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系列第七十八篇:成也风云,败也风云——逃不出时代的局限
上篇我们利用历史放大镜走进了鸦片战争后的广州社会,详细探寻了近代民族情感的变化和广州农民政治化的开端。本篇我们共同走进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前后,看看大清国内外发生的历史风云。
NO.1道光朝的最后一搏
1848年2月,在广州激起士绅强烈反对的耆英被皇帝调回了朝廷。就在当月,接任两广总督的徐广缙,和接任广东巡抚的叶名琛就来到了广州。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聚民心,抵外侮。徐广缙顺应广州士绅的呼声,积极整军的同时坚决反对英国人进城。
英国公使德比时多次同徐进行交涉,都没有结果。于是英国将其调回,派来了对华更加强硬的文咸担任驻华商务监督和全权公使。双方都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文咸一到任就照会广州,提出耆英许诺的入城时间将近,要求广州方面给出具体安排。
徐广缙和叶名琛碰头后决定,坚持不允许英国人入城。之后徐广缙“单刀赴会”,登上英军军舰谈判。文咸企图将其囚禁,迫使其就范。但徐广缙登船前就做好了战斗准备,于是英国公使在徐广缙做出上奏皇帝并劝其表态的承诺后,将他释放回了广州。
道光皇帝收到奏报后,他既不想让英人入城,也不想太过于强硬,从而引起新的战事。于是他做出表态,允许英国人入城一日游,时间可由徐广缙定夺。皇帝的表态在广州引起了新的一轮反对浪潮,徐广缙顶住压力上奏道光,请求皇帝收回成命。道光皇帝看到民情激愤,也就不再提一日游的事情了。
文咸这边本来还以为得到了皇帝的许可,可以借此减缓来自英国国内的压力,却没想到又白忙活了一场。他气愤地找徐广缙理论,说中国背信弃义。徐广缙则义正言辞说,从南京议和开始,中国重信义,凡来华的英国货船,进出都畅通无阻,反而是英国人在同耆英谈判时,炮轰广州毁坏炮台。让文咸一时哑口无言。
最终,徐广缙提出如果英国人一定要进城,就自己去和广州民众商量吧。文咸甚至民众的仇英心理,只好放弃了入城的交涉,退而求其次要求清政府保障被民众阻断的商路,让贸易恢复。
1849年5月,英女王再次督促文咸同广州交涉,又被徐广缙回绝。1849年8月,英国外务大臣巴麦尊重提武力摧毁广州的议案,因准备不充分没有得到认可。9月文咸再次照会广州无果后,他乘船北上在上海同清政府交涉,表达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将巴麦尊的亲笔信转交清朝军机处,另一个是希望同耆英会面。而后者更是让耆英百口莫辩。
照会的信件还没有传到道光手中,1850年2月,道光帝就驾崩了,留下了一个内忧外患的烂摊子给了咸丰。
NO.2咸丰帝的基本策略
1852年2月26日,承道光帝“一匣二谕”,奕詝即皇帝位,是为咸丰帝,奕䜣为恭亲王,就是日后被民间戏称的“鬼子六”。咸丰当政之初,非常渴望有所作为,立志要重现康乾盛世。但现实很残酷。
咸丰经历了鸦片战争,对洋人深恶痛绝,他认为洋人蛮横无理,要求广州总督徐广缙“折其虚,破其要挟”。当上海的两份照会内容到了他手里后,他指示一切涉外事务均有广州总督办理,并让耆英解释其中的缘由,一代老臣苦口婆心,总算是没有让皇帝治罪,但其的命运已然注定了。
文咸灰溜溜地返回广州,在咸丰帝和清朝高官们看来是一场外交的胜利。但他们都忘记了,没有精良的武器和强大的军队做后盾,一味地对外强硬,不过是只“纸老虎”。
此时的清朝上下,除了林则徐和魏源等少数官员倡导睁眼看世界,并以身作则实践外,绝大多数官员仍然因循守旧。即便是皇帝本人,在时代的局限下,也只是处处儒家经典,完全没有思考如何向西方学习,也完全没有用战略和战术的思维,去思考在强硬外交的同时如何应对西方列强的武力反扑。
不过此时的国内也的确没有给咸丰帝太多的思考时间。公元1851年,1月11日,广东的几个农民在广西举起了反清的大旗。而这一切要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中的儒生说起。
NO.3太平天国的兴衰
洪秀全,1814年出生于广东花县,祖辈是梅县迁居而来的客家人,世世代代农民,如果硬要比较,算是中农家庭。六岁时接受私塾教育,一心想要获得功名。十三岁时县试成绩不错,被允许参加府试,可惜名落孙山。之后,家庭无力供养他,他就一边务农一边自学科举。
终于1836年,他参加了第二次科举,又失败了。这次返乡途中,从一位美国传教士施迪芬那里获得了一本基督福音书《劝世良言》。之后他为里边的内容所痴迷。但此时,他仍然是传统的儒生,又参加了第三次科举。
1837年,洪秀全第三次再次科举落地,精神陷入了嫉妒的愤恨和羞耻之中,大悲和大失望之后,按照太平天国研究专家简又文先生的考证,他连续40天患上了急性精神病。受到西方基督教的影响,在真实与梦境相互交织的幻觉中,他完成了另一种自我认同。
他认为自己是纯洁无辜的,现世的苦难都是由于满清妖魔作祟造成的,全是皇上帝对他的考验,要他承担起斩尽妖魔的重任。这种思想幻觉延续到真实的世界后,洪秀全开启了创教建国的想法。
终于在第四次科举失败,穷途末路后,他突然想起了五年前大病中的奇梦。回到家后,他愤怒地将四书五经摔到地上,大呼:“等我自己来科取天下士罢!”
