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蓄势待发,为何突然叫停?一封绝密电报改变了战局

1951年8月,志愿军总司令彭老总经过精心酝酿、反复研究后,正式签发了发动第六次战役的预备命令。

这场战役比前五次战役的规模都要大,布置在一线的志愿军部队就多达8个军之多,同时要出动空军参战,在安东至平壤之间赶修了三个机场。

志愿军后勤部队也想尽了办法、付出了极大努力,已为第六次战役准备了一个月的弹药和弹药。

一切迹象表明,大军蓄势待发,一场声势浩大的战役即将打响……

然而令很多人感到奇怪的是,攻击命令却迟迟没有下达,最终甚至取消了战役命令。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原来,就在志愿军千军万马即将行动之时,一封从朝鲜开城发来的绝密电报,让最高指挥部断然叫停,终止了第六次战役,使整个战局为之改变。

起草电文的人就是后来的开国上将、当时担任志愿军副司令员的邓华。

邓华和志愿军参谋长解方当时正在开城参加停战谈判,他们根据在第一线掌握的敌情,精辟地分析了发动第六次战役可能出现的前景。

他指出,如果我军凭借现在的装备和力量攻击敌人,有可能出现三种结果:一是我军攻破敌阵,歼敌一部分;二是我军攻破敌阵,将敌人赶走;三是敌阵未攻破,而我军不得不撤出战斗。

邓华认为,无论出现哪一种结果,都会给我军带来不小的消耗和伤亡,对我军非常不利。

但是,如果想办法让敌人离开其阵地,主动向我军发起攻击,那么我军凭借现有装备和力量可以打垮并部分歼灭敌人,并不会付出太大的代价。

他对几种可能,利害得失,都作了分析,意见很明确:即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应进行第六次战役。

不打大的战役,并不是畏敌,而是采用尽量减少损失的方法消灭敌人。

邓华同时向彭总和最高首长建议:不进行战役反击,尽可能地作战术上反击,推前接触线,更好地了解敌人阵地防御情况。

作为一名前线指挥员,对上级的战役计划提出自己的建议,对邓华来说不是第一次了,但是像这样在战役即将发起之前,从根本上否定一个战役方案他还是第一次。

更何况,第六次战役的计划是经过最高首长批准的,是彭总精心组织和计划的。

因此当邓华在电报上签署自己的名字后,心头如同压上了一块大石头。

没想到,最高首长接到邓华的报告后,同意邓华的看法,决定停止发动第六次战役。

他还对邓华提出的进行战术反击的意见很赞赏,并对彭总说:邓华同志的意见值得认真考虑。你计划一下,9月份可进行此种战术反击。

后来,最高首长将这种战术性反击作战形象地比喻为“零敲牛皮糖”。

不少军事专家都赞同一种说法——停止发动第六次战役是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对敌作战指导思想一次极为关键的转折。如果继续实施,极有可能让志愿军陷入更大的被动。

要知道,在第五次战役期间,中朝两国军队共投入14个军的兵力,目标是歼敌5个师、将战线推至北纬37度。

然而,由于志愿军后勤补给跟不上,而且美军装备占据太大优势,使得志愿军虽然在战役的第一阶段夺得一定的胜利,却并没有能够对美军一个整团以上的部队实施歼灭。

当战役进入第二阶段后,志愿军歼灭了韩军4个师的大部,部队推进到汉城北郊时,却因为难以保持较强的攻击力,不得不调头回撤。

经过了前4次战役的交锋,美军已经摸清志愿军作战一般只能持续大约一周时间的攻击能力。

当志愿军后撤时,韩军6个师和美军7个师疯狂反扑过来,把志愿军的第二十七军、第二十军两个师和第六十军的一八〇师,截断在“三八线”以南。

第二十七军和第二十军的部队浴血奋战,杀出重围,大部脱险,而第六十军一八〇师则遭受了较大损失。

第五次战役的情况足以说明,凭借志愿军当时的装备和力量,想要达到大规模歼灭敌人,甚至把敌人“赶下海去”的“速胜”目标是很难真正现实的。

邓华后来分析道:对敌军的力量估计不够,而对我军力量估计过高,在战役布置上企图过大,口张得大,打得远,反而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邓华认为,就中朝两国军队所占之地而言,已经算得上是小占便宜了。如果能巩固住现有阵地,将是抗美援朝战争较好的结局。

总之,邓华要求放弃第六次战役的这封绝密电报,使志愿军的战略思想为之改变,也让最高统帅部重新调整了战略思想,改变了整个战局。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志愿军以令人赞叹的魄力抛弃了传统战法,开始了长期阵地防御战,这在我军战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志愿军停止第六次战役准备后,美军时断时续地向志愿军发动进攻。志愿军以坚守防御为主,成功地顶住了美、李军的夏季攻势。

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在阵地防御战中创造歼敌近80万的骄人战绩,是运动战时期的3倍,同时我军的损失也大大减少。

当时停止进行第六次战役是痛苦的,后来作战的成功又是喜悦的,彭总为此感叹地说:“邓华是个好帮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