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88,胥浦

南北朝中期,北方为北魏,南方为齐、梁,齐梁皇帝都是萧姓,算是一家。这段时间南北方基本没有战争,双方和平相处,各自发展经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幼年登基,成年后推动了一场巨大变革,因为有一些汉化的因素,被后世的汉族文人誉为“汉化运动”。

其实中国历史上的变法基本都是一个目的,就是把地方、民间的权力和财富收为国有,有数的几次变法确实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但最后还是演变为最高权力者对权力和财富的攫取。元宏在位时,北魏政府、元氏皇族可以强制执行这些政策,鲜卑贵族和汉族百姓尽管心怀不满,还没有力量和决心反抗。

公元499年,年仅33岁的元宏挂了,25年后的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北魏爆发北方六镇叛乱,以鲜卑贵族为主的军阀蜂起,中原大乱,十年后的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

北魏内乱的这个时间段,萧衍于502年建立梁朝,取代了同宗的萧氏齐朝。萧衍年轻时是一个文学青年,加之笃信佛教,和北魏的强力集权不同,萧衍登基后让渡了部分权力给贵族阶层,整个社会比较和谐稳定。杜牧诗中说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中很大部分的佛寺都是萧衍在位时修建的。

社会稳定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梁天监六年(507年),析海盐县东北境置前京县,今张泾河以东地区属前京县,县治在金山北麓,应该就是东晋的康城。

北魏内乱,导致大量中原百姓逃往南方,就在北魏分裂为东西魏的梁中大通六年(534年),又分海盐县东北境置胥浦县,其地东至张泾,西抵长泖,北达横潦泾,东南至海,县治在胥浦里。有说胥浦里就是今天的干巷镇,也有说是在胥浦塘边的马新村一带。

今天的胥浦塘沟通浙江平湖和上海金山,全长8.7公里,在吕巷镇姚家村对岸汇入掘石港。

此处是几条河的交汇处:北边的掘石港、西来的胥浦江、东去的后桥江、南流的惠高泾

跨过惠高泾上的双姚桥,来到千年农耕的姚家村,马新村在南边

过了栖凤港,进入马新村地界

路边一栋老宅竟然是庑殿顶,主人家姓张,据说老宅有一百年历史,祖上为官七品。庑殿顶是皇家专用,一品大员建了也是谋反罪,想来这栋建筑的上限不会早于辛亥年

道路的尽头是胥浦净寺,但也看到了胥浦庙的牌子,窗口居然有一个弥勒模样的知客僧,好奇地问他:这是胥浦庙?里面也供奉伍子胥?他说这是胥浦庙,只供奉佛家菩萨。我有点迷惑,但寺门紧闭,无法一探究竟。

和吴地很多地方一样,带胥字的地名都会联系到伍子胥,如果属实的话,这位吴国重臣是够忙的,当然伍子胥原本就是介于半人半神之间,他的神奇我们凡人确实无法想象。

寺院西墙外是掘石港南支,这艘驳船再向北行驶五百米,就是胥浦塘了。

网络上说:胥浦塘是一条人工运河,民间传说是伍子胥主持挖掘,原为东西走向,由于杭州湾出海口封闭,改道曲折北流。胥浦塘是吴越争雄的产物,在客观上起了沟通太湖与浙江西部诸水的作用,使上海西南部上游来水在杭州湾分流入海,对于联结沪杭航运至今仍具重要意义。后人感伍子胥之德,自汉唐以来就立庙祀之。今栖凤村(马新村)胥浦塘畔尚有伍员祠(俗称胥浦庙)遗址。

梁武帝萧衍是南北朝期间最长寿的君王,活到86岁,在位47年,近半个世纪。如果不是被侯景围在台城饿死,他活到一百岁是很有可能的。如此长的执政时间,最初帮助他治理这个国家的良师益友都先他而去,他渐渐失去了对人对局势的判断能力,在佞佛的气氛中低估了人性中的恶,使侯景、萧正德的内外勾结得以成功,造成南朝最惨烈的侯景之乱。京畿一带的吴越大地惨遭屠戮,人口锐减。

梁太清三年(549年),萧衍去世那年,(侯景)分吴郡海盐、胥浦为武原郡,随即胥浦县撤销,并入前京县,很显然经过一场大乱,胥浦失去了作为一个县的人口基础。胥浦县仅存在15年,之后再没有恢复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