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须有风险,拍马须谨慎
“溜须拍马”,说起来也算得上一门传统文化,从古到今一直传承着,而且愈演愈烈,花样层出不穷。
实际上,“溜须”和“拍马”是两个事。
“溜须”的典故出自宋史。宋真宗时,有个大臣叫丁谓,善于迎合巴结上级。皇上喜欢修道成仙,爱好“封禅”之事,他就经常搞出一些“天降祥瑞”什么的荧惑朝野,因为哄得皇上高兴,给他升任了副宰相。但当时的宰相是寇准,就不大喜欢他这一套。有一次朝臣们一起吃工作餐,寇准的胡须不小心掉进汤里,会来事的丁谓马上起身为之揩拂,即“溜其须”,寇准笑曰:“国之大臣,乃为长官拂须耶?”说得丁谓既羞又恼,从此对寇准怀恨在心。这大概就是“溜须”的由来。
“拍马”则始于元朝。蒙古人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有个习惯,就是当两个人相遇时,如果看到对方的马好,就要在马屁股上拍一下,以示赞赏。慢慢就演变成有些会来事的人看到权贵牵的马,不管好坏,总要上前拍一下,说些好话,形成了“拍马屁”,也就是“拍马”的由来。
从古到今,溜须拍马的方式方法上真是百花齐放,有明有暗,有的浅显直白,有的迂回曲折,有的溢美于言辞,有的变化于文字,花样翻新,令人恶心肉麻。
其实“溜须拍马”也是有风险的。特别是在官场上,如果“溜”错了,或者不小心“拍”到马腿上,惹出事来也是得不偿失。
讲几个挺有意思的小故事:
说有一个地方蜡烛做得好,地方官别出心裁,给蜡烛印上“万寿无疆”四个字,进献给皇上,皇上一高兴就表扬了几句。另一个地方官听说后,有样学样,也准备这么干。他们那地方特产是墨,于是特意制作了一批,也印上“万寿无疆”。正准备进献,被师爷发现了,说万万使不得!——为什么呢?人家的是蜡烛,从上往下点,烧完“万”字呢就变成“寿无疆”;可你这个研墨是从下往上,磨掉一个字就变成“万寿无”,
皇上不杀了你全家才怪!
另一个段子来自《世说新语》:晋元帝时,皇子出生,大赏群臣。大臣们当然都是一顿溜须拍马,有个迂腐的殷洪乔,第一轮“溜须”没赶上趟,他一看拍马屁的话都让别人说过了,于是上来换了个思路——哎呀今日皇子诞育,普天同庆,我作为臣子的寸功未立,也得到赏赐,真是不好意思呀!——皇上脸一黑,说去你妈的殷洪乔!
生太子这事你能立什么功劳?!
其实,真正英明的领导不会因为谁溜须而对他好,反倒可能因此反感。而且“低级红”比“高级黑”破坏力还大,拍马屁最怕的就是猪队友,无底线地瞎拍一气,恶心肉麻不说,一旦给领导添了乱、惹出事情来,岂会给你好果子吃?
另外,还有一层风险不可不查,就是果真溜拍得太舒服酥软了,后续你跟不上、升不了级可咋整?
还是讲故事吧。说康熙爷微服私访,喝到一款好茶,挺纳闷,这么好喝的茶为什么不进贡呢?于是知情者透露:这茶虽好,但每年只产几两,如果皇上喝到口爽,再跟你要时供应不上,岂不杀头?就算供得上,一旦喝腻了再要更好的,你上哪找去?
所以说溜须有风险,拍马须谨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