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明军攻下北伐攻下鲁豫

徐达攻占了沂州后,朱元璋考虑到益都(今山东青州)位于鲁山之北,南面又有大岘(xiàn)山作为屏障,古称济水以南之天险,较难攻克,于是派人谕示徐达:下一步如欲进军益都,应先遣精锐将士控扼黄河要冲,断了元朝的援兵,这样益都就孤立无援,攻之必克;如益都未能攻下,那就转攻济宁和济南,二城攻下以后,益都、山东势穷力竭,自可不攻自下。徐达遵照朱元璋的诏命,派韩政率兵一部扼守黄河要冲,切断山东元兵增援益都之路,张兴祖率兵一部由徐州沿大运河攻取东平、济宁,自己亲率主力继续北上。徐达挥师轻而易举就攻克益都,元宣抚使普颜不花战死。徐达乘胜连下寿光、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昌乐、高苑等,接着又连克济南、登州、莱阳等州县。

与此同时,张兴祖也相继攻下东平、东阿、济宁等地。北伐军所到之处,元朝的官吏和守将纷纷归降。朱元璋担心再发生像王宣父子降而复叛的事件,十二月间连续三次派人至徐达、张兴祖军前传谕,命令他们将降官、降将解送应天,由他亲自安置。1868年二月,常遇春率部以云梯登城,攻下坚拒数日的东昌(今山东聊城),于是让全军屠城掳掠焚烧而去。其他县城听闻后皆开门投降。

1368年3月,仅仅4个月内,徐达基本占领整个山东,俘虏元军3万多人。攻略山东期间,徐达用兵得法,部队势如破竹,没有一场败仗。徐达打的太出色,连朱元璋都怕他因此过于骄傲。朱元璋对徐达的书信写到:“胜利太多,就会骄傲。请将军自勉。”

山东平定后,徐达、常遇春按照朱元璋拟订的作战计划,挥师河南。北伐军于是进入北伐第二阶段,攻打河南一方面翦除大都的羽翼,同时攻克潼关控扼住元大都的户槛。为此,朱元璋特命汤和从福建北返浙东明州,为北伐军运输粮饷;令康茂才率兵北上济南,以加强徐达的兵力;令征戍将军邓愈率领襄阳、安陆、江陵等地驻军攻取南阳以北州县,以牵制和分散元军主力,策应徐达西取河南府路。洪武元年(1368年)4月,徐达从乐安率师回济宁,然后自郓城引舟师溯黄河而上,直趋汴梁。邓愈也率襄阳等地驻军北上进攻唐州(今河南唐河)及南阳。徐达大军锐不可当,迅速攻克重镇开封,元将李克彝弃城逃往洛阳,不敢迎战。徐达兵至汴梁东北的陈桥,元将李克彝尽驱汴梁军民西逃河南府路,陈州守将左君弼与竹贞率部投降。邓愈则攻占唐州、南阳。徐、邓攻下汴梁、南阳后,对洛阳形成了钳形攻势。

徐达占领汴梁之后,号令三军修整一番,继续朝着洛阳进军。可是当徐达的大军即将抵达洛阳的时候,恰好遇到了元朝守将脱因帖木儿。脱因帖木儿是王保保的弟弟,当时的王保保正在和关中的李思齐、张良弼等人交战,苦于两线作战,于是将山东地区的军事指挥权交给了脱因帖木儿。可是,那曾想到脱因帖木儿在山东地区几乎无力抵抗就逃亡了河南之地,山东之地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全部沦陷。也许是脱因帖木儿觉得愧疚,当徐达的大军准备开赴洛阳的时候,他带领五万大军屯集塔尔湾准备拦截徐达所带领的大军,并且屯集全部兵马驻守塔尔湾构造战略防线,脱因帖木儿如此部署,一旦前锋部队被冲散,大军便会立马迅速崩盘。

