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紫关河街,那即将消失的栈楼

三边古镇荆紫关的清代五里长街(因其极盛于明清,也叫明清五里长街),声名远扬,而与五里长街相邻的丹江河街,却鲜为人知。

丹江河街位于清代五里长街西边,与五里长街平行,有许多小巷可直通河街。其实,五里长街与河街的许多店铺,多为一家店铺,两面开店。货物下船,先至河街,后在五里长街面铺销售。中间,只隔几进几出的庭院而已。

荆紫关丹江河街的形成,早于清代五里长街。在西汉时期,荆紫关就已成小集,始名草桥关。南方许多物资,要通过“丹江通道”,运往长安。这时,荆紫关河运码头已发展到上、中、下三处。到了清朝中期,荆紫关的河运空前繁荣,商业同时达到鼎盛时期。“帆樯林立,绵延十余里”。南北各地的商人云集于此,形成了三大公司、八大帮会、十三家骡马店和二十四家大商行。丹江河街的初期为码头。光绪年间初步形成二里河街。河街临河而建。其建筑风格与清代五里长街迥然不同。这里的建筑,依着地势,用木柱立地,建成许多清秀隽永而又风格迥异的吊楼。河街上有专为船工、客商服务的饭馆、酒楼、旅店上百家。船泊河上,拾级而上,至阁楼酒家,望着江面上半睡半醒的百舸,把酒临风,岂不快哉?

随着丹江上游河道的堵塞,荆紫关丹江河街已名存实亡。河街上原有上、中、下三个较大码头,现在只有中码头存留。许多吊楼栈阁,眯忪着眼帘,昏昏欲睡。随着时间推移,吊楼下,丹江河道已向西移,河街下面只剩下茫茫沙滩,真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21世纪初期,淅川县兴建武当山水电站,大坝锁丹江。丹江河水又沿着丹江古道,款款而流。现在,站在河道中码头门楼往下看,一条宽4米、深2米的石砌大渠,自北向南,为河街增添了新的生机。在荆紫关西头,已经重新恢复的河街依水而建,气势磅礴,秀色可餐。在不久的将来,大渠里,小型游船穿梭。河街上,大红灯笼高挂。那沉睡了多年的吊楼,将浓妆艳抹,迎接四方游客。

游荆紫关清代五里长街,如同饮一杯芳香的茶,品味清代遗风的芬芳;读荆紫关丹江河街,如同品一坛陈年的酒,在苦辣酸甜中细嚼那陈年的芳香,在醉意朦胧中,编织那断断续续的梦!

荆紫关丹江河街,旧时船工们心灵的客栈,未来游客温馨的家园!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约稿电话:13569243979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