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事】走路去当兵/徐积京
1975年5月,二哥徐积亿(右)到连队驻地宁德三都岛看望我,那年我17岁。
1974年冬,我响应祖国的号召,应征入伍,实现了从小渴望参军的梦想,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那年,我才十六岁。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晃四十多年了,当年走路去当兵的往事,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记得是元旦那天,大队干部把入伍通知书送到我家,我去公社武装部领取部队发的被服时,才得知我们这批入伍的新兵要徒步行军去部队。
我是农家孩子,那时家里穷,没出过远门,县城离我家不过三十里路,我都没去过。父母得知我要走路去部队,要走几百里路,担心我身子骨吃不消,提出要向上级申请换人去。我那时个子小,体质弱,体重不足九十斤,要背着背包走那么远的路,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当时,我心里也很害怕,担心承受不了,坚持不下去。正在心里犯愁、想打退堂鼓时,我二哥及时给我打气,他说:“又不是你一个人走路去,几百号人都能坚持,你也一定能行。只要有理想,有志气,走这点路算得了什么?”哥哥的一席话,打消了我的顾虑,坚定了我要参军的念头,我横下一条心,再苦再累也要去,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
出发那天,我穿上新发的不大合身的军装,虽然没佩戴领章帽徽,但在乡亲们眼里,俨然成了一个像模像样的兵。母亲一直舍不得让我去当兵,却深明大义,忍痛送儿子参军。天刚亮,母亲就给我打点行装,把煮熟的鸡蛋、做好的米果,还有亲友送的雪片糕,塞满了我的挎包,还特意准备了一把油纸红伞,说带在路上用。随身携带的背包、棉衣、挎包、雨衣、水壶,加上准备的干粮,一身行装少说也有三四十斤。我背着行装先到大队部,大队长给我胸前佩戴大红花,乡亲们敲锣打鼓送我去公社集中。村里村外,沿途群众都向我报以热烈的掌声,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自豪。一路上,唯有母亲泪眼汪汪,挽着我的手,千叮咛万嘱咐:“到部队要听首长的话,要多写信回家……”
上午10点,我们24名新兵按时到公社武装部集中,在简单的欢送仪式后,加入大部队行军队伍,踏上了徒步去部队的征程。
我入伍所在的部队驻地在九江德安,约500公里路程。加入这支近800人组成的新兵队伍后,我们随即分散被编入新兵连、排、班。记得负责我们排的刘排长是山东人,大个子,大嗓门,挺幽默,一路教我们唱歌,给我们讲红军长征的故事,用“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给我们加油、鼓劲。每当默念这两句话,我浑身就有力量,再苦再累都不算什么。
第一天我们走了50多里路,晚上在南康十八塘一所中学宿营,当地武装部和学校提前给我们在小礼堂铺好了稻草地铺。半天行程下来,我们排就出现了不少“泡兵”(脚底起血泡),我的两只脚也起了泡,洗脚时疼痛难忍。我们按随行军医教的办法,先用马尾线穿透血泡,再用烟头熏几分钟,第二天走路就不痛了。为了减轻身上的负担,晚上我把身上带的好吃的东西都分给了战友们,那把油纸红伞也送给一位老乡。那夜,第一次与几十人同时睡在礼堂里,我很不习惯,怎么也睡不着。后来迷迷糊糊听到了起床军号声,才发现天亮了。刚学会打背包,动作很慢,背包也打得歪歪扭扭。从这天起,吃饭睡觉、站队集合、走路行军,一切都得从头学起。
按部队制定的行军路线,我们走公路,穿小道,过山寨,趟小溪,每天行程六七十里,先后在横市、大坪、遂川等地宿营。一路行军,每天都有故事发生,尽管很苦很累,却也苦中有乐。比如,一天下午,下了场大雨,天黑得比较早了。道路泥泞,小路上不时出现大大小小的水坑(家乡土话叫“无兜子”)。经过一处小水坑时,突然听到有人大喊:“排长,小心,前面无兜子!”排长没听懂,赶紧捂肚子,一脚踩入小水坑,一个趔趄差点摔到。刚才喊话的那个兵,又大声喊:“我告诉你有一个'无兜子’,你怎么还往里踩呢?”把大伙笑得前仰后翻。每到一地,安营扎寨后,带兵干部就带领我们去村里学雷锋做好事,挑水、劈柴、搞卫生,当地乡亲也把我们当自家人,把家里最好吃的东西送给我们,用最纯朴的方式迎送我们。
经过七天的徒步行军,我们按时到达预定的目的地——万安县璐田公社。在璐田休整一天,次日乘坐部队的大卡车,一路风驰电掣,直达部队营区。
走路去当兵,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拉练,初尝了从未经受的艰苦,却也让我的身心得到了一次终生受益的磨练,“我参加解放军,穿上绿军装;我走进红色学校,扛起革命枪;鲜艳领章两边挂,五星帽徽闪金光……”新兵学会唱的第一首歌,至今仍在我心中回荡。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