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滦平煤矿瓦斯爆炸,两名新战士抢险时英勇牺牲
编者的话:
几天前,我的邻居、志愿军老战士白传桃老人发给我这篇文章,是解放军战士在煤矿瓦斯爆炸后抢险牺牲的事情。每有灾难发生,冲在前面的总是解放军战士,不畏艰苦,不怕牺牲,令人感动。我查了《滦平县志》和《承德地区大事记》,地点与老人的文章有出入,《承德地区大事记》里这样写道:
1975年,5月13日滦平县红旗煤矿发生一起瓦斯爆炸,死亡十九人。中毒致伤一百五十七人,经济损失二十余万元。对造成责任事故的煤矿党委书记周公才、副主任刘玉堂、安全员程凤海分别给予了处分。同时,地委通报全区。1975年5月13日,县红旗煤矿二号井于17时15分发生瓦斯爆炸,死亡19人,其中11人因抢救他人而中毒死亡,中毒致伤的157人,经济损失20万元。大事记里没有记载牺牲的解放军战士的名字,但我们应该记住他们,他们在和平年代里也是最可爱的人。
初心无声震燕山
一一承德人民群众心中子弟兵的故事
白传桃
燕山山脉蜿蜒逶迤,似一条长长的卧龙,雄姿壮丽。金山岭长城脚下的优秀儿女们,正在意气风发的建设美好的家园。就在这燕山脚下,有一座涝洼煤矿,我们1765部队六连官兵就驻守在这里,与这涝洼村的人民群众和煤矿工人兄弟同呼吸,共命运,朝夕相处,鱼水情深。1975年春5月13日,六连官兵的练兵场,喊出阵阵练刺杀的声音,"预备用枪!突刺刺!”,突然结束训练,只听连长急呼说:煤矿发生井下瓦斯爆炸了!他立刻组织官兵去抢救工人兄弟,战士们争先要求下井参加抢救的战斗。抢救中,由于井下瓦斯爆,毒气漫延在井里,下井去抢救工人的六连战士隆化入伍的王尚民和宽城县入伍的新兵尤献民英勇牺牲在煤矿井下。当时,我在政治处任职,经手了为战友送行的全过程。煤矿为两位牺牲的战友特制了两副松木棺材,护送到狮子沟火葬场,哀乐催人泪下,来为烈士送行的煤矿工人,为战友送行的六连官兵,紧紧拥抱在一起,潸然泪下,走到两位烈士亲人面前,“妈,我就是您儿子",悲痛的灵堂是在为二位烈士送行,更显王尚明和尤献民不怕牺牲的精神重于泰山,摆满在灵堂前的送行花圈,也静静地黙哀,似乎用无声的语言在高呼:王尚明名垂千古!尤献民名垂千古!40多年过去了,现在已73岁的李永泉同志怀念牺牲战友说,"当时我和王尚明在一个班,我是七班长,王尚明是七班机枪手,平时我们同睡在大通舖上,他就睡在我左边,他不幸牺牲了,我失去了我亲密的战友... ..."李永泉已泣不成声的痛哭着战友,流下思念好战友的眼泪。两名战士牺牲后被追认为烈士,当时在独立团任政委的杨振声同志,对失去我团战士王尚明和尤献民,在追悼会上,流下了悲痛的眼泪,并连声说,这是我们团的好兵!他、他、他... ...说不下去了... ...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没有人不会珍惜自已的生命,但人民军队里的成员,我们的战士,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是无限热爱,有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谓精神。我们认为,为人民利益奋斗牺牲是值得的,重于泰山。现在,这些已古稀老战友在聊起这些往事时,对岁月过往,仍有种生生不息的红色基因。面对死亡显忠诚,“是党员举手,是团员举手,”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四十多年前,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我的战友,当年独立团电影组的战士常建民同志写的文章,原文发给了我,今天,我把这个生动感人的,什么是初心的故事,转发给大家:“这是一个真实动人的故事. 多年前央视的一个访谈节目,一位唐山市开滦矿务局赵各庄煤矿的女同志讲述:唐山大地震时,我作为科室人员正在井下劳动。所幸的是,矿井跟着大地晃,除了所有出口被震塌,井下2000多名工人安然无恙。这个矿从解放初期就形成了科室人员下井劳动和矿长代班制度(每个班至少有一名副矿长或副书记代班)。大地震使大家惊恐万状。这时,代班的副矿长振臂高呼:大家不要乱,听我指挥。共产党员站出来,共青团员站出来。(这时,副矿长和党团员就是大家的主心骨)副矿长把年轻的党团员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去找“生命通道”,其他的党团员安抚群众,维持秩序。1975年,井下搞战备,在矿井里用粉笔画了许多标记。一个小组顺标记找到一个直径0.7米,高70多米的通风口,上面有钢筋棍的简易梯子。“生命通道”发现后,副矿长宣布:大家听我的命令:女同志先走,然后是五十岁以上的老工人,再往后是四十岁的,三十岁的,二十岁的。再往后是共青团员,共产党员,科室人员,最后是领导干部。讲述的这位女同志虽然不是党团员,因为是科室人员,也在最后撤离之列。