也许是出于对于蒙古骑兵的自信,也许他仍然坚信蒙古骑兵仍然是普天之下最具有战斗力和冲击力的部队。然而这一次的交战,将会成为他一生当中的噩梦,一场令他刻骨铭心的亡国之梦。驻守在塔尔湾的脱因帖木儿也许觉得自己五万大军屯集于此,就是拖也能活活的拖死徐达的大军。可是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常遇春就带领着骑兵部队奋勇当先的冲进了敌阵,在元军二十名骑兵的围攻之下,张弓搭箭射杀了敌军先锋,彻底打乱了这五万大军的阵营,常遇春带领骑兵迅速朝着脱因帖木儿的中军大帐奔袭而去。常遇春的勇猛超出了元军所有士兵的想象,他带领的骑兵左突右冲,打的元军的前锋部队没有一点点的还手之力。

徐达看着脱因帖木儿的阵营被常遇春冲垮,开始带领大军迅速扑向了脱因帖木儿的部队。大军长途奔袭五十里之地,脱因帖木儿最终带领这残兵逃亡了陕州。随即再次带领军队进入了关中地区,投靠了在关中镇守的李思齐。元军五万大军被击溃,驻守在洛阳城的阿鲁温自知大势已去,献城投降。至此,河南之地也同样被徐达的北伐大军以犁庭扫穴的姿态一举荡平。此时对于徐达来说,目前最为重要的便是拿下潼关之地,以潼关之险来扼守关中的援军,彻底让元大都成为瓮中之鳖,那么拿下元大都也就指日可待。

当北伐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中原的时候,元朝统治集团还在大打内战。1368年正月,元惠宗下诏给扩廓帖木儿,让他统率冀宁、真定诸军渡河直捣徐州和沂州,说他如能夺回山东,挡住北伐军的攻势,“则职任之隆,当悉还汝”。但扩廓帖木儿仍拒不奉命。于是元惠宗就命中书左丞孙景益在太原设置分省,命前已投向朝廷的原扩廓部将关保带兵驻守,以挟制扩廓帖木儿。扩廓帖木儿派兵袭据太原,尽杀朝廷所置官吏。二月,元惠宗下诏削夺扩廓帖木儿的爵号和食邑,命秃鲁、李思齐等东出潼关,讨伐扩廓帖木儿。北伐军趁着这个大好机会,下山东,取汴梁,元朝守将望风降附。李思齐、张良弼一看大势不好,赶紧派人去见扩廓帖木儿,声明他们出兵不是出于本心,并弓兵退守潼关。元朝统治集团的内战,为北伐军的顺利挺进并攻打大都,提供了良好条件。

(0)

相关推荐

  • 彭城之战:刘邦的惨败,楚汉之争正式进入相持阶段

    攻下了楚国的首都彭城,对于汉王刘邦来说,是一场巨大的胜利.刘邦率领诸国联军近六十万一路深入楚国,攻下彭城,为他成为天下霸主打下了良好基础.这一路过来,可以说是一帆风顺,锁紧如入彭城的联军上至统帅,下至 ...

  • 北宋出兵35万征伐西夏,连战连捷,却因一衙内作祟,导致满盘皆输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九鱼亭 字数:3304,阅读时间:约6分钟 编者按:每当提及宋代历史,有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西夏本就没有立国的基础.其实宋代人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多次想彻底解决西夏政权.本文要说的就是 ...

  • 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徐达,从蒙元手中夺回北平和太原,却因烧鹅而死

    在元末农民起义战争中,起义军内部也并不是那么和谐,数个势力全都割据一方谁也不服谁,但最后胜出并且完成统一的,却是当时并没有太大优势的朱元璋.如果说朱元璋能建立明朝谁的功劳最大,那必然是一直追随他南征北 ...

  • 朱元璋派徐达统兵北伐,攻取山东各地,元朝大都失去南面的屏障

    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67年)十月二十一,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统兵出发,开始北伐. 根据朱元璋制定的北伐战略,北伐军第一阶段的目标是:攻取山东,"撤其屏蔽"(<明太祖实录&g ...

