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宗教源流史》伊斯兰教之四十五:东南非及西非的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之四十五:东南非及西非的伊斯兰教

1874年,埃及消灭苏丹富尔苏丹国,统一了整个苏丹。埃及殖民当局为了削弱带有民间宗教色彩的伊斯兰地方宗教势力,在这里推行现代主义的宗教改革政策,哈特米教团因顺应埃及人的统治而迅速发展为全国性的组织;过去一度兴旺的沙曼尼教团痛恨殖民统治开始与当地宗教习俗融合,导致逐渐衰弱和日益地方化。这时,英国势力也开始向苏丹渗透。

1881年,苏丹伊斯兰教沙曼尼教团导师穆罕默德.艾哈迈德自称救世主" 马赫迪" (阿拉伯文原意为" 被引上正道的人"),号召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圣战,发动武装起义,反抗英、埃军队的入侵。经过4 年的浴血奋战,推翻了异族统治,在恩图曼建立了马赫迪王国,实现了苏丹的政治统一。1885年6 月,马赫迪去世,其得力助手阿布杜拉继任马赫迪的职位,改称哈里发,定都喀土穆。苏丹成为封建的神权政体,政教合一的制度得以确立。
  在起义过程中,马赫迪为了适应斗争的需要,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教义。他仍奉《古兰经》为最高经典,但主张对伊斯兰教义进行改革,遵循自己的启示录和律法。其启示录和律法的核心是信仰和服从救世主马赫迪。马赫迪教义注重禁欲主义,提倡衣食俭朴。为了规范信徒的行为举止,马赫迪参照伊斯兰教法,提出了一系列的规定、戒律和禁忌,其中包括:禁止偷盗、饮酒、吸烟,违者分别处以断手、100 鞭或80鞭;实行共产制,一切财物归公,由马赫迪分配,犯叛国、饮酒、抽烟等罪的人的财产都归国库;禁止举行婚丧之礼,禁蓄长发、痛哭死者和用草书写信;除战时外,一律步行,不得骑马;此外还要求信徒规避嫉妒、傲慢和疏忽礼拜三种" 邪恶" ,遵守贫困和圣战两大" 美德"。另有十戒,其内容主要是针对妇女的条款,如披戴面纱、不得索要大量聘礼及按时礼拜等。马赫迪起义促进了伊斯兰教在苏丹的进一步发展。
1898年,英国拉拢埃及一起入侵苏丹,马赫迪起义失败,参加起义的马赫迪派教徒遭到残酷镇压。但此后马赫迪派一直仍是苏丹最大的伊斯兰教派。1899年,苏丹沦为英埃共管,实际上处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英国人以北纬9 °界,把苏丹北部划为伊斯兰教区,南部划为基督教区,从而加剧了苏丹南北民族和宗教信仰上的对立,为后世埋下了纷争的种子。

  

埃塞俄比亚在穆罕默德时期,就有人信仰伊斯兰教。16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曾占领了马萨瓦等沿海港口。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伊斯兰教长期影响的加拉人和厄里特利亚人的一部分相继皈依了伊斯兰教,使伊斯兰教在社会中占有了一定的地位。意大利的殖民统治建立后,为了削弱非穆斯林安哈拉人的抵抗,曾利用和扶植伊斯兰教势力,许多民族为反对安哈拉人也改信了伊斯兰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