撤离工作从凌晨五点到下午四点多才结束。这位女同志爬出通风口,惊讶地发现:外面是瓢泼大雨,先出来的人谁也没走。大家望着通风口,每出来一个人,大家都报以热烈的掌声。最后出来的是副矿长。他看着大家只说了一句:“出了这么大的事,大家都回家看看吧。”几天后,这位女同志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以上的事发生在1976年,是文革期间,那时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工人群众的觉悟、素质,达到了人类历史的最高峰。常建民同志是个心细的人,我原文转发他最近发在1765部队战友群的文章,题为《 当过团长的煤矿工人 》,七十年代初,到连队放电影,要携带十五件器械,从上板城坐火车到密云,然后驻军单位用汽车来接,过金山岭长城到涝洼,那时注重搞好军民关系,除给连队和警卫单位放电影,还要给驻地友好近邻放一场。有一次,晚饭后天己黑,我们用板车拉放影机来到涝洼煤矿,在煤矿饭厅架好机器等待下班升井的矿工,不时有矿工来餐厅打饭,忽然来了一位身穿棉袄,手提饭盒,蓬头垢面的人,到餐厅交了饭票,打份夜餐来到放影机前,见到穿军装的很是亲切。借着工作灯光,只见他秞黑的脸上一双眼白格外明显,捧着饭盒的双手同样看不到肉色,胸前棉袄油渍发亮,布满了洞,裸露着棉花,活生生一位乞丐样。可在七十年代能来煤矿打饭的起码是吃商品粮的。令人诧异的是,这个人见到穿军装的很是高兴,嘴里说着什么,虽然语无伦次,但我还是听清了他当过解放军,打过仗,是建国前入伍的老兵,有次打仗冲锋号一响带头冲上去了。那晚放映的影片是《英雄儿女》,看到战斗场景,他会手舞足蹈。电影放映结束后,我带着疑问询问其他矿工,矿工告知,他原本是解放军的一位团长,在一次战斗负伤被打坏生殖零件,因此一生没结婚。解放后国家先安排他在煤矿,每月有四十多元生活费,后安排去敬老院,他说什么也不去,几次从拉他的拖拉机上跳下,返回煤矿,每月领了工资,就从涝洼村供销社买酒喝,一瓶酒没到宿舍就喝光了,时间一长,神志越来越坏。矿上每年发一套棉衣棉被,因烤火取暖而烧着满身是洞... ...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不知这位团长是否在世,这事曾长期在我脑海浮现,那时伤残军人的优抚政策欠完善,象这样的功臣应该得到更好的照顾,安渡余生。"常建民把这个故事用文章形式发给了我,我读了好多遍,心情非常不平静,好象战场的硝烟仍弥漫在这名矿工周围,久久不能散去。我沉思,我同情... ...多少年过去了,一切都在变,变得光明,变得中国是红色的,变得"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
1958年,承德地区行署将承德县的涝洼村及涝洼煤矿划归滦平县属。之后,县人委又将原县办五道梁煤矿并入涝洼煤矿。经四年建设,至1962年已建有5对矿井和炼焦厂、炼油厂,共产原煤202.686吨,焦炭84.323吨,原油326吨。1960年划归滦平县与水电部在巴克什营联办的钢铁联营公司,实现统一管理,单独核算。1962年调整时,因技术、设备落后,产量低,加之交通不便,原煤滞销积压等因遂下马停办。1967年,因本县筹建化肥厂,经报请省批准后,遂做为原料基地,再次上马,取名为红旗煤矿。投资7.5万元,原有40间危房,并从外县调入一批设备,于1968年投产,时有职工200名,当年产原煤15700吨。1985年以前采取短壁和落垛式采煤,1990年开始采用片盘开拓、盘区式掘进、前进式回采新工艺,采煤实现了溜子化,掘进扒斗化、地面运输自滑、自卸联动线及峒式煤仓。1990年拥有固定资产321.7586万元,职王45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8名,原煤产量60800吨,实现利润1.2万元。1996年到1997年期间国营煤矿因资源枯竭处于半停产状态,1997年县办国营红旗煤矿宣布破产。
作者简介:
白传桃,湖北宜都人,1951年入伍,入伍后赴朝鲜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后到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武装部工作,1986年退休,1992年进到市军休所,住到了中华路街道锤峰社区军休所的住宅楼,担任了楼院的楼长。十多年来,积极从事各项公益事业,他先后作为全国军休干部先进个人,三次受到国家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表彰,是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荣获河北省文明市民光荣称号,承德市第二届“道德模范”,并多次被评为和谐军休家庭,优秀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