洪秀全化悲痛为力量,以皇上帝名义为天王,创建“拜上帝教”,建立天国。举起了反抗大清的大旗。但在广东老家,人们看到他带人摧毁孔子牌位,纷纷反对他们,不得已洪秀全和他的信徒冯云山、洪仁玕前往广西传教,获得了因开放通商口岸而失业的农民的广泛欢迎。
洪秀全利用自己从小积累的文学素养,将基督教义改编成了符合大清底层民众认知习惯的“百正歌”、“原道救世歌”和“原道经世训”等诗文,逐步形成了与旧有儒家统治理念的新的理论系统。
洪秀全和他的门徒们以传统观念和道德伦理为“正”,以小农经济乌托邦的“大同”为梦想,顺应了下层民众寻求解放、反对压迫剥削的强烈愿望,在清朝南部各省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民族意识觉醒运动。
1851年初太平天国坚持实践“天朝田亩制度”,将田产房屋变卖,将士全体衣食由公款开支,将士官民“一律平等”,参加平天国的人数不断增加。随着1851年底洪秀全在永安突围,太平天国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1852年12月23日,太平军占领了汉阳,第二年1月12日,又攻克了武昌,到了1853年2月9日,太平军就沿着长江东下,一个月后南京就被占领了。兵锋直指上海。
随着形势的改变,太平天国内部也在发生质变。特别是在南京建立“天京”之后,农民军的领导们就开始追求权势富贵了。“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严”,规定和等级制度甚至比清朝还要严苛。理想同现实的差距越来越大,领导层权欲和享乐成为了蛀坏太平天国统治基石的“白蚁”。
农民出身的精英们逃不出阶层的枷锁和时代的局限,“平均主义”注定会向“君权主义”转变,并最终引发了“天京事变”,东王、北王被杀,翼王石达开率领天京精锐离开了南京。太平天国的发展势头戛然而止。
NO.4西方各国的态度转变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面对复杂多变的大陆局势,西方列强的对华政策也在发生巨变。他们非常好奇源于基督教的中国农民政权,到底能同西方各国保持怎样的关系。他们期待着太平天国能够摒弃“华夷”之别,放弃小农经济理念,接受西方各国的通商贸易和国际秩序。
为了弄清楚太平天国的真实态度,西方各国都派了使团赴南京。
1854年6月,英国博士派约翰·包令接替同广州政府和太平天国交涉无功的文咸,担任英国公使。到任后,他就派跟随他的小儿子韦士·包令前往南京。天王洪秀全不愿意接见,东王杨秀清代为接待,回答了英国人提出的31问。杨秀清除了在贸易通商上回答得有礼有据外,其他回答皆令西方啼笑皆非。
他说上帝子民一律平等,在灭亡清朝并禁止鸦片后,即可同西方各国通商。但在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他说洪秀全是上帝的二儿子,是天下的共主,各西方国家都要归顺,不归顺就如同满清一样是妖魔。他还斥责各国使者到天京既不朝贡,也不礼拜,实在不懂礼数。
这些回答,让西方各国大跌眼镜。包令就说:“如果不否认太平天国,那信奉上帝信奉耶稣的西方各国的子民们就真成了一问三不知的棒槌了”。在真正接触过后,西方列强都认为,太平天国的统治者都是无耻的骗子。而且相对于太平天国,他们也认为大清更为友好。
正所谓“成也风云,败也风云”,起源于基督教的太平天国也将要受到基督教国家的打击。于是,各国的外交重心都开始滑向大清了。
NO.5战火又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前夕
而在这之前,英国就开始利用清政府的内忧外患,企图攫取更多的利益。
1852年8月,原两广总督徐广缙因要镇压太平天国,被咸丰派往湖南坐镇,广州总督由原广东巡抚叶名琛担任。相对于徐广缙既懂军事又懂政治,叶名琛却只懂得军事。
在英国看到清朝应对剿匪不力时,英法美三国公使联合向清政府提出修约的要求,并承诺,如果清政府同意,三国将帮助大清镇压叛乱。但是从1853年至1856年间,叶名琛对英国修约的要求一拖再拖,既不同意也不拒绝。更要命的是他还坚决不同三国公使见面,极大激化了三国同大清的外交矛盾。
1856年2月,看到清朝如此恶劣的态度后,法国拿破仑三世以“马神甫事件”为借口,率先决定对清朝宣战。并积极拉拢英国、美国共同发动战争。
1857年2月,时任英国首相的巴麦尊同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手法再次操纵国会通过了对华战争的议案。同年四月,在没有通知前任约翰·包令的前提下,英国新任公使额尔金前往广州。他在途中到法国一拍即合,达成了共同发动战争的协议。
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触即发!
END
好了,本周的分享就到这里,这是与您分享的第575篇文章,希望对您有所启发。终身学习,我们下周继续。