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阳谋:明知是坑不得不跳,最后一个至今无人能解
古往今来,不管是开疆扩土,还是治理天下,谋略是不可缺少的。而说起谋略大家会想到什么呢?比如诸葛亮、《孙子兵法》等等。谋略也有分类,它有“阴谋”和“阳谋”之分。阴谋指的是暗中执行,出其不意的计谋;阳谋则是说在现有的条件基础上,真大光明的改变局面,让你明明看得到却无法破解。
阴谋的实施通常要暗中进行,做到保密,通常也用于贬义。而阳谋刚好相反,很多时候都表示褒义。但是,阳谋的实施前提有一个门槛,那就是实施方要有足够强大的实力,如此才能让对方明明看到目的又无法破解,而且还只能按照制定的路线走,最最重要的还是实力。与阴谋不同,阳谋所接受的后果通常都是好的,也是实力强大后最优选择。就拿我们今天生活来说,商场促销活动就是阳谋。
今天笔者为大家介绍一下,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四大阳谋,其中几个,至今都无人能破。
第一个:二桃杀三士
这个计谋是由晏子提出的,在春秋齐景公时期,齐国有三位大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这三位每个战功彪炳,但是都恃功自傲。晏子就看出了其中利弊,建议齐景公早日除掉三人,但齐景公又害怕三人势力,于是晏子就来了一招“二桃杀三士”。三人自然是无法平分两颗桃子的,于是晏子就让他们功劳,谁功劳大就可以吃桃子。于是三人就开始相互比较功劳,先是公孙接和田开疆报出自己的功劳,拿了两个桃子。然而古冶子则认为自己的功劳最大,但没分到桃子,于是气的拔剑指责二人,当古冶子说出自己的功绩之后,二人就自感羞愧让出桃子自尽,古冶子看到二人自尽,也对自己先前的丑态感到羞耻,于是也当场拔剑自刎,就这样兵不血刃就除掉了三个威胁。
“二桃杀三士”最重要的就是利用了三人争功的心理,但同时也利用三人自恃的“君子之风”。如果他们不争不抢,而是自省其身,懂得一个“让”字,那么三人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第二个:围魏救赵
这个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吧,其实“围魏救赵”即使阳谋也是阴谋,阳谋的一面是孙膑真的派兵去攻打魏国国都大梁;阴谋一面则是:庞涓不知道孙膑的意欲何为,是为了“救赵”还是直接攻取魏国,于是庞涓只能撤退救援。
其实孙膑这么做风险是很大的,如果庞涓一意孤行坚持攻破邯郸,那么结局会不会有所改变呢?其实孙膑早已经料到一点,那就是庞涓出动攻赵,必然会倾巢而出,此时的魏国防御空虚,齐国就可以直取魏国,反而对齐国的利益更大。那么庞涓撤军回守的话,齐国也不会亏损什么,也没有什么利益,而且可以与赵国交好。
这就是阳谋,就是明确告诉你我的目的是什么,你无力改变现状,必须要跳进设计好的圈子。孙膑的胜利还是在于运筹帷幄,讲庞涓和魏王的心理掌握的一清二楚,所以才能让这个阳谋成立!
第三个:挟天子以令诸侯
“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每个王朝末年都有发生,但是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曹操,以至于我们直接把“挟天子以令诸侯”和曹操画上等号。其实,“挟天子以令诸侯”严格来说并不算阳谋,曹操也是凭借着强大的实力来获取成功的。曹操只是接触天子来获取一个名义上的“正确”,天下诸侯哪一个不知道这天子是虚的?但碍于曹操势力强大,这些诸侯也是无人敢不从。但是遇到强势的诸侯就没有办法了,比如孙权、刘备,他们有着强悍的实力,就根本不吃这套。
第四个:推恩令
“推恩令”被誉为千古第一阳谋。这是为什么呢?在战国结束后,秦国建立起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王朝。然而,因为秦国太过于强势,虽然统一了六国,但是秦朝存在的时间太短了。而汉朝建立之初就是延续了秦朝的制度,集权制度和分封制度二者一起使用,但是汉朝初期的诸侯势力却很强大,对于汉朝的地位时时刻刻都存在威胁。
于是,在平定了战乱,维护了中央地位之后,“推恩令”就立马发布了。这个千古第一阳谋专门针对人性的弱点,再加上大汉强大的实力,各路诸侯都不得不接受推恩令。而正是这“推恩令”一点点的瓦解了诸侯的实力,让地方权力一点点向中央集中。如果说秦始皇开启了中央集权,那么汉武帝则是真正的使用了中央集权,瓦解了分封制度。
这个千古第一阳谋的策划者是主父偃,“推恩令”不仅昭告天下告诉所有人,大汉皇帝要削弱诸侯国,而且还让诸侯心甘情愿接受,除了诸侯王的长子不情愿之外,其他世子都开心接受,而诸侯王也不用担心自己的儿女为争夺家产而争斗。
这才是真正的阳谋,明知道自己的势力会被一步步削弱,但是却乐意去做。但是,这一切还是得建立在强大的实力之上。汉朝初期,为了安抚开过功勋和皇亲贵族。于是不得不实行“郡国制”,后来才慢慢的改成了刘氏宗亲藩王制。在“七国之乱”时,周亚夫直接直接给了诸侯王势力致命一击,而后推出的“推恩令”则是给各地诸侯王判了死缓。
汉武帝敢推出推恩令,其实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七国之乱”被平定,这时已经为中央权威奠定了基础。如果“推恩令”在此之前推出的话,那么效果必然相反,大有可能汉室江山会有一场大乱。这也是阳谋可怕的地方,利用自己的强大的实力作为基础,专门针对要害,慢慢蚕食,从古至今,都还没有出现过能够完美解决推恩令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