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五十岁写的一首诗,最后四句堪称经典,表达对生命的领悟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类”,他不慕名利,不求富贵,自绝于喧嚣尘世,归隐于山林间。看似孤独,实则洒脱,他也是拥有粉丝最多的诗人,后世额大咖几乎都以他为偶像,李白、王维、韩愈、白居易,王安石、欧阳修、苏轼、辛弃疾……哪一位都是响当当的角色,都是他的迷弟。然而这些后世的故事,陶渊明是不知道的。当时的陶渊明也有自己的苦恼,他的精神世界是矛盾的,生活是拮据的。没有固定收入,辞官在家内心仍旧不甘。于是在五十岁那年,陶渊明写了一组诗,表达对生命的感悟。

《杂诗十二首·其一》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这首诗起笔即命运之不可把握发出慨叹,读来使人感到迷惘、沉痛。继而稍稍振起,诗人执著地在生活中寻找着友爱,寻找着欢乐,给人一线希望。终篇慷慨激越,使人为之感奋。全诗用语朴实无华,然而内蕴却极丰富,波澜跌宕,发人深省。

人生苦短,世事无常,这应该是陶渊明此诗的立意。人生在世,就如那无根的木,无蒂的花,又如那田野里被风吹起的尘土。随风流转,随波逐流,早已不是本来的模样了。这种很颓废的人生观,恰巧是陶渊明对人生的看法。既然生命无常,那就要今朝有酒今朝醉,于是陶渊明表明了自己及时行乐的观点:来到世上大家都是兄弟,何必在乎骨肉之亲呢?有行乐的机会就要抓住,有酒喝就要与邻居一起分享。这是明显的“享乐主义”,有着浓烈的趋乐避苦的欲望。

最后四句堪称千古经典“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很多人用这句来自我勉励,人生正是苦短,才更要珍惜时光,努力奋进。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陶渊明在自然中发现了纯净的美,在村居生活中找到了质朴的人际关系,在田园劳动中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想一想陶渊明的人生经历,能有这样的感慨真是正常,既然工作不是喜欢的,又何必执着,不如趁活着,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哪怕是归隐山林,哪怕是忍受贫苦,只要是自己热爱的,就不枉白活一场。虽然我们的生命都是被动选择的,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主动选择自己生活,走什么样的路,做什么样的人,实现怎样的人生价值。

生命来之不易,是脆弱的,也是短暂的。很多我们习以为常

,觉得寻常的事物,在此刻都会发现原来生命如此珍贵,如此幸运。那些不起眼的东西,竟然都是生命的馈赠。茫茫宇宙,人类如此渺小,既然死亡无法避免,那就要有向死而生的勇气,感激生命的获得,从容面对生命的不可预知,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奋斗和奉献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