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好玩】│《爱迪生救妈妈》是一篇假课文吗?

【写在前面】

关于小学语文教材的是是非非,从来就不曾断绝!

有学生动情,朗读课文《刘胡兰》的时候情难自已、声泪俱下!

有家长质疑,教导孩子们学习《刘胡兰》,是否会给孩子的心灵带来戕害?并明确表示不想让孩子参加类似的教育活动。

有“老师”反驳,让孩子远离自己民族的英雄,这是可耻的!

有“家长”补充,今天我们的教育缺失了很多,问题是,我们没有告诉那些质疑英雄的人,烈士们当时处于什么样的世道。

其实,有什么好争论的,只要明白一点就可以了:语文教育,谁说了算?

吴非先生曾尖锐地指出,中学生作文最缺乏的是独立的思考,笔者深以为然。

清晖同学学业优异,常有独特思考,颇具一中学子气质。

【相关链接】

《如果,当年那个女孩不反抗》http://mp.weixin.qq.com/s/H6vBAsFZdjSnFYlYf0ltmw

【作品正文】

近期,人教新课标版小学二年级(下)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爱迪生救妈妈》引发了部分教师和家长的热议。

课文讲的是爱迪生七岁时妈妈得了阑尾炎,医生到家里给想给她做手术,可是屋里光线太暗。爱迪生急中生智,用几面镜子把油灯上的光汇聚在一起,让医生做完手术,成功救了妈妈。

然而,医学界普遍认为世界上第一例阑尾炎手术发生在1886年,爱迪生七岁时那年是1854年,因此,质疑者认为这篇课文涉嫌杜撰,是假课文。

虽然人教社回应称正在征求更多专家意见,但从确凿的时间差与人教社未将此课文收入新版教材的举措上看,这课文所述内容八成是假的。实际上,正如此类课文的支持者认为,语文不是历史,没必要太过较真。从语文的教学角度看,爱迪生救妈妈一文所承载的人文教育与语文课程价值值得肯定。

但细细想来,此类理由未必站得住脚,如果课文的目的仅在于教授字词或者教些巧妙利用灯光的神奇故事,“小明”完全可以胜任主人公一职,甚至还可以改为猫妈妈要做手术,机智的小猫妙用镜子救了妈妈,作者完全没必要套用爱迪生的名义来糊弄小孩子。

古今中外可以承载人文教育的事情可以彰显语文课程价值的内容有那么多,为何非要把华盛顿砍樱桃树,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翻来覆去的讲?原因有很多,除去编写者自身的不严谨,未认真查证故事的真实性而只是习惯性地沿用代代相传的故事外(人教社回应称该故事20世纪80年代已经出现在国内正式出版物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主人公的所谓“正确性”的过分苛求,即一定是要是个“好人”是个“榜样”。对正面人物的轶事一再传诵,对反面人物的事迹缄默不言;对李世民痛惜魏征去世再三称道,哪管王莽诸公在做恶前的善行?一番筛选下来,只有“影响世界的一百位名人”的故事可入法眼,其余富有教育意义的事例均被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少人问津。

我想起自己两三年前,在网上看到的朝鲜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作者与金日成将军散步的事情。金将军想起美帝国主义的种种恶行,愤怒地向天空掷出一块石头,然后,成功地打下了一颗卫星。

倘若不注意课文的真实性,我们的课文也可能会沦为这样有“教育意义”,但却无法载入史册的“笑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