街,泛着幽古情调,大红灯笼,一个小篆的“汤”字让人悠然浮想。这情景,就是我多年前无数次的构想和呼喊,今天突然在眼中变成现实,即使不是传统文化的守望者,也会高兴于修旧如旧的文化传承,要比凭空造出一个假古董好上很多。
冬日的艳阳,温暖中带着一丝清爽,行走在古镇老街,举目远望,行人如织,通往河岸的十字路口,站着一位清瘦矍铄的老者,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昂头吟哦,是板桥?是东坡?还是哪一位不知何世说不出名姓的贤者?
走到街头,回望古镇,还有那位老者,已与灿烂的阳光融为一体,一派金色。
主持:李铁峰
审核:王永生
校稿:李铁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