  • 东征西讨,大明王朝统一全国

    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开始统一全国.当时明政府仍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大量元朝残余势力仍活跃在北方,而南方则有广东的何真.四川的夏政权和云南的蒙古贵族梁王把匝刺瓦尔密等割据势力.朱元璋为统一全国,派出重兵 ...

  • 察罕帖木儿围攻汴梁,刘福通拼死抵抗,三路北伐军为何没去救援?

    元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初,元将察罕帖木儿图谋夺回龙凤政权的都城汴梁.五月,调遣秦.晋元军会师汴梁. 夺下汴梁的外城后,察罕帖木儿在城西的杏花营坐镇指挥,"诸将环城而垒",在 ...

  • 历史故事——金军两次攻宋后开封城破

    我们昨天讲到宋徽宗思来想去,决定将皇位禅让给太子赵桓.可是不管徽宗怎么禅让.大臣如何劝进,赵桓就是死活不肯.在此期间,堂堂太子哭得死去活来,还多次昏厥.赵佶一咬牙,让人将他抬上龙椅,接着就是群臣朝拜. ...

  • 历史故事——土木堡之变(下)

    朱祁镇御驾亲征瓦剌的大军从大同撤退后,蒙古军立即派遣阿剌知院部的两三万人在东南布阵(位置在今天官厅水库湖面),然后从北面独石口南下进入土木堡设伏,截断了明军退入居庸关的归途.而也先主力大军则是几乎秒杀 ...

  • 历史故事——朱棣接连亲征北伐

    上一回说到,朱棣御驾亲征北伐鞑靼阿鲁台.1410年(永乐八年)明军在飞云山大战中击破五万蒙古铁骑,于是鞑靼向明朝称臣纳贡.从朱棣首次北伐作战可以看出,明军在每一次作战之前,都首先弄清楚蒙古军队的位置. ...

  • 历史故事——岳飞第二次北伐

    绍兴五年(1135年)冬,由于南宋的军事实力在历次的战争中逐渐增长起来,南宋朝野上下要求北伐收复失地的呼声变得强烈了,宋廷于是在军事上作了一番部署.宋廷将全国军队统一改称行营护军,张俊部为中护军,韩世 ...

  • 历史故事——再一次北伐失败的开禧北伐

    宋宁宗时期,在与金朝的关系上,又逐渐趋于紧张.宋宁宗因为不满金朝蛮横要求按旧时的礼仪行事,对自己受屈辱的地位感到不满,因此他也支持韩侂胄对金朝采取强硬的措施. 开禧元年(1205年)四月,宋宁宗采纳韩 ...

  • 历史故事——李文忠继续北伐

    昨天我们说到,徐达的大军在沈儿峪再一次打败王保保.至此甘肃境内已无元军主力,明军分派各军攻掠各地.邓愈克河州(今临夏市),大批吐蕃部落归降,明政府依照元代旧制,把归降的部落首领封分为土司.第二年,冯胜 ...

  • 历史故事——朱元璋继续进行北伐

    我们说到李文忠打进应昌,活捉了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的皇后.妃子.宫女.皇子买的里八剌等,与朝廷的大官.卫兵,还缴获了十五颗宋元两朝的玉玺与金印.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向着和林(今蒙古国中部鄂尔浑河上游)的方 ...

  • 历史故事——岳飞第四次北伐(下)

    我们上周讲了郾城之战,岳飞以少胜多,大败完颜宗弼的拐子马和铁浮屠.他认为颖昌只有三万"岳家军"驻守,且主将是王贵,如果他能集结大军,还是有可能取胜的.于是他调集骑兵三万,步兵十万扑 ...

  • 美缝做不做?怎么做?这份攻略请收下

    每每看向家里的地砖,啊喂总有一些疑问: 为什么铺瓷砖的时候要留缝.铺完了还要把缝填起来,这不是多此一举么? 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无缝拼接,为什么填个缝还有那么多花样? 留缝的原因和标准 费时费力的留缝究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